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荔燕
摘 要: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學校教育在傳統文化中的基礎性作用,并在《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貫穿國民教育始終。這就要求小學音樂教師必須重視加強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從而更好地培養小學生,使其形成良好的傳統文化認同感與責任感。文章結合作者自身教學經驗,探討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合理融入民族音樂,以便更好地發展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民族音樂;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1-06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09-0109-02
一、引言
音樂作為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是全人類十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智慧的結晶。在我國傳統小學音樂教育中,由于深受西方音樂教育的影響,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內容使用了較多的西方音樂元素,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許多小學生難以認識和學習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學校教育在傳統文化中的基礎性作用,每一個新時代的學子都有責任、有義務傳承優秀傳統音樂文化,這就要求小學音樂教師必須重視加強民族音樂文化教育。
二、將民族音樂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積極意義
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璀璨輝煌的優秀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其充分展示了中華音樂文化的偉大成就,以及對人類音樂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將中華民族音樂融入小學音樂教育體系可以產生強大的民族文化生產力,不僅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傳授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而且可以對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產生極其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一)有利于弘揚和發展中國民族音樂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大量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具有博大精深、璀璨輝煌的優秀傳統民族音樂文化體系。中國民族音樂具有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元性以及內涵的民族性等鮮明特征,將其融入小學音樂教育體系中,可以有效加深下一代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激發與喚醒學生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忠誠與堅守,使他們通過學習不斷熟悉、汲取和弘揚中國民族音樂文化。
(二)有利于陶冶學生高尚情操
音樂作為一種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藝術,是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國民族音樂具有十分豐富的情感內涵,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悲傷愛情、《送別》的淡淡離愁、《高山流水》的詩情畫意、《十面埋伏》的波瀾壯闊。將民族音樂融入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體驗和感悟民族音樂所創造出的意境,激發情感共鳴,從而順利實現陶冶學生高尚情操的教育目的,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三)有效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了許多具有深刻內涵和鮮明個性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其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意識與情操。將民族音樂融入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和鑒賞民族音樂,深刻體會蘊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及自信心。
三、當前小學民族音樂教育的問題
(一)民族音樂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雖然小學音樂教育者已經開始認識到民族音樂的重要性,但西方音樂教育理念以及各種流行音樂作品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我國小學民族音樂教育,使得民族音樂教育在學校音樂教育體系的地位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二)教師民族音樂素養基礎薄弱
音樂教師是小學民族音樂教學活動的發起者、組織者和指導者,高素質的小學音樂教師隊伍是提升音樂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條件。小學音樂教師本身是否具備良好的民族音樂素養,則會直接影響學生能否接受良好的民族音樂教育。當前,由于高校音樂教育仍然存在“重西輕中”的傾向,這就導致許多音樂專業畢業生難以具備較高的民族音樂素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知。
四、將民族音樂教學有效融入小學音樂教育體系的策略
(一)轉變觀念,重視小學民族音樂教育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方音樂和流行音樂被大量傳入國內,對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播和發展產生了較大的沖擊。音樂課程作為我國基礎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學生學習和體驗音樂的主要途徑,更是學生了解和傳承民族音樂的主要陣地。因此,在新形勢下小學音樂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重視并提高對小學民族音樂教育的認識,關心和支持小學民族音樂教育事業,才可以使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跨越重重困難,在小學音樂教育體系中占據一席之地,更好地促進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繁榮昌盛。
