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應明

【摘 要】 目的:探討牙周炎患者采用牙周組織再生術聯合正畸治療的臨床效果和對口腔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隨機抽取84例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到我院口腔科接受治療的牙周炎患者作為本研究探討對象,按照雙盲法將全部患者分為A組與B組,每組人數為42例。其中,對A組患者采用單純牙周組織再生術進行治療,B組患者在A組的治療基礎上聯合口腔正畸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治療后的各項牙周指標水平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A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低于B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97.62%;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各項牙周指標水平發現,相較于A組患者,B組患者各項指標改善更顯著;A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9.05%,高于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的4.76%,P<0.05,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牙周炎患者給予牙周組織再生術聯合口腔正畸進行治療,能在提高臨床治療效率的同時,促進其口腔功能的恢復,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建議推廣應用。
【關鍵詞】 牙周炎患者;牙周組織再生術;聯合治療;正畸;口腔功能恢復
【中圖分類號】R181.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9-199-01
牙周炎屬于臨床口腔科中最常見的慢性感染疾病之一,該疾病會對患者牙周組織與牙齦組織造成侵犯,且在病癥早期的癥狀表現不具有明顯特異性。根據相關醫學臨床研究資料顯示[1],引發牙周炎的主要原因包括:牙齒排列不齊、細菌侵襲以及牙齒畸形等。在牙周炎病癥早期患者可能會出現口臭與牙齦出血等表現,若無法得到及時治療,則可能導致牙齒畸形,當炎癥經過牙齦擴散到牙槽骨與牙周膜時,便會逐漸發展為牙周炎,嚴重者甚至出現牙齒自行脫落的情況。牙周炎不僅對患者咀嚼功能與面部美觀造成了影響,同時還可能使患者引發某些疾病,對廣大患者的正常生活質量與身體健康構成了威脅。現階段,臨床針對牙周炎患者主要給予牙周組織再生術進行治療,但諸多實踐表明[2],該手術方法在單獨使用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為了進一步探討牙周炎患者采用牙周組織再生術聯合正畸治療的臨床效果和對口腔功能恢復的影響,本研究隨機抽取84例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到我院口腔科接受治療的牙周炎患者作為本研究探討對象,現將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1 探討對象資料與方法
1.1 探討對象的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84例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到我院口腔科接受治療的牙周炎患者作為本研究探討對象,按照雙盲法將全部患者分為A組與B組,每組人數為42例。84例患者中包括男性38例,女性46例。A組患者最大年齡為71歲,最小年齡為24歲,平均年齡為(51.71±7.33)歲;B組患者最大年齡為72歲,最小年齡為25歲,平均年齡為(51.72±7.36)歲。納入標準:(1)本研究所用治療方法與研究方式均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同意;(2)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同意參與;(3)經過各項檢查結果顯示為牙周炎患者;(4)經檢查結果顯示,口腔衛生狀況良好者。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口腔疾病者;(2)拒絕參與本次研究者。通過對比上述兩組患者的相關臨床資料發現,P>0.05,組間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表示可展開進一步對比分析。
1.2 治療方法
84例患者在入院之后均給予阿莫西林與甲硝唑進行常規消炎治療,并使用過氧化氫對炎癥局部位置進行充分沖洗,同時在牙周袋內涂抹鹽酸米諾緩釋凝膠。
對A組患者采用單純牙周組織再生術進行治療,具體操作如下:結合患者實際的病情表現,對其給予根面平整術、咬合關節調節以及齦下刮根術等治療。針對骨喪失狀態嚴重的患者,應給予牙周翻瓣術進行治療,并在牙周缺陷的位置填入人工骨,隨后縫合。在該過程中應將鄰近牙槽嵴的邊緣作為分界線,之后再對受損牙齦展開清理。
B組患者在A組的治療基礎上聯合口腔正畸進行治療,具體操作如下:利用固定矯治器貼合患者牙面對弓絲以及托槽進行調整與彎曲,通常情況下,矯正時間為1年,在此期間應叮囑患者定期返院進行牙周維護,并對其咬合關系展開調整[3]。
1.3 觀察指標和評定方法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治療后的各項牙周指標水平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臨床治療效果的評定方法:(1)治療顯效:經過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且并未發生臨床不良反應;(2)治療有效:經過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且相關不良反應癥狀得到有效控制;(3)治療無效:經過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并未得到改善,甚至出現病情惡化的情況。治療總有效率=(治療顯效率+治療有效率)/總例數*100%。牙周指標主要包括:GI(牙齦指數)、PLI(菌斑指數)、SBI(齦溝出血指數)、PD(牙周深度)、BOP(探診出血率)。
1.4 統計法分析
本研究所獲的所有數據均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21.0統計處理,計數資料用“[例(%)] ”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若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對比兩組牙周炎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A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低于B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97.62%,(x2=4.9737,p=0.0257),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2.2 觀察對比兩組牙周炎患者治療后的、各項牙周指標水平A組患者治療后的各項牙周指標水平分別為:GI(0.77±0.17)、PLI(1.35±0.77)、SBI(1.99±0.41)、PD(3.24±0.30)、BOP為16.67%(7/42);B A組患者治療后的各項牙周指標水平分別為:GI(0.44±0.09)、PLI(0.82±0.25)、SBI(1.82±0.33)、PD(2.78±0.22)、BOP為2.38%(1/42)。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各項牙周指標水平發現,相較于A組患者,B組患者各項指標改善更顯著,P<0.05,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2.3 觀察對比兩組牙周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A組42例牙周炎患者中,出現2例切口裂開、3例牙齦水腫、3例牙根敏感,該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9.05%;B組42例牙周炎患者中,出現0例切口裂開、1例牙齦水腫、1例牙根敏感,該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76%。A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B組,P<0.05,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牙周炎是一種具有較高發病率的感染性口腔疾病,其主要包括壞死性牙周炎、侵襲性牙周炎以及慢性牙周炎等,該病癥的主要臨床表現包括局部出血、牙槽骨吸收、牙齒松動移位、咀嚼無力以及牙槽骨高度降低等,病情嚴重的患者很可能出現牙齒脫落的情況[4]。目前,臨床針對牙周炎患者主要給予去除病因、常規消炎止痛以及恢復骨行等治療方式完成治療。其中,對患者給予正畸治療能夠促進其牙齒咬合關系的有效恢復,在增強牙周組織穩定性的同時,提高美觀性,以此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根據相關醫學臨床研究結果顯示[5],對牙周炎患者給予正畸治療,能夠實現對局部因素的有效改善,這對改善患者牙周健康狀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低于B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97.62%;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各項牙周指標水平發現,相較于A組患者,B組患者各項指標改善更顯著;A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9.05%,高于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的4.76%,P<0.05,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對牙周炎患者給予牙周組織再生術聯合口腔正畸進行治療,能在提高臨床治療效率的同時,促進其口腔功能的恢復,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建議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孫艷紅.分析牙周組織再生術聯合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炎患者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33):51.
[2] 林尤群.牙周組織再生術聯合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炎患者的效果分析[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8,5(33):100-101.
[3] 張志春.牙周組織再生術配合正畸治療牙周炎的短期臨床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影響分析[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8,5(32):162-163.
[4] 馬學燕,朱杰.牙周組織再生術與口腔正畸聯合治療牙周炎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8,5(31):80-81.
[5] 孫煊霞.牙周炎應用牙周組織再生術聯合口腔正畸治療的效果觀察[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8,5(30):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