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寶麗 王曉衛
【摘 要】 目的:分析北京市平谷區東高村社區1880例婦女免費宮頸癌篩查結果。方法:研究時段自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選定北京市平谷區東高村社區1880例婦女,進行婦科檢查、陰道分泌物檢查(陰道清潔度、滴蟲、假絲酵母菌、胺試驗、PH值)、TCT(宮頸脫落細胞檢查)檢查,同時向所有研究對象發放“宮頸癌相關知識的調查問卷”,統計宮頸癌相關知識知曉率,對于TCT檢查結果陽性的患者,轉診進行陰道鏡及組織病理檢查,對篩查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1880例研究對象,總知曉率為32.02%。高危轉診陰道鏡88人,宮頸細胞學異常檢出率4.68%;陰道鏡病理結果CINⅠ58人,占3.09%;CINⅡ18人,占0.10%;CINⅢ 12人,占0.64%。 結論:本轄區內婦女對于宮頸癌的知曉程度較低,及早進行宮頸癌篩查,可及早檢出宮頸癌病變,改善農村婦女生活質量,值得借鑒。
【關鍵詞】 農村;婦女;宮頸癌;活檢組織病理;陰道鏡
【中圖分類號】R969.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9-195-02
宮頸癌是女性生殖系統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宮頸癌發病率位居世界第二位。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多為白帶異常、不規則陰道流血、接觸性出血等,該病多見于40~60歲的女性。近年來,宮頸癌的發病率有了顯著增高跡象,且發病人群有年輕化趨勢,現已引起臨床高度重視,及早對宮頸癌做出診斷,對于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本文選定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本社區1880例婦女研究,做出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線資料
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在北京市平谷區東高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參加免費宮頸癌篩查的育齡婦女1880例,年齡在35~64歲。
1.2 方法
問卷調查:包括宮頸癌檢查、危險因素、預防對策等,總共10個單項選擇題。
檢查方法:(1)婦科檢查:盆腔檢查、陰道分泌物常規、PH值檢查、胺試驗。
(2)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TCT):采用TBS報告系統進行評價。對于TCT檢查結果陽性的患者,應進行陰道鏡檢查、活檢組織病理檢查。
1.3 統計學方法
對病歷進行整理,統一錄入北京市宮頸癌免費篩查數據信息系統,應用 SPSS 15.0 統計軟件進行同步分析。
2 結果
2.1 統計宮頸癌知識知曉情況
1880例研究對象,215例知曉,387例部分知曉、1278例不知曉,總知曉率為32.02%(602/1880)。
2.2 宮頸細胞學篩查結果
宮頸細胞學篩查1880例,共計報告宮頸細胞學異常者88例,異常檢出率4.68%。分別為ASC-US 44例、ASC-H 4例、LSIL 28例、HSIL14例、AGC 1例。
2.3 宮頸細胞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
對細胞學檢查結果異常者轉診行陰道鏡下宮頸活檢術并進行病理學檢查,檢出異常 82 例,異常率93.18% ,見表1.
3 討論
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1]。宮頸癌的發生、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癌前病變發展為宮頸癌需要10~15年左右,在此期間定期進行宮頸細胞學篩查可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及時采取正確的治療措施對宮頸癌的預防及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本次篩查顯示:東高村社區育齡婦女宮頸癌知識知曉率為32.02%。說明農村女性對宮頸癌的了解程度較低,主要是由于農村經濟落后,大部分女性文化程度較低,且農村婦女承擔家庭經濟來源,沒有時間參加健康知識講座,導致對宮頸癌相關知識宣教普及不到位,這是造成農村女性對宮頸癌知識了解程度較低的重要原因。
本次篩查中,宮頸細胞學異常檢出率明顯高于2013年平谷地區的2.57%[3]。原因可能為本次篩查中在前次篩查屬于高危人群復查人數較多,而歷次篩查未參加的人仍未來進行篩查,說明宮頸癌篩查的覆蓋率較低。從本研究結果可知:細胞學級別與宮頸癌前病變成正相關性。
宮頸癌篩查不僅僅是及早發現、治療宮頸癌,還包括宮頸癌癌前病變,及早阻斷宮頸癌癌前病變,對于預防宮頸癌的發生意義重大[4]。
綜上所述,農村女性對宮頸癌相關知識了解甚少,相關醫療衛生機構應加強對農村女性宮頸癌相關知識的宣教,切實提高農村女性對宮頸癌知識的了解程度,提高篩查覆蓋率,最大限度降低誤診率、漏診率,避免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參考文獻
[1] 王遙,楊佳欣 .非 HPV 感染相關宮頸腺癌的研究進展[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8,45(1):60-65
[2] 艾玉清 .宮頸疾病規范化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性[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103):96-97.
[3] 趙曉青,晏麗,付海靜 . 2013年平谷區宮頸癌篩查結果分析[J] . 實用醫學雜志,2015,31(13):2240
[4] 趙芳,張紅梅. 2014 年北京市門頭溝區適齡婦女宮頸癌篩查結果分析[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5,23(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