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杰 鄭偉
【摘要】語文教學要有“大語文教育”的寬廣視野,突破狹隘的“課堂為中心”“課本為中心”的束縛,在無限廣闊的時空中,開發一切可以利用的語文學習資源,占有一切可以利用的語文教學陣地,讓學生在生活中積極、主動地學語文、用語文、長才干。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程資源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專家走向教師,由書本走向學生的時候,課程不再是“文本課程”,教師與學生不再“戴著枷鎖學習”,他們都是課程開發與創新的主體。語文課程是學習母語的課程,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充滿人文氣息的課程資源比比皆是:我們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大事件,學生的日常生活等,都可以作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一、從家庭生活中學習語文
1.在家庭閱讀中學習語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藏書和訂購報刊也隨之增多,這是語文學習的重要資源。教師要教育學生經常和家長一道閱讀家中的藏書和報刊,利用節假日讓家長帶著到書店和圖書館讀書,還要主動和家長交流、討論,增加語言積累,提高閱讀能力和認識水平。
2.在聽廣播、看電視中學習語文
如今的廣播電視節目豐富多彩,對孩子具有很大的誘惑力。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收聽、收看合適的廣播、電視節目,讓他們在收聽、收看中學習語文。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小喇叭”“星星火炬”,中央電視臺少兒節目“大風車”等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欄目,可以要求學生在觀賞過程中記下優美的詞匯和有趣的語言。
另外,家庭生活中的飲食起居、日常生活用品等也有許多語文學習的資源。如新購置一種日常生活用品,讓他們讀說明書,了解其性能特點,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二、從學校生活中學習語文
1.促進語文課堂學習的延伸
學語文不能只停留在課堂內,要讓學生把書讀厚,引導學生閱讀與語文相關的文章,并經常在班里舉行讀書交流會。這樣,久而久之,學生閱讀量增加了,語言積累豐富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濃厚了,語文能力自然而然地也就提高了。
2.要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豐富的社會信息
在日常生活和實踐活動中,學生接觸到許多新鮮的事物,獲取了許多的知識和豐富的社會信息。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利用這些信息作為課程資源,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習內容,彌補教材不足,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興趣與愛好,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活力。如學習語文活動課《我的家鄉》,就把學生熟知的家鄉的公園、兒童樂園、新世紀廣場、太白樓、鐵塔寺等景點,百貨大樓、萬達廣場、銀座等購物中心以及美麗的校園等作為課程資源,學生學起來感到親切,更激發了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感。
3.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語文教學與音樂“聯姻”
音樂和語文的相通源遠流長,所謂“詩歌”,便是“詩以載歌”和“歌以載詩”的產物。選入語文教材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其中有一些文章,本身已經是歌詞,早就配上了曲譜,如《讓我們蕩起雙漿》《快樂的節日》等。學習這類文章,我們不妨讓學生讀一讀,唱一唱,在提高興趣中幫助學生領會文章的內容。歌會唱了,歌詞自然記在心中,語言文字還難理解嗎?
另外,在音樂教材中有很多意境很美的歌詞,可以拿到語文課中當作閱讀補充材料賞析,讓學生不但會唱,而且能理解文意,從傳媒的角度,更容易使小學生接受。
4.校園文化、文體活動是學習語文的重要資源
校園內各種專欄的布置、校訓、校規、教風、學風的制定;墻壁、走廊、教室內張貼名人業績、名人名言;學校廣播站、小小電視臺播放的內容;學校在節日搞文藝活動——排練課本劇、小話劇、相聲、詩歌朗誦,都給學語文、用語文提供了機會。教師要教育學生關注校園文化,從校園文化中學語文,對學校辦的各種專欄、校報要及時閱讀,不斷汲取語文營養。
三、從社會生活中學習語文
1.觀察日常生活,品味記錄語言
語言來自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師要鼓勵學生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多留意周圍的諺語、對聯、歇后語、精妙的廣告詞、精練的標語和一些趣味無窮、意味深長、幽默詼諧的群眾語言,并隨時記錄在生活筆記本上。
2.觀察實踐生活,聯想記錄語言
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觀、訪問、調查、走訪親友等實踐活動,拓寬學生的生活空間和觀察的視野,讓學生去觀賞那長河落舊日、名勝古跡的風景,去捕捉農村、城市那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鏡頭,去體味親情、友情、純真。讓他們自覺地把已有的語言材料進行選擇、重組、聯想,記錄下那美好的鏡頭,描繪出生活的情趣。這同樣是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重要手段。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的廣闊天地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學習的源泉。語文學習只有植根于生活這塊深厚肥沃的土壤里,才能生機勃勃,活力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