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穎
摘 要:閱讀教學定要利用好教材這個例子,潛入具體語言文字中,含英咀華,探索文本的秘妙。發現謀篇布局之道,悟寫法之妙;品味修辭表達之巧,學遣詞造句的精妙;巧借留白多元練筆,涵泳其間習表達;遷移運用言語技能,學以致用,規范習作。課堂教學活動依托文本,巧妙點撥,引領學生感悟習作方法、積累經典語言,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切實提升語文素養。
關鍵詞:悟寫法;習表達;讀寫結合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1-08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09-0046-02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感悟文本內容,又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言語形式,從讀到寫,讀寫結合,悟寫法之妙,習表達之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映日荷花別樣紅”——發現謀篇布局之道
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模仿對于兒童,正如獨立創造對于成人那樣同等重要。”教材中的選文文質兼美,無論是經典句式語段,還是文章結構處理等,都是學生習作很好的范文。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一顆敏感的心,善于挖掘文本中寫作的點,依托文本的語言特點,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品悟作者的寫作密妙——謀篇布局之道,在習作中加以提煉與運用,達到內化。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再見了,親人》《橋》《金色的魚鉤》《夢想的力量》這四篇課文,為我們講述了不同時期的感人故事,呈現了人性的光輝。四篇文章主題相似,但選材不同,文章段落安排、表現手法也各不相同。
《再見了,親人》文章前面三個段落為并列式段落,每段呈三段式結構:祈使句開頭,中間敘述環節既寫送別情景又追憶往事,反問句式結尾將情感得以升華。在選材上,作者選取大娘、小金花、大嫂三個特定的人物,她們分別代表著朝鮮不同年齡層人物對志愿軍戰士的深厚情誼。課堂上,教師帶領著學生自主探究、積極發現文本的這一寫作秘妙,并適度、適時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練習:中朝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我們的志愿軍戰士又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呢?通過圖片、文字資料的呈現﹑交流,來豐富學生的認知,將歷史拉至眼前。這么好的寫作素材、這么有特色的段落結構,擺在眼前,若教師在課中及時捕捉,引領學生結合這些典型事例,以朝鮮大娘或小金花或大嫂的口吻,嘗試用三段式的結構來寫一寫朝鮮人民眼中最可愛的戰士,由前段感情的激發加上寫作方法的指導,學生下筆必定文思泉涌。
二、“為有源頭活水來” ——品味修辭表達之巧
教材里優美的篇章、生動的語句中蘊含著修辭手法,如何使其轉化為學生的語言儲備呢?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時刻滲透習作的方法,邊讀邊學,讓學生學作者構思立意的獨特、遣詞造句的精妙;邊學邊練,實現讀寫結合,從而更好地掌握寫作技巧。
如教學《秋天的雨》,我先引導學生鑒賞、積累優美句子“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接著引導學生從積累的句子中去發現比喻句的特點,歸納總結后再利用這個特點讓學生判斷、識別幻燈片中展示的比喻句,最后指導學寫比喻句。依樣畫瓢,學生在練筆中所呈現的比喻句如春天花園中的鮮花一朵艷過一朵。收獲了成功,學生學習的干勁更足了,在習作中也頻頻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花鐘》一課第一自然段按時間順序寫了不同的花開放時間是不同的。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賞析擬人句的特點,再教寫擬人句,最后再讓學生用上擬人句寫自己設計的時鐘。課后,組織學生培植豆芽菜,引領學生留心觀察、記錄,嘗試用擬人的手法寫《豆芽成長記》日記,進而學以致用。
又如,《桂林山水》寫山、水的兩個自然段是排比句的典范。教學中,讓學生自主發現排比句的特點,在引導積累的基礎上,讓學生在新的語境中遷移運用,進行仿寫:“我看見過四季常青的松樹,觀賞過風姿搖曳的楓樹,卻從沒見過如此枝繁葉茂的榕樹。榕樹真大呀,大得像一把遮天蔽日的巨傘,雨天它為我們擋雨,夏天它給我們送來一片清涼;榕樹的根須真多呀,多得數不勝數,一根根直垂到地上;榕樹的葉子真綠呀,綠得鮮亮,在陽光的照耀下,煥發生命的光彩。”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課堂上,創設言語實踐的情境,可激發學生的表達熱情。學生通過在具體的語境中感受、體會、欣賞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積累典型語例,并進行仿寫,達到了學用結合的效果。
三、“輕描淡寫留淺跡” ——巧借留白多元練筆
教科書中入選的篇篇文章,都是言已盡而意無窮。教師應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對語言作推敲、琢磨和品味,調動學生利用生活積累和想象空間去研讀文字、有效練筆,使學生涵泳其間,產生深刻的感悟。
人教版第八冊《鄉下人家》第二段有這樣一句話:“芍藥,鳳仙,雞冠花,大麗菊,它們依著時令,順序開放。”文中只寫了哪些花開放,卻沒有具體寫花兒怎么開放,我是這樣引導學生走進情境,涵泳文字的:
