張杰

【摘 要】 目的:探討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治療腰椎管狹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的臨床療效。方法:本次研究對象來源于我院骨科2014年6月~2016年3月收治的腰椎管狹窄患者76例,均表現出腰骶部放射痛癥狀,并均接受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治療,比較治療前后VAS(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及ODI(功能障礙指數)。結果:術后1周、1個月、3個月及6個月VAS評分、ODI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6.9±1.5)分、(59.7±8.2)%,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治療腰椎管狹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臨床療效優良,可明顯減輕疼痛感,減輕功能障礙,值得推廣。
【關鍵詞】 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腰椎管狹窄;腰骶部放射痛
【中圖分類號】R715【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9-195-01
腰椎管狹窄(LSS)為臨床常見綜合征,因腰椎小關節增生、后縱韌帶鈣化及黃韌帶肥厚后致使椎間孔、腰椎椎管或側隱窩等位置狹窄,導致下肢麻木疼痛及腰痛等癥狀。LSS為臨床發生率最高的腰椎退變性疾病,中老年人為高發群體,對其生活質量影響。LSS因腰椎神經根及馬尾神經壓迫,致使間歇性跛行或神經根缺血,中央型LSS患者主訴多為雙下肢麻木、疼痛、腰骶部疼痛、排尿費力、會陰麻脹及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后導致下肢軟弱,側隱窩狹窄對神經根產生壓迫,坐骨神經痛為其典型表現,部分患者腰骶部放射痛明顯[1]。臨床對輕中度患者多建議保守治療,如健康宣教、理療、止痛藥等,對于重度患者要求外科手術或硬膜外刺激注射等。近年來臨床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升,逐漸采用脈沖射頻技術治療LSS,其優勢在于微創、術后可快速恢復,在手術風險高與并發癥多的老年
患者中適用性高?,F選取患者76例,詳述其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來源于我院骨科2014年6月~2016年3月收治的腰椎管狹窄患者76例,均表現出腰骶部放射痛癥狀。其中男性46例,女性30例,年齡為52~78歲,平均年齡為(65.7±5.4)歲。所有患者均明確診斷為LSS,保守治療超過半年無明顯改善;腰骶部疼痛向臀部或下肢放射;單側腰骶部放射痛比較嚴重;VAS評分不低于5分;外科手術不耐受或拒絕手術;MRI檢查結果表現骨性狹窄累及神經根。排除標準:背痛癥狀比腰骶部放射痛嚴重者;神經病學缺陷嚴重,如感覺缺失或進展性運動障礙等;LSS發生在3節段以上;既往腰椎手術史;凝血功能異?;蚓窦膊?解剖異常,即腰椎不穩或椎管狹窄由非鈣化椎間盤突出引起。
1.2 治療方法
應用C型臂X線機、射頻儀及套針,結合患者體格檢查、臨床資料或影像學資料對治療節段予以明確。單側腰骶部放射痛多對多個節段產生累及,均需治療,傷害性傳入神經纖維可向周邊背根神經節(DRG)節段蔓延,即使病變為單節段也需治療相鄰多節段,因此本組所有患者均需接受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治療(DRG-PRF),首先治療節段為責任節段。操作如下:于無菌手術室內開展手術,患者俯臥在手術創傷,將薄枕墊在腹下。逐層浸潤麻醉穿刺點,用1%利多卡因,于X線引導下在腰椎DRG處放置22G電極,長度約10cm,開展電阻抗測試,若為200~400Ω便可明確電極位置放置準確為電流回路完整,再次給予50Hz高頻與2Hz低頻刺激,確保距離針頭裸露段3mm范圍內無神經組織。再用RFG-1A射頻儀,設定溫度為40~42℃,2Hz為其頻率,45V為場強,行PRF治療,持續時間為360s。完成單節段PRF治療后移動電極至相鄰節段,按照上述步驟繼續治療,直至完成所有節段的治療。治療期間需對患者不良反應予以密切觀察,術后叮囑患者臥床24h。
1.3 觀察指標
于術后1周、3個月及6個月隨訪,應用VAS評估患者疼痛強度,0分代表無痛,10分代表劇痛;同時應用ODI評估殘疾程度,分數越高代表殘疾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處理上述數據應用軟件為SPSS20.0,標準差(x±s)及均數(±)表示計量資料,組間對比用t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術后1周、1個月、3個月及6個月VAS評分、ODI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治療可有效緩解腰椎管狹窄腰骶部放射痛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礙情況,見表1。
3 討論
近年來臨床應用脈沖射頻治療LSS,射頻儀將高頻脈沖電流發出后運動摩擦靶點組織內離子后生熱,將痛覺神經纖維傳導支選擇性損毀,將疼痛信號傳導至上位神經路徑阻斷,將疼痛傳導通路也阻斷,進而對疼痛予以有效控制,近10年來廣泛應用于治療慢性疼痛[3]。動物實驗發現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治療大鼠后其脊髓后角c-fos這一鎮痛物質的基因表達明顯提升。相較于傳統射頻熱凝技術,PRF被稱作神經調節技術,將短陣高頻電流發送至目標神經組織后減輕疼痛,但在治療期間需控制其電極針尖溫度低于42℃,防止運動障礙、感覺遲鈍及傳入神經阻滯等。當前尚未明確PRF作用機制,多認為關聯于其將強電磁場生成后改變神經組織微創結構,進而對動作電位異常放電及生成進行干擾,關聯于DRG直接興奮,可將神經元興奮性降低,將傳遞痛覺信息環節阻斷。此外,研究稱PRF還可將病理性疼痛模型熱痛敏與機械痛敏減輕。
綜上所述,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治療腰椎管狹窄患者腰骶部放射痛臨床療效優良,可明顯減輕疼痛感,減輕功能障礙,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姜開洋,董莉麗.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術中射頻溫度和電壓對老年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療效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6,45(16):2261-2263.
[2] 鄒聰,何云武,龍慧等.DSA引導下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術聯合神經根阻滯治療腰腿痛臨床療效探討[J].當代醫學,2014,7(6):1-2,3.
[3] 廖翔,蔣勁,熊東林等.頸2背根神經節脈沖射頻術治療頸源性頭痛的療效[J].中華麻醉學雜志,2011,31(4):429-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