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美芝
摘 要:農村中小學學生學習能力提高途徑和方法探究既是學校教育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基本訴求。農村學校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方法都存在一定短板,文章作者認為樹立學習意識、積累學習方法、打通學習途徑、豐富學習媒體,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心理觸動,對提升學生學習品質有積極幫助。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學習意識;學習方法;學習途徑;學習媒體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2-13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09-0119-02
一、樹立學習意識,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一)創設適宜學習環境
農村中小學教學受客觀環境制約和教師教學創新意識影響存在一些短板,為全面啟動新課堂教學模式,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向展開教學改進。首先,對教師進行專業培訓,鼓勵教師快速接受新教學思想,展開全新課堂教學改革,引入嶄新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情境。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體力量,應轉變教學意識,為學生學習創新提供物質保障。其次,對教學輔助手段進行整合處理勢在必行,特別是多媒體的廣泛使用,給學生帶來更多視覺和聽覺沖擊;網絡信息的全面覆蓋,也為師生學習提供豐富資源[1]。最后,建立家校聯絡機制,讓家長進入學生學習課堂,給學生學習帶來更多助力支持。
(二)推出嶄新學習模式
新課改大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其精神面貌大為改觀,教師接受新思想的意識不斷加強,運用新媒體的自覺性也在不斷提升。為快速升級課堂教學品質,我們通過教師專業培訓,向教師推介嶄新學習模式,并鼓勵教師展開教科研活動,自行創建教學模式,這為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提供更多支持。云平臺、遠程教育、網絡互動平臺,都為教師教學提供更多新信息,使教師創新教學意識不斷提升,學生學習漸入佳境。
農村中小學教學資源相對落后,但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給我們課堂教學帶來更多教法學法創新啟示。學科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展開教法學法創新實踐探索,既對教學模式進行更新改造,也為課堂教學帶來更多動力支持。“先學后教”“讓學引思”“生活教育”“核心素養”等教學觀念不斷滲透和落實,為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提供理論支撐。“獨立思考”“合作學習”“實驗學習”“電子作業”等嶄新教法學法的應用,給師生帶來思維啟迪。“讀寫結合”“學練結合”“課內課外結合”“師生互動”等訓練方式不斷涌現,為課堂教學提供更多補充。信息時代下的課堂教學構建,已經擺脫單一模式思維束縛,開始追求多元化。
農村中小學要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強化學生學習方法意識,充分考慮學校教學現實,將教學與學生思想和生活接軌,才能贏得最佳設計效果。學校為學生學習提供適宜條件,教師為學生學習提供學法傳授,學生主動展開學法探索,都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品質,對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生成帶來幫助。
二、積累學習方法,提升學生學習品質
(一)整合學法認知體系
學生學習效率與其學法積累有直接關系。農村中小學學生學法積累意識淡薄,教師需要重點引導,幫助學生建立學法積累意識,并通過多種信息途徑,搜集整合優化學法信息,自覺建立適合自己的學法體系[2]。教無定法,學法也是如此。學生展開學習積累時,需要根據自身的學習實際進行篩選和創新,教師也要引導學生自行展開學法探索活動,讓學生通過學習實踐進行歸結積累。
(二)注重學習實踐發動
課堂教學需要有豐富訓練加以輔助,不管什么學科,都需要引入實踐活動內容,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形成學力基礎。學生大多對實踐訓練活動有參與興趣,這無疑是最值得關注的教學契機。課堂演繹、實地觀察、社會調查、游戲競賽、學習實驗等,都屬于實踐學習形式,學生參與熱情更高,學習訓練效果值得期待。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實踐活動,要從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入手,以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無論什么學科,對學生實踐性學法積累都有特定要求。如實地觀察,這是學生最喜歡的實踐活動,教師需要積極組織和發動,在觀察角度選擇、觀察內容設定、觀察發現記錄等方面給予學生具體的要求和指導,從而使學生的觀察學習活動高效化。如社會調查實踐活動,是學生接軌生活、認識社會的絕好機會,教師需要對調查內容、調查方式、調查程序等進行細致規劃,為學生梳理清晰行動路線,鼓勵學生做好調查報告,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在調查實踐活動中形成深刻的學習認知。如學生對學習實驗認同度高,教師在為學生布置實驗任務時,需要對實驗目標、實驗操作方式、實驗材料、實驗注意事項做細致考量。特別是學生生活實驗設計,可讓學生利用生活材料展開實驗操作,對培養學生實踐探索意識有積極幫助。
教師有意識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展開多種生活實踐學習活動,不僅能夠給學生帶來學習啟迪,還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農村學生接觸生活展開生活學習的機會并不少,教師需要有獨到的眼界,做好教學規劃,讓學生自然進入學習探究狀態,從而有效培養學生學力基礎能力。
