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萍 印全勝 馮志麗
【摘 要】 目的:研究分析早期康復訓練并物理因子治療對創傷性周圍神經損傷后手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隨機抽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接收并實施治療的創傷性周圍神經損傷患者68例,按入院時間差異分為研究組(n=34)與對比組(n=34),分別在患者住院期間開展早期康復訓練并物理因子治療與常規訓練并物理因子治療。比較分析兩組訓練及治療前后患者手功能(手功能綜合評定試用標準)改善情況。結果:經組間比較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手功能評分并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手功能評分顯著優于對比組(P<0.05)。結論:于創傷性周圍神經損傷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并物理因子治療可達理想效果,促進患者手功能恢復,改善其生活質量,因而可進一步于臨床中推廣運用。
【關鍵詞】 早期康復訓練;物理因子治療;創傷性周圍神經損傷;手功能
【中圖分類號】R36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9-254-01
創傷性周圍神經損傷可由多類原因引發,主要表現為人體神經支配區域營養障礙、運動功能障礙等。壓迫性損傷、切割傷及牽拉損傷等均屬于常見病因,可表現為手部小肌肉全部萎縮、上肢下垂、三角肌肌萎縮等[1]。因而患者在手術治療后迫切需要實施早期康復訓練與相關治療,以促進手功能恢復。本研究主要探討分析早期康復訓練并物理因子治療對創傷性周圍神經損傷后手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將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接收并實施治療的創傷性周圍神經損傷患者68例,按入院時間差異分為研究組(n=34)與對比組(n=34),研究組男16例,女18例,年齡18-67歲,平均年齡(42.50±24.50)歲;對比組男15例,女19例,年齡19-67歲,平均年齡(43.50±24.50)歲;在統計學中對兩組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進行比較分析顯示并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臨床比較價值。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依照手部損傷程度開展肌腱修復治療、神經修復治療及肱、橈、尺骨折固定手術治療等。對比組患者遵醫囑進行健肢協助被動屈伸訓練,15-20min/次。2次/d(物理因子治療方式如下文研究組)。研究組于手術后2-4d進行物理治療,針對滲血創口應使用冰袋冷敷干預,切記在冷敷是應將冰袋開口扎緊,避免浸濕創口,10min/次;針對部分創口腫脹嚴重患者而實施毫米波療法,治療時間不超過10min,治療劑量為50mA,若為超短波治療,時間及劑量分別為15min與60mA;機體內部存在內固定患者采用紅外線照射治療,需與CQ-22特定電磁波治療其距離30cm左右;若患者創口支架不能拆除則應用磁療,在治療時磁頭應于創口近端與遠端處進行治療;如患者創口已拆線可將兩層紗布置于創口上方,磁頭對準創口處治,時間20min即可,劑量為1000GS;若患者創口不慎感染,則予以紫外線照射治療,每兩天治療一次;此外,患者還需開展早期康復訓練,患者于手術后2-4d在康復治療師的幫助下進行屈伸訓練或被動訓練、主動訓練等。伴隨患者機體情況穩定后可逐步實行助力運動訓練、關節松動術等,并開展全關節運動范圍訓練,后續進一步開展更為精細、更為靈巧的訓練方案,2-3次/d即可。
1.3 觀察指標
比較分析兩組訓練及治療前后患者手功能(手功能綜合評定試用標準)改善情況。手功能評價標準優、良、可、差,其中10-12分為優,7-9分為良,4-6分為中,<3分為差。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21.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x±s)表示,若(P<0.05)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手功能改善情況比較[(x±s),分]
研究組(n=34),治療前:(4.22±2.57),治療后:(10.67±1.60);對比組(n=34),治療前:(4.34±2.59),治療后:(8.61±1.89);(t=0.192,P=0.849;t=4.851,P=0.000),經組間比較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手功能評分并無明顯差異(P>0.05);經3個月治療后研究組手功能評分顯著優于對比組(P<0.05),具有統計學比較價值。
3 討論
患者上肢受傷后,影響手功能恢復的主要原因是周圍神經損傷造成的活動受限。及早開展康復治療是加快創口愈合、保障受傷肢體功能不受影響的重要舉措。此外基于專業醫師及康復治療師的指導與監督,開展相關功能恢復訓練可有效避免訓練期間再損傷、同時增強患者康復信心、克服恐懼心理,確保治療及訓練更具有效性與安全性[2]。相關研究顯示,患者行神經損傷修復術后,使用抗菌素、開展早期康復訓練及實施物理因子治療可加快肢體炎癥消退,制動干預可確保受損后的神經不受過度牽拉,減輕術后疼痛感,消除腫脹。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在術后2-4d即開展助力運動訓練與被動運動訓練,且在情況穩定后,患者對手部肌肉或前臂肌肉開展靜力性收縮、動力性收縮以及相關放松訓練后可出現“肌肉泵”,其在靜脈血液、淋巴回流、滲液吸收等方面具有明顯促進作用,同時還是有效避免軟組織粘連、關節僵硬等不良反應出現的重要方式,后續患者肢體水腫消除,肢體及皮膚異常得到緩解,最終康復[3]。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并物理因子治療相較于對比組實施常規訓練并物理因子治療而言更具優勢性,且最終數據對比均具有統計學比較價值。
綜上所述,將早期康復訓練并物理因子療法應用于創傷性周圍神經損傷患者術后康復中效果顯著,可有效消除肢體活動障礙,促進手部功能恢復,故可于臨床中廣泛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葛曉航, 趙秀秀, 牛好敏. 不同物理因子治療神經衰弱的療效對比[J].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13):96-97.
[2] 何新澤, 王維, 呼鐵民等. 周圍神經損傷的修復:理論研究與技術應用[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6, 20(7):1044-1050.
[3] 王強. 周圍神經損傷后遠側段神經慢性變性對軸突再生的影響[J].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6, 27(8):1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