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娟
摘 要:本文立足于博樂市城市社區建設情況,通過收集博樂市青達拉街道社區工作者的資料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和探討了青達拉街道社區工作現狀和存在問題,在此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就如何進一步發揮社區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社區工作者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發展方面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助力博樂市街道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專業化、職業化和科學化。
關鍵詞:社區工作;專業化;職業化
社區治理與基層社會中廣大群眾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它涉及到社區場域中的社區黨建、社區服務、社區自治與社區管理等內容體系。社區專職工作者是社會工作者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度重視社區專職工作者職業發展,認真分析社區工作者職業發展狀況,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新社會管理體制、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都起著關鍵作用。
一、博樂市青達拉街道社區工作基本情況調查
博樂市青達拉街道及轄內13個社區正式在編人員93人,公益性崗位132人。本次調查對青達拉街道83名街道社區工作者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調查問卷83份,回收有效問卷80份,有效回收率為96.4%。
1.在性別上
80名街道社區工作者中男性僅有12名,女性則有68名,占比85%,女性數量占街道社區工作人數的絕大多數,男女性別比例嚴重失衡,女性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
2.在年齡上
80名街道社區工作者中20~30歲的37名,占比46%;30歲~40歲的35名,占比44%;40~50歲的7名,占比9%;50歲以上的1名,占比1%。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街道社區工作者主要集中在20~40歲之間,呈現明顯的年輕化趨勢。
3.在學歷上
80名街道社區工作者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的34名,占比42.5%;大專學歷的31名,占比39%;中專及高中的14名,占比17.5%;初中及以下的1名,占比1%。青達拉街道社區工作者達到大專以上標準的占比81.5%,高學歷比重較大,但是有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背景或系統地參加專業培訓街道社區工作者基本沒有。
4.在從事社區工作時間上
80名街道社區工作者中從事街道社區工作1年以下的35名,占比44%;從事街道社區工作1~3年的17名,占比21%;從事街道社區工作3~5年的8名,占比10%;從事街道社區工作5年以上的20名,占比25%。
5.在做好當前工作最大困難問題上
80名街道社區工作者中認為薪酬太低的66名,占比82.5%;工作難度太大的12名,占比15%;社區認可度太低的12名,占比15%;政治待遇保障不夠的15名,占比19%;其他的2名,占比2.5%。
6.在參加一天以上培訓情況問題上
80名街道社區工作者中參加自治區、自治州培訓的11名,占比14%;市級培訓34名,占比42.5%;街道級的培訓的24名,占比30%;沒有參加培訓11名,占比14%,經進一步了解,均為參加社區工作時間不長的工作者。
7.在社區工作了解程度問題上
80名街道社區工作者中認為自己既懂理論也懂實踐的39名,占比49%;略知理論工作熟練的37名,占比46%;不懂理論工作熟練的2名,占比2.5%;只能應付工作的2名,占比2.5%。
8.在是否想通過專業社工培訓提升自己的技能的問題上
80名街道社區工作者中選擇愿意的71名,占比89%;不愿意的9名,占比11%。30歲以下不愿意通過專業社工培訓提升自己技能的有5名,占比56%,而這5名街道社區工作者均在社區工作崗位工作多長時間一欄里選擇了“看情況”,可以看出這部分人員不是真正想扎根社區工作,到社區工作只是權宜之計,一旦有合適的崗位就會離職。