(二)深入挖掘,合理選擇民族音樂作品
在小學民族音樂課程設置方面,我們應堅持科學、嚴謹且實用的原則,從音樂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出發,合理增加和設置相應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課程。在小學音樂教材選編方面,我們應盡量將優秀的區域民族民間音樂作品編入小學音樂教材和音樂教輔資源,使這些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可以合理應用于小學歌唱、樂理以及視唱練耳教學中。同時,還應積極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傳統音樂文化資源,創編音樂校本教材,使音樂校本課程得以成為國家音樂教材的有效補充,從而使小學生更好地學習和傳承區域民族音樂文化。例如,福建省廈門市華昌小學結合自身實際,因時、因地制宜地開展了“閩南曲藝——錦歌”這一課題,不僅引導小學生從校本課程中感受鄉音,又幫助他們全面認識了解這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小學民族音樂內容選擇方面,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相應的民族音樂作品,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小學低段學生主要選擇增加一些他們耳熟能詳的民族民間歌曲、民族民間舞蹈和常見的民族民間樂器;小學中高段學生則應逐步增加一些其他地區、民族的歌曲,從而更好地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三)精心設計,豐富民族音樂教學方式
小學音樂教師應根據民族音樂特點以及音樂教學實際,因時、因地制宜地設計最為適合小學生學習傳統民族音樂的教學手段,從而更好地激發小學生學習傳統民族音樂的興趣。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小學民族音樂教學:
第一,開展民族民間器樂教學。將民族民間樂器引入小學音樂課堂,一方面可以深化、拓展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另一方面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音樂學習興趣。例如,當我們在開展人音版六年級下冊柯爾克孜族民歌《火車來了》教學時,可以利用新疆柯爾克孜族最常使用的“達卜”(漢語稱手鼓)樂器,引導學生在達卜伴奏下有節奏地讀歌詞,還可以在達卜伴奏下演唱歌曲,在增加音樂課堂教學樂趣的同時,幫助他們深入感受和體驗民族民間傳統音樂。第二,開展民族民間歌舞教學。將民族民間歌舞引入小學音樂課堂,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節奏感和協調性,還可以啟迪學生心靈。例如,當我們在開展人音版五年級下冊侗族歌曲《迷人的火塘》教學時,可以將侗族舞蹈“羅也舞”引入課堂,組織小學生邊唱邊跳,從而有利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和感受侗族民族民間音樂魅力。第三,開展民族民間歌謠教學。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具有十分鮮明的方言特色,不同的區域和民族都有著獨具匠心的特色歌謠。例如,江蘇民歌《茉莉花》作為我國民族民間傳統音樂的典型代表,其歌曲流暢、朗朗上口、易學易唱。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江南、用心聆聽,對比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來充分感受民間歌謠的別樣風情,體會我國民歌的魅力。
(四)重視培訓,提升教師民族音樂素養
小學音樂教師作為民族民間音樂傳承的主體,其本身必須具備良好的民族音樂素養和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才可以更好地傳播和弘揚優秀民族音樂文化。首先,相關高校必須做好民族音樂師資培訓,通過開設民族民間音樂專業或者課程,從而培養更多具有較高民族音樂素養的新生師資力量。例如,泉州師范學院近年來設置了南音專業,專門培養既有音樂理論基礎又懂得泉州南音演唱演奏的人才,為中小學南音教育培養了更多的優秀教師。其次,學校必須重視開展小學音樂教師的在崗培訓工作,可以邀請音樂教育專家學者、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來校開展培訓、講座等活動,從而打造出一支專業的民族音樂師資隊伍。例如,廈門市十分重視傳承閩南傳統音樂,組織小學生傳唱優秀閩南童謠、南音,南音和童謠均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關學校積極為小學音樂教師創設平臺,定期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教師進行培訓講座,提高小學音樂教師的民族音樂素養。最后,小學音樂教師必須主動提升自身的音樂教學水平和民族音樂素養,積極參加各種音樂教研活動和業務培訓,從而實現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五、結語
綜上所述,民間民族音樂融入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對于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在現實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仍有待進一步加強。對此,教師需要主動轉變觀念,更加重視小學民族音樂教育,深入挖掘以合理選擇民族音樂作品,精心設計以豐富民族音樂教學方式,重視培訓以提升教師民族音樂素養,從而使小學民族音樂教育水平得以提升,使民族情感之花得以在學生內心深處生根發芽。
參考文獻:
[1]陳小靜.淺析中國民間民族音樂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滲透[J].當代教研論叢,2016(12):126-127.
[2]儲百春.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加強民族音樂教育[J].音樂天地,2013(5):29-31.
[3]胡家玲.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S2):495-496.
[4]張黎紅.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的對策研究——以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原則為例[J].當代音樂,2016(10):17-21。
[5]劉敏敏.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現狀分析與思考[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3.
[6]師 ?曼.論民族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J].教師觀點,2014(34):141-142.
[7]劉 ?欣.湖南省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現狀調查與策略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