首先,我問學生們:“讀著讀著,你感受到這一處風景的美了嗎?”學生回答:“鄉下人家種的花真美,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接著,我順勢引導:“是呀,樸素的鮮花卻帶著幾分華麗之美,很獨特。可是這些鮮花,我們并不能同時欣賞到,為什么呢?”學生一下子找到書中的句子:“它們依著時令,順序開放。”看到學生漸入情境,我又問:“‘依著時令,順序開放是什么意思呢?看,(課件播放不同的鮮花在不同的季節綻放的圖片)像這樣,不同的季節,不同的花依次開放,就是——”學生齊讀:“依著時令,順序開放。”理解過后的朗讀也就水到渠成。然后,我組織學生練筆,內化了言語的奧妙:“讀得真好,現在你們能把花兒競相開放的景象具體描寫出來嗎?”學生奮筆疾書,精彩的語言瞬間流淌筆尖:①春天悄悄地來了,火紅的芍藥綻開了美麗的笑臉;夏天到了,鳳仙花在風中搖曳,雞冠花搖晃著腦袋;一陣秋風吹過,菊花含笑怒放。②春姑娘跳著舞跑來了,粉紅的杜鵑花在春光里展露身姿;雷雨過后,墻邊的茉莉愈發清香;秋風輕撫著大地,大麗菊綻開笑靨,點頭歡笑……最后,回歸文本,讓學生把作者寫的句子跟剛才寫的句子連起來想象著情境讀。此時,學生自然讀得更加有聲有色。
像這樣辭藻華麗的語句如散落在沙灘上五顏六色的貝殼,在我們的教科書中俯拾皆是。教師要做個有心人,隨遇隨練。學生會沉浸其中,在情趣盎然的言語活動中,催發智慧,培植語感,激發言語,促生習作。語言在一次次碰撞磨礪中形成,語文素養在一次次品讀回味中提升。
四、“絕知此事要躬行” ——遷移運用言語技能
(一)單一人物刻畫顯獨特
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全神貫注》一文中,第二自然段對羅丹全神貫注工作時的動作和神態進行細致描寫,是抓人物特點寫的典型范例。我先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如果你來寫羅丹全神貫注工作的情景,你會從他的哪些方面的特點進行刻畫?”學生交流后,回到課文,品讀文本中的動作與神態的描寫,品析作者寫法之精妙,領悟作者運用聯想把人物寫生動形象的獨特表達方法。最后,內化寫作手法,開展寫作實踐訓練:“讀著這樣的句子,我們也仿佛置身其中,現在,我們學以致用,動筆寫寫同學認真讀書、繪畫、寫作、解題時的情景。”學生在練筆中,感悟到細致的觀察加上合理的聯想讓人物刻畫更加細膩、傳神,體會到語言的精練、輕快、跳躍之美。如果我們的閱讀教學直指語用,做到讀寫結合扎實有效,那么學生的語文素養必會在其間涵泳生成。
(二)兩人交替描寫現精彩
《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這篇課文節選作家徐光耀長篇小說《小兵張嘎》,這是一篇引領學生學習兩個人物交替描寫的寫作方法的經典范文。初讀課文時,我就讓學生邊讀邊想象小嘎子與胖墩兒摔跤的情景,隨后我又引導學生用電影的慢鏡頭,對準小嘎子和胖墩兒,圈畫描寫動作的詞語;接著放大這些動作,啟發學生思考從這一招一式的對打中,小嘎子和胖墩兒各給自己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后,學生第二次捧起書本細讀文本,拿起筆畫出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的語句,細細品味,在空白處寫下批注。當學生交流反饋后,讓學生思考、比較不同動詞的運用效果,從而明白作者對胖墩兒人物的刻畫是為了反襯小嘎子的富有心計、好勝的性格特點。最后,設計練筆:為文章關鍵處增添小嘎子的心理活動。課后,延伸布置自選練筆:《打羽毛球》《精彩的乒乓球賽》《掰手腕》,強調要注重動作、心理描寫以及兩個人物交替描寫手法的運用。縱觀整堂課,學生的學習行為始終牢牢地聚焦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語言文字”上,學生深刻體會作者抓住人物的動作和心理描寫來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刻畫出的人物是那樣的鮮活生動。我們的語文課堂不但要引導學生從整篇文章去感知語言材料,而且還要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語言文字中駐足停留,細細品味,甚至延伸至語言實踐中去學習表達技能,從讀中學,從學中寫,快速有效地提升習作能力。
(三)群體人物描寫見個性
如教學《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一課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名著《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的經典橋段——劉姥姥逗笑眾姐妹的片段。讀文之時,師生共品謀篇布局之精妙,悟人物性格之獨特,賞語言用詞之傳神。教給學生群體人物描寫的方法與場面描寫的構段謀篇方式,又一次豐富了學生習作知識儲備。課后,進行了遷移運用,讓學生展開片段仿寫:借鑒作家刻畫人物形象的描寫方法,寫一寫老師不在時,班上同學們的表現。
總而言之,課文只是個“例子”,依托文本資源合理拓展與適度遷移達到活學活用,是舉文本之一而反其三,真正學會寫作才是我們的目的。教學中,教師應把握教材,引領學生品讀文本,在文本內容與表達形式中走個來回,既能走進去得意、得情、得法,又能走出來想得明白,提升認識,學會運用。教師的教學活動應緊緊依托文本,巧妙點撥,引領學生感悟習作方法、積累經典語言,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切實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葉開科.整合教材資源,活教作文[J].小學生作文輔導(看圖讀寫),2018(6):43.
[2]李 靜,劉朝暉.關于小學語文高年級教材作文部分編寫的建議[J].教師教育論壇,2017,30(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