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玉
摘 要:婦產科學是護理專業臨床醫學的主干課程之一,針對的內容多為女性現存或潛在的生殖系統疾病及生育調控等問題。該學科理論抽象、解剖部位隱蔽的特點增加了教學難度。目前的常規護理教學模式中體現的問題主要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差、實操經驗不足、缺乏自信等,開放互動式教學形式靈活多樣,有利于調動學生興趣,提升學生主體意識,培養學生交流溝通的技巧,從而形成良好的互助型學習關系,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開放性互動教學 婦產科 護理專業
中圖分類號:G47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2(b)-0135-02
作為臨床醫學生的必修課,婦產科學要求學生掌握女性生殖系統的局部與整體功能、生理與病理變化以及解剖與臨床表現之間的有機聯系,形成知識網,并且要求學生熟悉婦產科護理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1]。目前,由于醫學生人均占有的教育資源相對較少,大課授課、小課見習仍是婦產科教學的主要方式,欠缺課堂互動環節,因此,引入開放互動式教學作為補充,能夠促進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幫助學生對于一些抽象性及操作性強的重難點的理解及掌握。
1 開放互動式教學的理論內涵
開放互動式教學,是強調以問題或項目為導向的合作學習,在追求群體共同目標過程中達到成員之間有機密切的互助合作,以最大限度發揮個體之間的優勢互補,提高學習效果。開放互動式教學的互動性主要體現在各教學單位之間、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充分激活、調動教學相關動態因素[2]。在考量個體成績同時建立團體評價指標,引導主動參與,推進互助協作,產生思想共鳴,從而達到整體與個體學習效果評價同步推進。
2 應用開放性互動教學法的現實意義
2.1 異質分組,實現優勢互補
在開放性互動教學法實施過程中,一切圍繞分組進行,利用團隊之間的有益競爭關系推動學生個體之間的團隊合作,形成共享的思維認知和知識流動網絡,將個體學習優勢最大限度轉化為團隊優勢,彌補各自欠缺,促進提升整體學習效果。
2.2 單純班級課的有力補充
傳統教學中以“灌輸-接收”為特征的單向知識傳授方式缺少多向互動,存在結構上的欠缺,無益于學生主動探究思維意識的養成,合作互助式教學各個教學環節的開展過程也是學生被動地位的根本置換過程,從被動依附到主體自覺,使學生的觀察判斷力得以啟迪、深化,處理問題的經驗得到豐富、拓展,信心、毅力均得到促進、激發,從根本上改變消極的厭學情緒。
2.3 培塑社會化人格特性
小組合作互助式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較早建立與患者溝通的概念,在思考對隊友采用什么樣的態度和選擇什么樣的爭議處理和提問方式時,鍛煉取得患者理解與配合的交流技巧。責任共擔的團隊性質有助于激發學生與人積極交往的愿望,以充分調動人際交往資源結成“探討—交流—共同參與”的愉悅平等的新型交往關系。憑借出色的能力與表現,學生有可能成為團隊的領導者甚至課堂的主導者,從而極大地培養和鍛煉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培塑社會化有益人格和能力,豐富學生進入科室后的社交知識儲備。
3 開放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
在婦產科教學中應用開放互動教學法必須采取科學的構建策略,設置合理的教學環節,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學生主體、教師引導、均衡分組、競爭互助和有效評價等教學指標之間的關系,才能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3]。
3.1 教學目標的設置與管理
各項教學活動都是圍繞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開展的,首先應該保證應用開放互動教學法的必要性,并非所有課程內容都適合采用小組間合作競爭的教學方式。對于部分婦產科學課程內容,不具備開發項目活動的特征,采用此方法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浪費了教學資源,應用結果卻不比傳統的講授效果好。此外,可評價性也是教學目標設置的重點考慮層面,而教學目標設置好后還應在活動組織中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整,如對于繁瑣、重復、技術含量低的臨床護理工作,可以留待學生實習期間再著重訓練,而對于分娩機轉這類理論重難點則增設講解、動畫演示、視頻展示等多項內容。
3.2 均衡分組與綜合競爭
根據學生性別、性格、特點、學習成績、社交能力、合作傾向、團隊意識等差異性因素,盡量保證每個小組綜合能力大致相等和不同組間的均衡一致性以維護競爭公平。組合得當才能使個人學習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個人之間的多重學習競爭,提高學習競爭的挑戰性,增強學習主動性。分組完畢后,小組成員應基本上維持固定,以便在長期的默契配合中形成一定系統優勢,發揮成員多樣性,實現優勢互補,建立相互之間反饋矯正的穩定溝通渠道。同時,支持必要的組員流動,促進信息的流通,體現自主競爭學習的樂趣。
3.3 教學設備與支持技術
目前,多數婦產科教學單位已根據技術中心的具體設施情況建立了自學模塊,多媒體課件也成為課堂教學的必備工具。多媒體具有圖文并茂的優點,但不能代替傳統模具所能帶給學生的視聽感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應盲目追求信息技術的影響,而應提供多媒體課件和傳統教學模具等多種途徑以滿足學生的觀摩和操作需求。例如: 在“前置胎盤”這節課中,我們可以結合醫學研究數據庫中的病例,或播放手術過程中的動態解剖影片,同時使用模具、標本來將一些抽象的理論、二維或三維圖像變為可感知的實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女性各器官間的比鄰關系。另外,由于課堂時間有限,不足以保證團隊意識的形成,因此,在面對面的個別交流、小組討論之外,交流互動還應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延伸到課余校外,為學生互動交流提供平臺、空間。
3.4 預習指導與思路引導
開放互動式教學活動構建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以及各個教學活動環節,自始至終都是圍繞突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來設計的,但不可忽視教師的引導、促進和必要參與。為追求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課堂活動環節的設置有可能步步緊逼,擠占學生思考時間、自主活動空間,強化課外預習,可以培養學生自覺習慣和互助學習能力,為課堂小組活動有的放矢做好鋪墊。教師加強指導,鼓勵創新自學的精神,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和個性化思維的養成。課后總結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鼓勵大膽提問,引導創新見解,教師點評側重思路引導,對存在的觀點分歧進行歸納,形成同類問題的規律要點,提高婦產科知識學習實效。
3.5 考核制度設計
有關學生成績的考核制度應對學生產生激勵作用,評價標準必須與教學方法相配套,如果學科測試不能很好地體現開放性互動教學法的教學成果,學生有可能一邊進行著小組教學討論一邊背著考試復習題,這樣不僅使這種教學方式流于形式,而且會成為影響學生考試成績的一種負擔,那么這種教學方法就失去了其深遠意義。
4 結語
開放性互動教學法能有效彌補傳統婦產科教學的缺點,提高學生積極交流、親身參與的學習興趣。由于其注重教師課前預習指導和教學結束后的總結引導,加上對教學設備、信息技術的充分利用,能有效提高學生對臨床診斷知識的掌握程度,形成牢固的知識網。同時,小組間交流互動的活動環節有利于學生彌補課堂與臨床銜接中人際能力的缺口,增強社會經驗、專業自信。
參考文獻
[1] 謝圓,范東英,潘蓉.PCMC教學模式結合案例分析法在臨床護理帶教中的應用分析[J].內科,2016,11(5):787-789.
[2] 李玉艷,何畏.傳統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在婦產科教學中的利弊探討[J].重慶醫學,2011,40(11):1132-1133.
[3] 管睿,惠寧,徐明娟,等.婦產科教學中PBL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醫學教育探索,2010,9(3):35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