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龍 李曉東
摘 要:黑格爾創立了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而嚴整的形而上學體系。這個思想體系的內核是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主題的時代精神,外殼是作為對法國唯物主義的深刻而富有內容的復辟的辯證唯心主義。黑格爾哲學體系的方法和體系、內容和形式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這種矛盾在宗教哲學中有著鮮明的體現。
關鍵詞:黑格爾;哲學;宗教
中圖分類號:B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3 — 0014 — 04
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有著嚴格的邏輯進程,它是一環扣一環地推進的。盡管黑格爾以其智慧和博學深刻而準確地把握住了時代精神的精華,但由于哲學的邏輯鏈條在他這里還沒有完成,他的哲學工具尚不足以讓他所領悟到了的現實世界及其規律具有科學的表達形式。費爾巴哈的哲學缺乏時代的內容,但他是在黑格爾之后馬克思之前唯一真正的哲學家,他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邏輯鏈條扣上了重要的一環,為馬克思的哲學變革創造了條件。當馬克思為德國古典哲學扣上最后一環、發現了感性活動的個人時,馬克思走到了唯物史觀的入口處,為表達時代精神提供了科學的、自覺的和合理的理論工具。在馬克思這里,時代精神的內容和它的表達方式之間的矛盾沒有了,但在黑格爾那里,方法和體系、內容和形式之間卻存在著尖銳的矛盾。無論如何,黑格爾哲學包含了合理的內核,那就是時代性的內容,這是馬克思重要的思想資源,是馬克思著力拯救的東西,是馬克思和黑格爾對話的真正平臺。費爾巴哈拋棄黑格爾的辯證法,不是偶然的,它是費爾巴哈缺乏黑格爾哲學的時代內容的必然結果。黑格爾哲學的體系與方法的矛盾無可避免地延伸到其宗教思想中,這是研究黑格爾的宗教思想所不能不重視的。
一、黑格爾哲學的內核:政治經濟學批判
黑格爾創立了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而嚴整的形而上學體系。費爾巴哈指出:“黑格爾哲學從嚴格的科學性、普遍性、無可爭辯的思想豐富性來說,要超過以前的一切哲學。”①黑格爾哲學是一條噴吐著晦澀煙霧的兇龍,面對這樣一個龐然大物,讓人不知所措。其實,任何哲學都無法脫離自己的時代,真正的哲學必然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對于黑格爾哲學這樣充滿奧德賽神諭式神秘色彩的哲學,需要從哲學與時代的關系的角度去洞察。馬克思精辟地指出:“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的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②恩格斯比馬克思更具體地指出:任何新的學說,“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但“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③。馬克思的觀點為我們考察理論提供了根本的理論原則,恩格斯的觀點則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方法,即要從理論的客觀內容和思想形式兩個方面考察理論。把握黑格爾哲學,尤其如此。因為在黑格爾哲學里,方法與體系、內容與形式的矛盾十分鮮明和突出。以筆者之見,整個黑格爾哲學真正的內核是以政治經濟學為代表的時代內容。
黑格爾對政治經濟學有著透徹地認識。黑格爾在法蘭克福當家庭教師的時候研究過歷史,得出“在近代的國家里,保障私有財產是全部立法繞之旋轉的樞軸”①的結論。從此,黑格爾就對作為工業革命的理論映照的政治經濟學多有留意。在耶拿大學時期,黑格爾全面地研究了政治經濟學,從而站在了當時歐洲乃至世界的歷史制高點上,為他的思想達到時代的高度創造了條件。