9.在近期是否有離職計劃的問題上
80名街道社區工作者中選擇有離職計劃的21名,占比26%;沒有離職計劃的59名,占比74%。但是在了解到要在社區工作崗位上工作多長時間時,有50%街道社區工作者選擇了“看情況”,持觀望狀態,這也進一步說明街道社區工作者人員不固定,流動性太大。
二、調查結論及原因分析
1.性別結構嚴重失衡
從問卷結果可以看出,目前,青達拉街道社區工作者性別結構極其不協調,女性比例高達85%,這也是其他街道社區普遍存在的問題。隨著綜治維穩、社區矯正、信訪等工作內容的增加,男性社區工作者更適合這樣的工作,然而,在街道社區里,多是由女性社區工作者來承擔。
2.經驗結構不合理
從事社區工作的長短是衡量經驗結構的重要指標。目前我國居委會每3年舉行換屆選舉,可以連任,在進一步訪談過程中,受訪的社區書記普遍表示,從業三年以上者是最熟悉工作性質、最能做好社區工作的。但是從問卷結果可以看出,從事社區工作1年以下的人員占比為44%,從事社區工作1~3年的人員占比比為21%,二者合計占比為65%,多為30歲以下的街道社區工作者。從業時間短,缺少社區工作經驗,處理問題能力不高,導致社區工作在落實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
3.薪酬保障較低
作為基層社會管理的一線工作者,街道社區工作者的薪酬情況已經成為激勵社區社會工作者,提高社區社會工作者積極性和專業能力最重要因素之一。根據調查結果,82.5%的人員認為做好社區工作最大的困難是薪酬太低,本次調查的53名街道社區公益性崗位人員中52人認為薪酬太低,占比比98%,而且通過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人不是真正想扎根社區工作,目前有離職計劃的占比為26%,社區工作隊伍人才流失情況嚴重,這也是造成街道社區工作者思想與隊伍建設不穩定性居高不下重要原因。
4.專業化程度不高
專業化是職業化發展的前提,專業知識和技能是社區社會工作專業化建設的核心和基石。社區社會工作的高專業性,要求社區社會工作者需兼顧具有社會工作學、社會學、心理學及管理學等相關的綜合知識儲備,而不是許多街道社區工作者簡單地認為完成了信訪維穩、文明城市創建、就業保障、安全生產檢查等各項工作落實就是了解真正的社區工作。根據調查結果,49%的街道社區工作者認為自己既懂理論也懂實踐,其中工作不滿一年的街道社區工作者中有37%的人認為自己既懂理論也懂實踐,但是接受調查的所有人均未接受專業社會工作的學習,無人取得助理社會工作師或社會工作師資格證,這也進一步說明街道社區工作者對社區工作專業化職業化概念不清楚,缺乏社區工作系統知識理論的指導,街道社區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程度太低。
5.專業培訓欠缺
社區工作的性質決定了社區工作者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對緊急事務的處理能力和對國家政策制度的理解能力。根據調查結果,青達拉街道社區工作者參加市級培訓占比42.5%,街道級別的培訓占比30%,還有剛剛參加社區工作沒有培訓的占比14%。通過進一步訪談發現,街道社區工作者參加的培訓主要是為了完成有關工作指標和任務開展的培訓,培訓內容單一,對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的培訓較少,對提高為居民服務能力的培訓就少之又少了,這也導致部分街道社區工作者認為自己參加這樣的培訓就是懂了理論,會做了工作就是也懂了實踐。
三、街道社區社會工作者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1.建立科學有效的招聘機制,夯實社區社會工作者專業化建設的人才支撐體系
建立科學合理的招聘機制是提升社區社會工作者專業化建設水平的源頭保障。作為社區社會工作者專業化建設的第一道校驗關口,從街道社區工作者的招聘名額、招聘專業限定和招聘考核標準等細則入手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系統的招聘機制。首先,在招聘社區社會工作者的前期準備階段,對實際社區社會工作的工作需求量和社區社會工作者的招聘名額進行科學統計、全面分析,合理匹配工作量與招聘量兩者間的供需平衡,為社區社會工作的高效管理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儲備,對社區社會工作者專業能力的提升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其次,社區社會工作服務對象需求的多元化,決定了社區社會工作者專業人才知識儲備的綜合性。因此,從招聘者的專業背景來說,應包含社會工作本專業及其他的社會學、管理學及心理學等相關專業。最后,建立全市統一的社區社會工作者招聘管理機制,嚴格執行報考標準、嚴格保守考試內容、及時公布考試成績,保障“公平、公正、公開”的招聘考試環境,為更好地激發社區社會工作者全身心投入社區社會工作、多方位地提升社區社會工作者隊伍專業化建設奠定了扎實的“敲門磚”。
