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峰 朱愛霞
【摘要】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提高,多媒體在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將文字、動畫、聲音、圖像等多種信息集中控制,在時空的四維空間中,自由展現各種動態圖像,為學生打開了一個充滿活力的世界;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優化了課堂教學,有效地促進了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生物教學多媒體 教學效率 教學難點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夸美紐斯認為:“教學的藝術光亮是注意。”只有引起注意,觀察才能有效。而剛剛從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年齡小,注意力容易轉移,形象思維占較大的比例。所以,教學中必須借助大量直觀的、形象的手段,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力。而多媒體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豐富的表現力,聲圖并茂,情景交融,生動形象,能具體直觀的作用與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用它來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較強的好奇心和集中學習的注意力。
例如,在《哺乳動物的多樣性》一節的學習中,由于動物種類多,學生平時接觸的少,不少學生有畏難心理。我就根據《動物世界》和《人與自然》中有關的畫面,制作并給學生播放如下的畫面:茂密的森林中,兇猛的老虎正在追逐奔跑的羚羊;綠色的草原上,袋鼠在作跳躍式前進等,一下子就激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幾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感受到,生物教學中,恰當的應用多媒體,能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把學生從枯燥無味的聽“天書”中解放出來,變成了集中注意力的樂學,在愉快的“享受”中完成學習任務,有效地克服了學生的苦學、厭學現象。
二、有利于加大教學密度,提高教學效率
在有效的時間里加大課堂教學信息的傳輸密度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措施。傳統方法傳遞的信息量只能維持在較低的水平,傳輸信息的密度和容量不可能大幅度提高。而利用多媒體則可以加快教學節奏,許多準備工作、與課堂教學關系不大的環節都可以節省,從而加大教學信息的傳播密度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如在《生態系統》一節的教學中,我制作的教學課件給學生展示了池塘生態系統的畫面:太陽光在閃爍,水在緩緩流動,蝦吃浮游植物,小魚吃小蝦,大魚吃小魚,魚蝦死后落入水底漸漸腐爛。教師不用語言來描述生態系統的成分,學生也能很快總結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通過展示草原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同各級消費者的食物關系,同時配有動物捕食時發出的愉快聲音和動物被捕食時發出的悲慘哀鳴,情景交融,學生如臨其境,生物間互相作用的關系、食物鏈、食物網、生態平衡的特點和意義等問題一目了然、迎刃而解。從而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學生理解深刻,記憶持久,減少了課堂寶貴時間的占用,省時省事省力,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多媒體的使用,減少了常見知識的講解篇幅,加快了課堂教學節奏,提高了知識的傳播密度,形成了快節奏、高密度的現代教學特點。
三、有利于攻克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在解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方面,多媒體也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我設計制作的課件主要是創設誘思情景、展示相關知識聯系,進而引導學生探索和思考,并通過相互討論和研究,激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在此過程中隨之得到解決。如在在學習《水分的吸收、運輸、利用和散失》一節時,我則制作了這樣的教學課件:用紅色箭頭標注的土壤溶液的水分通過根毛的吸飽壁、細胞膜、細胞質,滲入到液泡里。隨著紅色的箭頭的運動,再加上水分在不同部位(器官)發生變化時配以的聲響,特別是當水分進入液泡后,液泡的一句“我可喝足了”的旁白,學生至今難忘。整個過程真實感、運動感、趣味感強,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就對知識進行了理解和記憶,收到了掛圖、投影等傳統手段無法相比的教學效果。
青少年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且喜歡懷疑和爭論,突破重點難點上,不失時機的利用這一心理特點,結合運用多媒體激發其學習興趣,不但在“樂學”中解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而且經過長期的潛移默化,還能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意識。
四、有利于優化知識體系,完善知識結構
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鞏固復習”屬于操作階段,它是一個通過練習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的過程。生物教學中,鞏固復習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教師采用適當的方法,把學生分散學習的知識進行整理歸納,形成知識體系和網絡,可促使學生整體知識結構的快速形成。
如在復習《綠色開花植物》時,教材的編排比較分散,而幫助學生對這部分形成完整知識結構,是整冊《植物學》教學中的關鍵。為此,我就以聯系綠色植物各器官的兩條線——胞間連絲和維管束為設計課件的主線,以動畫形式用胞間連絲和維管束將植物的各器官一一“畫出”,隨著各器官的出現,其結構特點、功能特點和與其他器官的關系,通過擬人化的自我介紹,使“植物體是一個統一整體”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牢牢地扎根于學生頭腦中。學生普遍反應:這樣的復習方法,我們印象鮮明,記憶深刻牢固,一節課頂幾節課。
五、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操和優秀品質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既受到環境制約,同時又對環境產生影響,由于人口的急劇增長,不僅對環境產生了巨大壓力,而且使生態平衡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由于人們開發利用資源的不合理,動植物種類和數量正在減少,因此,保護環境,保護動植物資源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任務。如果總是空洞的說教,不但效果不好,而且會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我就把中央電視臺的《動物世界》《人與自然》等深受學生歡迎的節目中的有關內容,學生平時常見的、身邊環境現場錄像,加以截取、刪減、加工,制成課件,在學校互聯網上播放后,增強了學生保護大自然,保護生物資源的認識,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講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時,我制作的課件有這樣的畫面:五十年前的黃河水源頭,山清水秀,有茂密的森林,嫩綠的小草;而今天的黃河源頭,大片樹林倒下了,發黃的小草稀疏的躺在那里,溝壑縱橫,巖石裸露,每逢雨季,泥沙俱下,水已變得發黃。兩相對照,觸目驚心,一下子就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保護生物資源的重要性。在平時的生物教學中,我還給學生適時播放這樣的課件:大興安嶺茂密的原始森林,一望無際的內蒙古大草原,中國的國寶“大熊貓”,植物中的“活化石”——銀杉,再配以著名節目主持人趙忠祥那生動形象,熱情洋溢的解說詞,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并受到了美的熏陶。
不能否認,多媒體只是教學中的輔助手段,它不可能代替教師的演示實驗、學生實驗,也不能只強調教學課件的制作和使用而忽略了教師基本功的訓練和提高。切不可一味追求,不講實效盲目的使用。
總之,多媒體的使用既實現了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信息的同步輸出,又能超越時空的限制,把學生的思維帶進微觀世界,模擬的實驗環境,美麗的大自然中,是一種符合現代教育規律的先進的教學手段。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課件介入生物課堂,可起到省時省力、便捷高效的作用,它能促進教師完善課堂教學結構,強化教學過程中的科學性;幫助教師課堂上更合理地支配時間,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使教師、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各種現代教育信息、資源,開闊視野,豐富閱歷,提高生物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徐小榮.把握數學教學中使用電教手段的最佳時機.新課程,2014,(06).
[2]徐滿滿.淺談多媒體技術在構建幼兒高效課堂中的應用.中華少年,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