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銀
摘 ? ?要: 生涯規劃教育是伴隨人的發展進行的正軌教育,對不同年齡段孩子來說,自我認識能力、生涯規劃能力存在差別。各省、市教育部門應從小學到高中設計出一套完整的生涯規劃教育課程,通過學校活動等方式對小學生進行生涯規劃啟蒙,使其正確認識到自己的興趣、特長與能力,將自我發展與未來職業聯系起來,使生涯規劃滲透到基礎教育全過程中。基于此,本文對小學生生涯規劃內容進行分析,并對生涯教育有效措施加以闡述。
關鍵詞: 學校活動 ? ?小學生 ? ?生涯規劃能力
對于教育者來說,培養和教育學生,并引導其朝著正確方向發展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對小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顯得十分必要,使其在不同人生階段樹立不同的目標,促進其更好地發展。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培養方式,通過設置不同的學校活動,使小學生的生涯規劃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1.小學生生涯規劃教育概念與緊迫性
1.1概念。
小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屬于漫長的過程,主要包括職業規劃、學業規劃兩個方面,其中以學業規劃教育為基礎,以職業規劃為核心。前者以從事向往的職業為目標,對當前學習狀態進行設計與安排,后者則體現出小學生未來職業的意愿與趨向。
1.2緊迫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健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后續教育中應將學生的核心素質、理想信念培養納入重點工作中,并對各大高校招生制度進行改革,強調科學地選拔人才,實現公平競爭的目標,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成長途徑,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地位由此凸顯。從表面看,招生政策的實施直接影響高中教育,但職業生涯教育貫穿整個教育階段,涉及人的學業、理想、心理等多個方面,從小學到大學,乃至一生都伴隨著生涯規劃教育。因此,小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不容忽視,使每個孩子都能從小接受專業、權威的職業教育。
十八屆五中全會要求將職業生涯教育普及整個基礎教育,要求中小學校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促使其從小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明確日后從業目標,并逐漸增強職業意識,在學習中不斷積累經驗,朝著目標不懈努力。各小學還應打破以往千校一面的現象,尋找具有自身特色的辦學思路,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將生涯規劃教育與日常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朝著正確方向努力前行。每位學生都有獨特的個性,即便是一些老師、家長眼中的“差生”,也有一些過人的本領,例如,有些孩子觀察力強,有些孩子交流能力強,有的孩子天生愛畫畫等,學校教育在學生不同成長階段幫助其發現和利用自己的優勢,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每位學生都能發光發亮,人盡其才,最終取得成就。隨著年齡不斷增長,自我認知能力隨之提升,人生規劃有所不同,學校教育則是幫助學生學會未來生存的基本技能,使每位學生都成為社會所需的人才,這一點需要從娃娃抓起,是小學階段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的緊迫之處。
2.小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個人的職業從選擇到發展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從小學開始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其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明確學習目標,逐漸增強職業意識,對提高學生學業、職業規劃能力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1職業意識培養(小學1—2年級)。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可以通過多樣化活動方式使學生認識自我、了解繽紛的世界,通過認知家長、親戚、鄰里及周圍人的工作性質與特點的方式,使學生內心深處對職業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從而培養其職業意識與敏感度,使其不但知道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職業,還懂得各行各業都是平等的、光榮的,勞動者都在憑借自己的力量為社會創造價值,從而激發對職業的向往與熱情。
2.2職業方向初步探索(小學3—4年級)。
到了小學中年級階段,可以通過寫人物作文、參與志愿者活動等方式接觸社會中更多職業,并在實踐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初步判斷自己的職業興趣點與優缺點,尋找自己與理想職業之間在能力、性格、思想等方面的差距,并為了獲取更多知識儲備與能力不懈奮斗。在此階段,學校與家長應發揮作用,學校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家長則可以帶領孩子到自己工作單位參觀,并嘗試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以此增強學生的職業感受,增強其參與熱情與主觀能動性。
