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楊 連強強
摘 要:該文主要以機載雷達對海試飛為背景,首先提出了雷達對海試飛一般會遇到的最典型的兩個問題,一個是雷達對海上目標探測時,如何從眾多目標中提取合作目標;另一個是由于合作目標船只RCS過小,影響雷達對目標探測時,采取什么方法進行補償。同時結合實際試飛情況,提出了幾種解決和緩解措施,并在實際應用中得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雷達對海試飛 合作目標 船只RCS
中圖分類號:TN9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2(b)-0037-02
對海探測能力,是考核現代機載雷達在海雜波背景下對目標探測的一個重要指標,主要是驗證機載雷達對海面船只的探測能力,包括探測距離、探測精度、跟蹤穩定性等指標。在對海試飛實施期間,合作目標船只和飛機均按指定航路和航線運動,雷達操作手首先操作雷達對海面船只進行搜索,找到合作目標后,操作雷達進入跟蹤模式,但一般情況,海面上的非合作目標非常多,雷達操作手需要在眾多目標中,快速挑出合作目標,并截獲,否則會錯過最佳截獲時間。但如何從眾多目標中提取合作目標,對雷達操作手有著很高的要求。
目前,機載雷達對海試飛,合作目標船只的RCS評估一直以來都是根據經驗值判斷,有時偏差很大,如何在目標船RCS沒有達到雷達需求的情況下,利用有限資源對船只RCS調整,也是雷達對海試飛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
1 提取合作目標
試飛過程中,由于海上漁船、通航的貨船及游輪很多,對目標辨認提出了較高要求。為方便合作目標辨認,試飛中采取了多種方案進行合作目標確認,每種方案各有優缺點,可根據具體情況單用或結合使用。
1.1 AIS系統
試飛前,在飛機上安裝了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接收機和天線。該系統和雷達系統交聯,可將船只各類信息實時傳輸給雷達系統。
目前,我國海上民船(漁船、貨船、游輪等)均安裝了AIS系統,該系統通過VHF頻段,向鄰近船舶、岸基臺、機載臺廣播本船的船名、識別號、吃水量及其他船只相關信息,識別號唯一,類似航空器二次代碼,試飛時,雷達可根據合作目標識別號,快速在眾多海上目標中檢測出合作目標。
但試飛中發現,AIS系統作用距離較近,而現代機載雷達的探測距離很遠,AIS系統無法滿足在雷達發現目標前,將船只的識別號發送到飛機上的要求,便于雷達操作手提取合作目標,故AIS系統僅能在飛機與合作目標船只距離較近時,向雷達系統提供合作目標識別號,不能完全滿足試飛需求。
1.2 裝訂截獲框
預設進入點區域:由于目標船進入點經緯度已知,故提前預設一個方框,疊加到雷達顯示畫面上,為盡量準確找到目標船,該方框邊長盡量小,1~2km左右,合作目標船一般都會按照預先設計好的航線行駛,不會偏離預定航線很遠,故出現在截獲框內的船只,可以認為是合作目標,但由于捕魚期,海上漁船眾多,該方框內有時也會出現多個目標,結合船只配置的GPS設備精度誤差,以及雷達跟蹤誤差,該方案并不能滿足所有對海試飛需求,故對方案進行了調整。
1.3 裝訂航線
將目標船航線提前做好疊加到雷達顯示畫面上,通過進入點和目標船航線提取合作目標,有了截獲框的限制,再加上航線裝訂,按裝訂航線行駛的船只,是合作目標的概率非常大。該方法較截獲框裝訂更加精確,對于船只密集區域效果較好。
1.4 臨時調整目標船航線
如果目標船只到達試驗設計的指定海域后,仍有大量的漁船在附近,船只可根據現場情況,繼續行駛至船只相對稀少的區域,到位后,通過對空電臺或船只配置的高頻電臺,向載機或岸基通報船只經緯度,雷達操作員根據船只最新通報的經緯度,臨時裝訂航線或截獲框,便于合作目標提取。
2 目標船RCS調整
目前,船只RCS評估主要靠經驗公式計算,和雷達頻段和船只排水量有很大關系,且經驗公式是在特定條件下給出的,不一定適用所有情況。且排水量相同的兩艘船,由于上層結構不同,對雷達的反射面積也有很大差別。
試飛中,由于目標船只較小,故在船只上安裝了角反射器,增大船只反射面積,便于雷達捕獲。此次試飛共攜帶10個邊長33cm的三角形角反射器,雷達配試需要兩艘目標船,每艘船各安裝5個角反射器。安裝在船甲板及船四周,理論上,單個角反射器反射面積和角反射器邊長幾雷達波長有關。
此次使用的角反射器邊長為33cm,雷達波長約為3cm,計算得到:RCS=55m2。5個角反共計約275m2,船排水量約1000t,根據理論公式,船本身的RCS約為1000m2。二者之和,理論上應超過1000m2。
但通過對前期試飛數據分析,安裝角反射器的兩艘船RCS仍較小,不到1000m2,對雷達發現目標造成了影響,事后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船的RCS由船的排水量估算,僅為經驗估計值,存在誤差。
(2)飛行時,若風平浪靜,船行駛平穩,角反射器的張口能夠按事先預想對向載機方向,但若碰上風浪較大的天氣條件,船行駛過程中,上下顛簸,角反射器無法對準載機方向,基本屬于失效狀態。
(3)角反射器安裝位置過低,船行駛過程中,由于船體遮擋,使雷達無法發現角反射器。
通過分析問題,采取了以下幾條解決措施:
(1)兩艘船分別為主船和輔船,雷達以看主船為主,將輔船上的角反射器卸下,安裝在主船上,增大主船的RCS值。
(2)調整主船輔船的相對位置關系,主船原與載機正迎頭,輔船在主船側面約20km,將主船、輔船位置調整,使雙船均與航線形成一定夾角進入,因為船正迎頭方向RCS最小,側向進入,使雷達能夠看到船體側面,等效于增大了船只的RCS值。
(3)將角反射器安裝位置抬高,盡量避免行駛過程中因為船體的遮擋現象。
(4)考慮風浪對船只造成的顛簸,調整個別角反射器張口朝向,增加在風浪條件下,角反射器張口能夠朝向載機方向的概率。
3 結語
該文分析了機載雷達對海試飛經常會遇到的兩個典型問題,一個是合作目標提取,一個是目標船RCS調整。第一個問題能夠快速地將合作目標從一群非合作目標中提取出來,提高了試飛效率,爭取了寶貴的雷達跟蹤時間;第二個問題是遇到合作目標船實際RCS值小于理論分析值時,通過加裝角反射器,調整角反射器角度以及對船只航線的微調,人為增大合作目標船RCS,便于雷達發現合作目標。
通過以上解決措施,在機載雷達對海試飛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為其他同類產品對海試飛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辛玉林,許人燦.低分辨雷達目標識別方法研究[J].現代電子技術,2005,28(9):17-19.
[2] 張宇紅.目標特性雷達數據處理及RCS解算過程[J].現代雷達,2004,26(6):29-32.
[3] 董志榮.論航跡起始方法[J].情報指揮控制系統與仿真技術,1999(2):1-6.
[4] 陳聰,高火濤.高頻地波雷達海面船只RCS預估[J].電波科學學報,2009,24(4):675-681.
[5] 王榮成,趙曉楠.海洋目標的雷達截面積預測[J].中國船只研究,2006,1(2):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