2.建立合理的薪酬體系,有效吸引優秀人才進社區
有競爭力的薪資待遇是有效激勵人們從事社區工作的方法,可有力完善社區工作者隊伍的性別結構、職稱結構和文化結構,也能同時對隊伍結構的其他方面的完善起到一定作用。據了解,全市街道社區公益性崗位人員到手工資約為2000元,無任何補貼,工作壓力大,86%左右的街道社區工作者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工作時間長,自然不能吸引人才從事社區工作,也不能有效的激勵在職社區工作者的工作熱情和效率。建立科學合理的薪酬體系,有效落實同工同酬和按勞分配,是提高人們從事社區工作的熱情度、優化社區工作者隊伍結構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積極鼓勵社區工作者考取助理工程師、社會工作師,對考取的人員按自治區黨委、政府要求每月分別增加工資300元和500元,在提升社區公益性崗位人員的收入的同時,從而大幅度提高我國社區工作者的專業水平。建立科學的薪酬水平體系,使社區不僅能一定程度上留住內部工作人員,還能吸引一大批外部人員投入其中。吸引大批男性從事社區工作,可以很好解決社區工作者隊伍結構中性別比例不合理的問題。
3.完善考核晉升機制,培育社區工作者職業發展環境
建立完善的晉升機制,在統一管理平臺下進行分類管理,對不同類別的工作者建立不同的晉升機制。例如從普通社區工作者到主任助理、社區副書記等,為廣大社區干部提供晉升機會,要讓社區工作者感覺到自己的工作和努力得到肯定。推行社區居民的評議監督,盡可能的讓居民參與到對社區工作者的民主評議中來。圍繞自我評述報告,將社區工作者的考核建立在組織考評、群眾測評和工作者的自我評價三者的有機結合之上。對考核優秀的人員在提高政治待遇保障方面給予傾斜,優先參加入編考試,獲得事業編制或公務員身份待遇,拓寬社區職業工作者的職業發展空間。
4.建立統一的專業化培訓體系,全面提升社區工作者專業素質
提高社區專職工作者的素質和專業化程度是職業管理進程中一個關鍵步驟。首先,建立專業系統培訓機制。要訓練有素質的隊伍就必須建立完善的一個有效培訓機制,來提升他們的工作實踐能力的目標。其次,深入持之有恒的專業培訓。幫助擁有豐富經驗而又缺少專業訓練的社會工作者更好地適應社區工作,提供專業社會工作者繼續教育課程,在提升能力的同時鼓勵考取助理社會工作師或社會工作師,既能提升薪酬又能促進社區工作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最后,在內容上要處理好專業性和普遍性的問題,對新入職的街道社區工作人員要開展初步培訓,初步培訓要注重普遍性培訓,使培訓對象有一個基礎的能力。對具有一定社區工作能力的工作和要開展高層次的培訓,高層次培訓主要是專業化培訓,為目前正在從事社區工作的人員提供如專業證書程度的專業性培訓,幫助這類半專業化的社區工作者實現或者達到一定的專業化程度。
5.建立社區社會工作站
社區社會工作站是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政府工作要求,上為政府分憂,下為居民群眾辦事服務的新型社會組織,其工作性質是承擔政府下移到社區的有關管理服務職能,面向社區居民提供"一門式"服務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建議通過"議行分設"的方式,把不屬于社區居民委員會工作職責的行政性工作分離出來,設立社區工作站,組建一支專職社區工作者隊伍。通過社區內組織、功能和資源的整合,開展社區行政管理和服務工作,保證社區居民的訴求有專人受理和服務,保證政府的工作有專人落實。
參考文獻:
[1]范小葉.天津市社會工作職業化現狀的實證研究——以社區社會工作為例[D].天津理工大學,2017
[2]江麗云.城市社區專職工作者職業管理研究——以浙江省瑞安市為例[D].華東理工大學,2013
[3]崔露鏵.大連市甘井子區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問題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7
[4]孫芳.轉型期社區社會工作者專業化的困局與對策研究——基于無錫市崇安區的調查[D].南京理工大學,2013
[5]楊小芳.中國社區工作者隊伍結構的優化[D].重慶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