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恒瑋
摘 要 過去的20多年中,作為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一部分,金融領域的開放伴隨著國內改革和實體經濟的開放進程而逐步展開。面對當今世界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進程也在不斷加深,中國的金融開放是否能促進經濟增長,中國的金融開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又如何,是非常值得關注和探討的問題。因而,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國金融開放與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金融開放;經濟增長;資本;影響
一、概念闡述
金融開放是指一國金融行業的對外開放,是一國金融業逐漸融入到世界金融市場中的進程。從宏觀上講,金融開放是指資本項目的開放,而從微觀上說,金融開放是指金融機構的內引外設,從而逐步實現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根據國際上對金融開放的定義,其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資本與金融賬戶開放,即允許國際資本和本國資本以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方式自由進出;二是金融市場(金融服務)開放,即允許外資金融機構以獨資、合資或并購等方式在本國從事銀行、證券和保險服務業。
二、我國金融開放的進程及現狀
中國的金融自由化進程應該是從1992年正式開始的。自1993年《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和《國務院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最先明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思路。1994年成功實現了匯率并軌。1996年6月1日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1996年7月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銀行結售匯。1997年6月銀行間債券市場正式啟動。1998年3月改革再貼現利率及貼現利率的生成機制。1998年9月放開了政策性銀行金融債券市場化發行利率。1999年成功實現國債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利率招標發行。1999年8月頒布了《證券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管理規定》和《基金管理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管理規定》,允許符合條件的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從事同業拆借和債券回購業務。1999年10月對保險公司大額定期存款實行協議利率。2000年9月實行外匯利率管理體制改革,放開了外幣貸款利率。2002年3月,在全國8個縣市農村信用社進行利率自由化改革試點。2003 年11月,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可以開辦郵政儲蓄協議存款。2004 年1月1日,人民銀行再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從2004年10 月2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并放寬人民幣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和允許人民幣存款利率下浮。自2004年11月18日起上調境內商業銀行美元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以上規章的頒布,表明中國金融業開始了混業經營。
三、金融開放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有利影響
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國民儲蓄能力受限于較低的國民收入水平,支持經濟長期增長的資本投入相對小。在金融開放的條件下,就會出現外國資本流入,一方而為資本充裕的發達國家投資者提供了獲得更高收益的投資機會,另一方而為我國提供更多的資本,補充國內投資的不足,從而有助于我國的經濟增長。
有利于促進國內競爭。我國銀行長期壟斷,缺乏有效競爭,根據本國經濟發展水平與接受競爭的整體承受能力,適度的允許外國銀行業的進入,增加銀行業的競爭,可以提高國內銀行業的競爭力。
有利于引進先進技術,吸收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技術是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主要源泉,也是金融發展的重要源泉。我國企業的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更需要通過技術擴散來縮小差距,提高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謀求本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有利于促進對外貿易的穩步發展。隨著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和利用外資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全球各地的一些跨國公司紛紛來我國投資,投資涉及眾多領域。外商投資企業逐步成為推動我國外貿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不利影響
金融市場將受到國際游資沖擊。目前,我國的宏觀調控能力有待提高,企業的自我表現、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強,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和行為規范還比較薄弱,過早地開放國內金融市場,特別是實現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就會形成資本的大量流入、流出,沖擊國內金融市場,影響整個宏管經濟的平穩發展。
缺乏國際經驗方。除中國銀行外,中國金融業長期以來都限于國內經營,與國際市場缺乏密切的聯系。特別是由于國內金融體制與國際慣例的差距,國內金融業和國際金融市場處于幾乎隔絕的狀態。缺乏具有廣泛國際服務網絡的客戶關系。
對我國貨幣政策的調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金融市場開放程度較高的情況下,一國匯率和利率變化所產生的效應。將被相應的資本的流動效應所抵消。從而加大了金融調控的難度,這就要求我國使用更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加以控制。
四、結論與建議
在現有的金融開放政策框架下,金融開放有助于我國經濟增長。但由于國內自身展不不足尤其是金融體系的發展跟不上官方承諾開放的速度和質量,導致了金融開放的現實水平和官方承諾的水平的不協調,進而抑制了國內資本積累同國外成熟技術的充分結合。但是總的來說,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利大于弊。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快金融改革,構建協調的金融市場結構已成為我國金融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故提出以下建議以使我國能夠適應新的開放形勢,不斷提高國內發展水平:
第一,在正確處理金融開放與國內發展的關系基礎上制定金融開放政策。要繼續積極主動加大國內經濟金融改革力度,為金融業開放創造一個更為穩定的宏觀經濟和金融環境,提升資本與金融賬戶開放的承受能力。
第二,制定金融開放政策要充分考慮金融業開放和資本與金融賬戶開放互動性,實現先進技術吸收或創新與資本積累的平衡持續增長。資本與金融賬戶開放加速了國際資本流動,帶來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金融業開放提升了國內金融發展,加速了資本積累,二者的充分結合,促進經濟長期增長。
第三,按照資本流動的新形勢調整資本流動政策,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國際資本推動我國的經濟增長,同時又能有效地減少資本流動的新趨勢對金融經濟的沖擊。在資本流入方面,既要能夠保證繼續引進優質外資,以有效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又要能夠有效抑制大量的資本涌入,尤其是短期資本的涌入,以避免或減少資本頻繁流動給我國可能帶來的沖擊;在資本流出方面,要能夠對我國的資本輸出進行相應的監管和引導,避免在金融開放的過程中出現大量資本外逃進而影響經濟穩定的現象。同時,要充分利用匯率政策,對資本流動風險進行調節,并配合資本管制政策的實施。
參考文獻:
[1]王勇.我國經濟結構優化中的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研究[J].國際商務,2008
[2]詹藝丹.論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與經濟增長[J].長江大學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