三、打通學習途徑,拓寬課堂學習視野
(一)占領課堂主陣地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教師要有主導意識,利用教學課堂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和啟迪,激發學生學習思維,使其順利進入學習環節,為學生順利展開學習打通渠道。教師在具體執行教學方案時,需要關注不同群體學生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給予教學引導和布設,以體現因材施教原則,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力。
(二)開拓學習新視界
學校教育面臨新形勢,學生學習也需要接受新挑戰。面對快速發展的學習形勢,我們需要有應對措施。學科教學中存在多種制約因素,教師、學生、教材、教輔和教學環境等,形成完整課堂教學整體。在這些制約因素中,教師是活躍因素,發揮主導作用。新課改背景下,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成為教學共識,教師要圍繞學生展開教學布設,為學生學習提供貼近服務。
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圍繞學生展開教學活動,符合新課改基本精神要求。在教學操作過程中,教師展開多種形式的學法傳授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學法積累有限,教師占據學識制高點,為學生提供學法支持有自己的優勢。在具體操作中,教師需要做好篩選和優化,對現有學法展開科學驗證,根據學生學習實際作出選擇性推薦。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都存在差異,對學法的敏感度也不盡相同,教師需要有分層教學意識,針對不同群體學生進行不同教學設計,以提升教學契合性。教師還需要發動學生展開學法創新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不斷學習體驗中歸結學法,這樣的學法積累具有更高應用價值。
教師為學生學法積累做專項研究,這是現代課堂教學的自然要求,符合學生學習主觀愿望。農村中小學學生對學法有足夠敏感性,教師有意識進行發動和推薦,勢必能夠給學生帶來心理觸動,以形成學法歸結主動意識。
四、豐富學習媒體,打造高效學習課堂
信息時代的快速到來,為學校教學和學生學習帶來技術革命;多種媒體的輪番登場,為教與學提供多種選擇。我們需要作出更多創新研究,為學生提供更多信息支持[3]。
(一)課堂媒體創新應用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運用多種媒體技術,為課堂教學形成更多輔助和支持。從掛圖到多媒體,從實物投影到白板,技術革新不斷,教學輔助手段也實現了更新換代。如今,網絡技術的全面介入,給課堂教學注入豐富活力,教師利用網絡信息平臺,為學生創設豐富學習情境,讓學生視野大開,極大提升了學生學習效果。
(二)網絡媒體個性實踐
教師課堂教學運用媒體意識不斷加強,微課、翻轉課堂的逐漸應用,為教師教學帶來更多選項。農村家庭網絡信息還沒有實現全覆蓋,但智能手機的應用已經極為廣泛,也為學生課外學習提供便利條件。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實際,為學生布設信息搜集任務、電子作業,都能夠給學生帶來更豐富的學習感知體驗。網絡媒體屬于嶄新教學輔助手段,教師合理運用網絡信息平臺,與學生家長展開多重聯系,也能夠為學生學習帶來更多支持。
網絡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讓學校教學受益匪淺,也給教師施教帶來更多便利條件。為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現實,教師利用網絡信息平臺展開教學互動成為最重要的選擇。教師利用平臺布置作業、傳遞信息、與學生互動、與家長互動,都可以對課堂教學形成支持。一些高年級的學生,參與網絡交互意識更強烈,運用網絡技術也比較嫻熟,教師不妨為其布置一些電子型作業,讓學生以電子課件形式呈現作業。如誦讀音頻、電子繪畫、表演視頻、實驗動畫等,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的學習體驗,促進其學力的快速提升。如果有必要,教師還可以和學生家長建立網絡聯系,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學生網絡互動,為教師課堂教學獻計獻策,這樣可以形成教育合力。
利用網絡技術展開多種形式的助學活動,勢必給教師、學生提供更多的交互機會,會對全面提升教學品質、增長學生學識形成強力支持,為學生學科能力的快速成長奠定基礎。
提高中小學學生學習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追求,作為教育主陣地的學校,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啟迪,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學法支持,以幫助學生盡快養成學習習慣,這對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無論哪一門學科,都需要將提升學生學力基礎作為學科教學的重點目標,而打通學習道路,向學生傳授更多學法,自然成為學科教學的當務之急。農村中小學教育環境相對落后,需要教師做出更多努力,建立學法主導意識,從而順利推動學校教育策略的落實,贏得教育教學主動權。
參考文獻:
[1]謝圣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之我見[J].新課程(中旬刊),2014(5):150.
[2]田夕偉.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廣東教育(教研版),2007(3):3-4.
[3]劉恭明.培養農村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J].新課程(中旬刊),2017(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