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玲
【摘要】根據新課標要求,做好小學低年級段的整本書閱讀的指導,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濃厚的閱讀興趣。
【關鍵詞】閱讀方法 閱讀興趣 閱讀習慣
作為一名閱讀推廣老師,近幾年,我一直從事二年級學生的閱讀課教學工作,也就是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閱讀。這門課沒有現成的教材和教學參考,筆者只能憑借自己多年語文教學的經驗和新課標對小學低年級段的閱讀要求進行探索前進。
一、整體感知,疏通脈絡
小學生好奇心強,拿到一本新書習慣于打開就看,看了前面,就想知道后面說了什么,于是,又把書的最后幾頁看看,想看的地方多讀一點,認為沒意思的地方干脆跳過去不讀。所以,我在教學中首先做的就是讓學生對所讀的新書有一個整體的了解,我帶著學生看封面,引導學生發現封面上的諸多信息,如書名、作者、出版社等,我告訴學生:“書名就相當于我們人的人名,我們區別書的不同首先就是書名的不同,否則就會出現我喊某某同學到辦公室,而全班同學都來找我這樣的荒唐事。”學生聽了哈哈大笑,一下就記住了拿到書首先要看封面讀書名的重要性。每一位兒童文學作家都有自己不一樣的經歷和創作風格,了解作者也是感知整本書的重要環節,如《同桌同桌排排坐》的作者楊筱艷,她既是作家,同時她還是一位老師和媽媽,她的書就是寫她身邊的孩子們。我告訴學生,她的書里寫的故事說不定在你身邊也發生過,你也許就是書中某個人物的原型呢。學生聽了,閱讀興趣一下就被我調動起來。
一本書目錄的作用不容小覷,它能讓人清楚地對書所講的框架內容一目了然。比如,在讀《歷史故事》時,我首先請學生看這本書分為幾大部分,學生馬上就能發現這本書分為五大部分,前四部分是中國歷史故事,最后一部分是外國歷史故事,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再次思考:前四部分中國歷史故事編排順序有什么規律呢?能不能變動這四部分的次序?為什么?知識面寬的學生會發現這四部分是按照中國歷史發展的順序編排的,我相機告訴學生:歷史發展的順序是不能顛倒的,所以這四部分的次序不能變動。這樣,學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小熊維尼》《秘密花園》這樣的講述完整故事的書,我讓學生通過目錄感知故事的主要內容和發展進程,這樣讀書時就不會只看故事情節,還會思考故事的發展方向。
二、專心閱讀,讀思結合
好習慣,益終身。閱讀的自覺化、生活化、常態化離不開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二年級處于獨立閱讀的起步階段,學生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在20分鐘左右,如何把這寶貴的20分鐘有效地投入閱讀中去,讓學生始終能專心致志地閱讀,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閱讀也同樣如此,如果不能邊讀邊思,學生就會把閱讀當成走馬觀花,一節課下來收獲甚少。短篇的故事集,我會選一個故事作為范例,指導閱讀。如《阿凡提故事精選》,課堂上,我帶著學生一起讀第一個故事《難題》,一起討論阿凡提的智慧之處,并通過角色互換的方法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阿凡提,你會怎樣解決國王出的難題。學生各抒己見,思考的大門打開了,讀書的時候自然就不會“開小差”啦。我把長篇的童話和寓言安排在短篇故事之后讀,一來是學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閱讀方法,二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讀書時注意力基本能維持20分鐘了。《小熊維尼》是本有趣的童話,篇幅長,人物多,情節復雜,對于這樣的長篇故事,我只要求學生堅持讀完,知道事情的主要內容,有自己喜歡的人物和情節,并能對某一人物或某一情節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就可以了。當然,閱讀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我堅信教師在閱讀上的堅持,一定能換來學生在閱讀上的進步。
三、快樂交流,“悅動成長”
低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一味地讀書容易讓他們產生疲倦感,進而減退閱讀興趣,豐富多彩的讀書交流活動能增強他們的閱讀持久力。
每本書讀完,我會安排一節讀書交流課,交流的形式主要是游戲、表演、繪畫、改寫等,交流的內容圍繞情節、角色、背景等要素。例如,讀完《木偶奇遇記》一書,我圍繞主人公皮諾喬給學生設計了人物介紹卡,從姓名、外貌特點、喜歡的事、討厭的事、遇到的奇事、最大的愿望幾方面介紹,每個學生介紹其中一個特點,我還讓學生給皮諾喬設計一個人物畫像,畫在自己的圖畫紙上,把這張畫像貼在教室黑板報的位置。既說又畫,學生就不會覺得閱讀課枯燥無味了。在讀完《小娃人游大海》一書,我設計了“奇思妙想碰碰吧”,讓學生從書中找出他們覺得最奇妙的故事,假設自己是作者重新來安排故事的發展,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各種稀奇古怪的故事結尾接二連三地出現,我并沒有要求學生把想象落實在筆端,只要口頭描述清楚就可以了,因為繁雜的書寫對低年級學生來說難度太大,不給學生設置過高的難度和要求,是我進行讀書交流的原則。
整本書的閱讀教學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我也是邊摸索邊改進,希望我的努力能喚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讓閱讀、思考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