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靜靜 焦曉玲
摘 要 本文主要以西方的經濟理論著作:卡爾·馬克思的《資本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為依據,分析各個理論產生的背景以及主要的理論體系和內容,從而得出學習西方的經濟學理論應該注意學習的必要性和各大理論之間的關系、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以及在中國經濟體系下的實用性等問題。
關鍵詞 經濟理論;中國經濟體系
一、各經濟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
(一)《國富論》產生的歷史背景
《國富論》的全稱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起因的研究》,1776年3月《國富論》的出版,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此時,正值英國資本主義成長的關鍵時期,整個英國的制造業已經開始了從傳統的手工業向機械大工業的過渡,卻依然受到封建殘余和從傳統商業體系的束縛,一個先進的理論體系是年輕的資本家們迫切需要的后盾,以此來掃清發展道路上的種種障礙。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出現,肩負起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使命,在該書中,斯密批判了舊的重商主義學說,這種學說片面強調國家貯藏大量金幣的重要性;他還否定了重農主義“土地是價值的主要來源”的說法,同時提出了“勞動是價值的主要來源”的價值理論。
(二)《資本論》產生的歷史背景
《資本論》寫作于19世紀中期,處于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時期,當時資本主義制度得到了鞏固和充分發展,產業革命已基本完成,社會生產力有了空前的提高,資本主義關系的內在和運動規律中所存在的基本矛盾已經比較清楚地顯示出來,為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產生提供了充分的現實資料。此外,無產階級從城鄉一般勞動中分離出來,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階級,1831年和1834年的法國里昂工人起義、1836年-1848年的英國憲章運動、1844年的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志著無產階級的覺醒,為自身以及一切勞動者的解放急需要有革命理論做論證,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為無產階級斗爭實踐的需要,以科學的世界觀對現實生產關系作理論分析,提出了科學的經濟理論。
(三)《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產生的歷史背景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自由放任的私人企業制度開始向壟斷制度轉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英國國運的轉折點,戰爭致使政府開支劇增,英國以終止“金本位制”彌補財政赤字,從而產生通貨膨脹,戰后的英國進一步喪失了對外貿易中的優勢地位,從1920年開始,英國經濟就陷入停滯狀態,一直持續到大危機爆發;1929年~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大危機持續時間長,破壞嚴重,是一場從金融到生產的金融危機,這場危機充分說明了市場的自發運行有其難以克服的缺陷;為了擺脫危機,1933年美國新任總統羅斯福上臺開始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所謂“新政”,著重于需求管理政策,反對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強調國家計劃和需求管理,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凱恩斯親眼目睹了英國經濟的衰落和失業頻繁,世界性大危機的爆發,羅斯福新政等國家干預的增強,這些形成了凱恩斯理論體系的現實基礎。
二、各經濟理論的體系和主要內容
(一)亞當·斯密的經濟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國富論》的基本思想是經濟自由,在前兩篇中提出無論是擴大勞動分工還是增加資本,只要讓每個人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自由地活動就能夠達到;第三、四篇提出,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經濟自由政策是最能促進財富增長的政策,從提倡經濟自由的角度來評論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第五篇討論在經濟充分自由的情況下,國家財政的收支應當采取什么政策。
(二)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資本論》是一部偉大的政治經濟學著作,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做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充分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經濟規律。在該書的邏輯體系中,資本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核心經濟范疇,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最基本的經濟規律,資本同勞動的對立關系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賴以運轉的軸心,不僅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了制度分析,而且對其運行機制也進行了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是一種特殊的剝削制度的本質以及它的歷史暫時的性質。
《資本論》由三卷組成:第一卷“資本的生產過程”,集中研究剩余價值的生產和資本本身的生產;第二卷“資本的流通過程”,以產業資本為對象,既考察屬于流通的范疇,又從流通的角度考察有關生產的范疇,揭示了資本流通的規律以及對社會再生產的重要作用;第三卷“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研究作為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統一的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研究剩余價值在各種職能資本家(包括土地所有者)之間的分配形式及其數量界限的規律;三卷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系,整本書都是以剩余價值為中心的。
(三)凱恩斯經濟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凱恩斯經濟理論研究的中心是就業問題,其目的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防止危機和失業,企圖解決當時嚴重的失業問題。其體系是,他假定生產技術和設備固定不變,在這種前提下,只有增加勞動才能增加生產和國民收入,也就是說,一國國民收入的大小是由勞動就業量的多少所決定的,國民收入和就業量可以相互替代,所以他的就業理論一般又稱作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主張通過國家干預增加就業,從而增加國民收入。
凱恩斯就業理論的核心和出發點是“有效需求”理論,他提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非自愿失業,其原因是社會有效需求不足,而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在于三個基本心理因素:邊際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和流動偏好,其解決出路是國家干預,這種干預由于乘數原理起著加倍的作用。為了論證其觀點,他對利息、貨幣、工資等問題做了論述,這些內容就構成了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
三、學習西方的經濟理論應注意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是當今世界經濟學的兩大體系,從階級立場來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而西方經濟學在意識形態上宣傳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性和優越性,是代表著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從分析層面上來說,西方經濟學偏重于經濟現象的描述,對一些經濟現象加以描述、分析和解釋,并把這些現象聯系起來進行系統的分析,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偏重于經濟關系本質的分析,他研究物與物關系背后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不能由于它們所代表的階級立場不同,分析問題的層次不同而片面的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由于西方經濟學,應該運用科學的態度學習和認識西方的經濟理論,借鑒對我國經濟發展有用的成分,不斷的完善和修正我國經濟發展政策。
參考資料:
[1]卜海.論西方經濟學的借鑒作用與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J].現代經濟探討,2007,2.
[2]陳家超.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J].學習月刊,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