2.3職業價值觀的樹立(小學5—6年級)。
小學高年級是小學的最后一個階段,該階段學生面臨著升學壓力,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應注重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如動手實踐能力、創新創造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進取精神與樂觀的生活態度等。同時,根據自己的職業興趣點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自身潛力與理想職業間有多大距離,想象若干年后自己將定位何處等,樹立與國家發展、個人價值實現相符合的職業規劃觀,并為之奮斗[1]。
3.通過學校活動培養小學生生涯規劃能力的措施
常言道“教學有法,卻無定法”,隨著人才競爭不斷加劇,就業難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有效緩解,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從小學開始開展生涯教育顯得十分必要,教師應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通過學校活動方式提高小學生的生涯規劃能力。
3.1開展校內活動,正確認識職業。
在小學生的生涯教育課堂中,教師主要采用講授、討論、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游戲、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并與其他學生分享,使其正確認識自我與客觀世界。例如,學校可以在校慶、開學典禮、節日等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邀請不同職位的家長代表為學生講解該職位的工作內容與意義,并現場模擬演示,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工作內涵。另外,還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排練職業情景劇,由學生扮演社會中某個職位勞動者,通過小品、情景劇等方式展示給大家,使學生更好地體驗角色,對其產生興趣與熱情,教師應抓住時機妥善引導進行生涯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2通過故事啟迪,傳播職業精神。
小學生普遍具有愛聽故事的特點,在生涯規劃教育中,以往單純的理論講解很難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影響教學效果增強。對此,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特點,通過故事啟迪的方式傳播職業精神,幫助學生明白職業責任與內涵。例如,在汶川地震來臨之前婦產科醫生王麗正與同事們一起給孕婦楊美容做剖宮產,地震來臨,手術室中的藥瓶、氧氣瓶都“啪啪”地往下掉,人們都慌亂地跑向室外,但是楊美容出現了劇烈陣痛,若不馬上進行手術,孕婦與胎兒都有危險。于是,王麗與同事們舉著應急燈,在余震中為患者開始手術,40分鐘后,楊美容的兒子平安降生。通過職業精神的傳遞,學生們明白了在什么崗位便要承擔什么使命,通過對學生講述典型的職業精神故事,學生更慎重地做出未來的職業選擇[2]。
3.3校內外實踐結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在小學生生涯規劃教育中,可以采用校內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將校內學到的理論知識靈活應用到校外實踐中,此類方法的使用應注重操作性、直觀性、平等性,將重心放置在學生自我教育上,與實際需求聯系起來,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例如,北京六年級學生趙某在校外實踐活動時被一臺空調室外機狠狠地烘了一下,他便想到要將這熱量利用起來,不但節能,而且環保,在教師與科學家的幫助下,他用了大半年時間制作出了節能效果遠超國家標準的空調熱排放回收裝置,在2014年的第42界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榮獲金獎。除此以外,學校還可以開展社區單位實踐、參觀訪問企業、冬夏令營等活動,使學生更直觀地體驗工作與生活,接觸更多的新知識,從而擴展事業,使自身對客觀世界、職業、學習有基本認知與感受,激發深入探索的欲望。
3.4通過個體輔導,解答學生職業困惑。
學校在開展小學生生涯教育的同時,還應采用導師制,由師德高尚、專業能力強、人格健全的教師組成生涯指導團隊,針對存在職業困惑的學生提供個體輔導。在教師了解學生家庭背景、性格特點等多方面信息的基礎上,與學生展開對話或者通信,學生可以隨時預約,與教師談論自己在生活、職業生涯等方面的困惑與問題,教師可以站在專業角度為其提供建設性意見,針對學生間存在的共性問題,通過團體解答、專題講座等方式解決,與個體輔導互為補充,使每位學生都能樹立正確健康的職業發展觀。
綜上所述,生涯規劃教育將隨著人的發展而變,對于小學生來說,正處于各項意識與能力初步形成的時期,對其開展生涯規劃教育,使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目標,逐漸樹立明確的職業觀念,并為自己的理想職業努力奮斗。學校和教師應清楚地認識到,生涯教育不應單純停留于課本,而要在實踐中貫徹落實,通過校內外實踐相結合、課堂故事啟迪、開展多樣校內活動等方式,學生親身感知職業,尋找個人職業興趣點,從而積累更多技能與經驗。
參考文獻:
[1]陳熙,陳豪,劉傳星.預見,方能遇見——“校園招聘日”生涯規劃教育主題活動案例及點評[J].教育科學論壇,2018(2).
[2]朱健.以職業生涯規劃導向夯實校園文化活動[J].價值工程,2013(29):253-254.
[3]劉穎.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促進[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2(1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