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與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息息相關,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廣泛且深刻。由楊立男、趙立成等人共同編著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8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是在新形勢研究視角下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調研、教育和實踐的指導性教材,它充分強調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實踐性,進一步優化和完善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理論的研究體系,并為大學生健康心理問題的解決提出了更切合實際的策略與路徑,引發教師與學生更全方位的實時互動思考。
編者將該書的內容劃分為四大模塊,分別是知識層面模塊、自我認知模塊、技能掌握模塊、素質整合模塊。在知識層面模塊中,編者著重梳理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知識,引導學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發展特點,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并正確對待心理健康問題和心理咨詢。在自我認知模塊中,編者引導大學生逐步認識自身的自我意識,學會悅納自我,提升優化自我,采用正確的途徑和方法來養成健康人格。在技能掌握模塊中,編者強調了大學生適應能力的培養、生活規劃能力的培養、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學習心理的建構、情緒的管理、人際關系的處理以及婚姻愛情觀的樹立。在素質整合模塊中,編者圍繞提升大學生未來生活能力的目標論述了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壓力管理、生命教育等問題。四個模塊相互關聯,層層深入,全面覆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重難點問題,為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提供了系統化的理論教育和實踐指導。
在研讀該書的過程中看到,編者多次強調了新歷史時期和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的變化與發展,也就是說,高校及教師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培養和引導需要充分考慮當下社會時代背景的變化。而在新形勢下,自媒體的創新傳播對社會文化輿論環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隨之面臨著許多新的現象與新的問題。具體來說,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自媒體的創新發展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了一系列新的難題。一方面,自媒體的出現加大了信息傳播的規模與速度,大量未經仔細篩選的信息流入網絡平臺,如果這些信息是錯誤的、片面的或消極的,會很容易給大學生帶來誤導,并養成錯誤的信息獲取習慣,從而直接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自媒體出現后,發聲的群體和渠道越來越多,傳統教育的權威話語權正在削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效果和校園咨詢效果都顯著下降,給高校及教師都帶來了必須面對和解決的教學難題。
第二,自媒體的創新發展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機遇。首先,自媒體是信息技術創新發展的產物,它利用信息網絡平臺給大學生提供了更加多元豐富的資訊渠道和信息內容,進一步開闊了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感官世界和自我精神空間,認知的縱深發展引起了大學生更具有深度和廣度的思考,進而更好地進行自我認知活動和人格的塑造培養活動。其次,自媒體能夠更好地分享和匯總各類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包括視頻課程、專業書籍、網絡指導、文章、圖片等。這些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的分享與傳播能夠幫助大學生主動積極地接觸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與案例。最后,自媒體依靠的是虛擬的網絡平臺,它能夠為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創建隱私性更強、心理安全感更高的網絡心理咨詢平臺,鼓勵大學生正視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主動尋求幫助。
第三,自媒體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創新路徑應當從課堂與網絡自媒體兩個層面進行展開。就課堂教學來說,高校及教師應當拓寬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課堂教育內容與形式,建構線上與線下一體化聯動的混合式教學方式,讓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課堂教學能夠緊跟網絡熱點,與大學生建立密切的溝通交流關系,進而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而就網絡自媒體來說,高校及教師應當重視網絡自媒體的傳播影響力,主動擁抱互聯網和自媒體,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通網絡自媒體平臺,主動分享與傳播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重新強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權威,盡可能多地掌握話語權。總而言之,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自媒體網絡平臺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都要圍繞大學生的心理狀態、認知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來進行,拉近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加強高校、教師與大學生之間的互動溝通,切實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高校及教師應當加快心理健康教育與自媒體創新之間的融合發展,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化、媒體化發展,并逐步建立和完善自媒體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新機制和新方法,進而高效服務于大學生人才的健康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