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清華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學生掌握了計算法則,才能提高計算能力,才能使小學生在數學世界里盡情地暢游。
【關鍵詞】計算能力認識方法信心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筆者深知“計算能力”對于學生來說是何等的重要!它既關系到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又關系到他們在數學學科的進一步學習,而且能影響到學生將來的進一步發展……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呢?
一、講清道理,提高認識
計算題有什么好研究的,只要掌握了計算法則,多做一些計算題就可以了。不僅有很多學生這么認為,而且部分數學教師也這么認為。其實,這是對計算教學認識上的誤區之一。
算理與算法是計算教學中兩個不同的術語,有其不同的內涵。算理是計算的道理;算法是具體的計算方法。算理與算法有著密切的關系,前者是計算的基礎,后者是計算的概括,兩者呈現出膠著的狀態。
我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平時的觀察、了解,發現很多學生怕做計算題,甚至有一些學生明知自己的計算能力很差,也不愿去提高它。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呢?通過與學生的談心,他們普遍認為,自己在計算上的問題,主要是“粗心、馬虎”等原因造成的,即使是經常出現計算錯誤的學生,也沒有誰對自己的計算能力產生過懷疑……有些學生及家長認為,只要會背四則計算法則就能正確地計算了,計算本身沒有什么奧妙可言,只要在考試之前臨時突擊訓練一下就能過關!其實,某些學生不愿意在計算能力上下一番苦功夫,歸根到底是因為“四則計算”太單調,不能有效地調動自己的興趣。
二、講究方法,堅持不懈
我通過有目的地找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聯結點,并巧妙地架起橋梁,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計算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而變得生動有趣,學生也能初步感受到了生活化的數學,并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必須改變教師問、學生答的所謂“啟發式”和教師精講例題、學生大量演練習題的所謂“精講多練”的教學模式。改變的策略之一就是,提供給學生的外部思維材料要體現探索性,給學生留有一個比較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想、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去理解一個數學問題是怎樣提出的,一個數學觀念是如何形成的?我知道,學生喜歡充滿快樂與挑戰的課堂。我在每一次的備課中都能結合具體情境,精心設計“計算訓練題”,為的是讓學生練有激情,盡最大可能減少學生的機械操作。在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這一單元時,我始終把握住“重整體、抓過程、講聯系”,從單元知識的整體出發,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單元知識之間以及與其他知識之間的聯系,主動構建知識,形成縱橫交錯、有機互補的認知結構,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就從“機械學習”變為始終有智力活動參與的“有意義學習”了。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在進行“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計算時就能輕松、正確、迅速地解決。我相信,孩子們在將來的學習活動中因為有了扎實的計算基礎,就會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許多數學知識和方法都可以利用學生的基礎,通過創設情境,放手讓學生運用歸納和類比的方法,主動將已有的知識和方法遷移到新的情境中,解決新的數學問題,并加以“數學化”,由學生自己把要學習的知識“創造”出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計算的熱情。
三、樹立信心,不斷總結
小學生在計算時出錯也是正常的,出錯是發展中的學生的權利。“無需視錯誤為‘洪水猛獸,只要認真分析錯誤,想方設法地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師生一起尋找錯誤的原因,‘分而治之,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糾正就可以了。”其實,出現了差錯,正說明學生是獨立思考的,某種程度上說是件好事,教師要視學生的某些差錯為一種寶貴的資源。所以,我在和學生找錯糾錯時,主動地為學生創造寬松的環境,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我對學生的評語、話語始終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啟發性,使學生在面對錯誤時始終受到鼓舞和激勵,學生在注意力集中而心靈又絕對放松的狀態下,愉快地把錯誤消滅于萌芽狀態之中。
為了提高全體學生的計算水平,我認真做好學生計算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和記錄,及時批閱學生的每一次練習,不斷地給學生鼓勁,積極學習和借鑒先進教改經驗和做法,洞察最新的教改動態,關注教學改革實踐和研究成果。我以正面引導為主,以培養學生的良好計算習慣為目標,以適量的計算練習為載體,努力挖掘學生在計算方面的潛能,培養學生計算的信心。
學生喜愛和別人比較自己的進步,我就為全班學生精心設計了“看誰進步更快!”的折線統計圖和每個學生的“勇敢地超越自我”的條形統計圖。通過形象化的圖形展示和比較,學生的計算熱情空前高漲,從而在班級中形成了“比學習、比進步”的良好氛圍,學生就能駕著“計算”的快車在數學世界里暢游!老師只有牢牢地把握住學生“計算能力”的脈搏,才能讓孩子們飛得更高,在今后的學習中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