重商主義是經濟學中的拜物教和天主教,它把財富理解為外在性和對象性的東西。重農學派的思想家們進了一步,承認了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但它把農業勞動看作為唯一的生產性勞動,把財富的主體本質即勞動與某種特定的自然要素結合起來。政治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被恩格斯稱為國民經濟學中的路德,因為他第一個認出了私有財產的主體本質。大衛?李嘉圖比亞當?斯密更進一步,把勞動提升為政治經濟學的唯一原則,創立了勞動價值論。這里的勞動再也不是某種特殊的勞動,而是勞動一般。大衛?李嘉圖的觀點代表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最高成就,它表明工業戰勝了農業,動產戰勝了不動產,資本主義戰勝了封建主義,是英國工業革命的理論表達。
大衛?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在哲學上的意義是:它表達了“主體勞動創造世界”的觀點。而這一點深為黑格爾服膺。黑格爾在1833年柏林版《哲學史講演錄》中說:“我們現代的世界所具有的自覺的理性,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也不僅是從現代土壤中生長起來的,而是本質上就存在其中的一種遺產,進一步說,是勞動的成果,而且是人類先前世世代代勞動的成果。”②黑格爾哲學的理論原則——“實體即主體”——的政治經濟學原型不就是大衛?李嘉圖的觀點么?此外,黑格爾對市民社會的自發性和盲目性的剖析表明他確實是在政治經濟學上能與大衛?李嘉圖并駕齊驅的真正的大學者。“理性的詭計”是黑格爾用哲學的語言對政治經濟學的本質和規律的表達。
盧卡奇指出:黑格爾“曾認真研究了英國工業革命問題”,是“把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問題與哲學問題、辯證法問題聯系起來”的“唯一的德國思想家”。③總之,以古典政治經濟學為背景和范型,“實體即主體”的提出表明黑格爾把準了時代的脈搏,為他用一種統攬全局的宏觀方式發揮一個反映時代精神的哲學體系創造了可能。
二、黑格爾哲學的外殼:辯證理性主義
黑格爾哲學的外殼是作為對法國唯物主義的深刻而富有內容的復辟的辯證唯心主義。彼時,盡管唯心主義重新復活,并且像瘟疫一樣流行,但它畢竟不是科學的理論表達方法,它限制了黑格爾哲學。黑格爾是當時最偉大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但是,他的具有無與倫比的豐富性的思想內容并不能通過他的哲學工具合適地表達出來。
近代哲學作為對基督教神學的反撥,它以理性為武器反對以信仰為依憑的宗教。但是對理性的理解和解釋有兩種傾向。一是把理性視為對象世界的規律性和客觀性的表征,一是把理性視為主體自我意識的確證。前一種理性的代表是強勢崛起的經驗自然科學。后一種理性的代表以笛卡爾為鼻祖的主體哲學。可見,在理性的名義下,存在著主體與客體、哲學與科學的機械對立。其實,主體與客體、哲學與科學它們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對立統一關系的基礎和中介是實踐。馬克思哲學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近代哲學卻固執于非此即彼主客二分的思維,對此中矛盾關系束手無策。盡管理性有主觀和客觀兩種解釋向度,但由于理性畢竟無法脫離和超越主體,擺脫自身的意識內在性,因此,當兩種解釋路徑發生沖突、矛盾變得不可調和的時候,主觀的解釋向度會吞噬客觀的解釋向度。例證就是:近代以來,屢次與自然科學的危機相伴的,必是唯心主義哲學的沉渣泛起。
以近代自然科學為支柱的法國唯物主義哲學陷入危機,以德國古典哲學為代表的唯心主義開始復辟,而黑格爾哲學是德國古典哲學最大的代表。盡管黑格爾哲學秉持的是辯證理性主義的立場,它力圖消弭主客對立,但實際上卻做不到。因為黑格爾哲學的出發點是理性,而不是在現實中活動的人。哲學的邏輯鏈條發展到黑格爾這里,它還是理性的延續,發現感性的人并發揮成一個哲學體系是從費爾巴哈才開始的,而感性的活動的人的發現屬于馬克思。黑格爾只有用理性這個工具去掌握世界。這樣,他也就無法擺脫理性哲學的根本缺陷,那就是意識的內在性;他難逃理性哲學的宿命,那就是主體吞噬客體,制造迷信和幻想。主體吞噬客體,又反過來壓抑主體的文明形式,最典型的就是宗教。近代理性哲學無法擺脫宗教不僅是由于它是從宗教的母胎中成長起來的,更是由于它聽憑主體和客體對立的思想基因決定了的。黑格爾哲學把理性哲學發揮到極致,也就把神學發揮到極致,從而讓他那百科全書式的豐富內容陷入神秘晦澀的煙霧中。為了掩蓋其理性主義哲學的因固有缺陷而無法擺脫宗教的尷尬,黑格爾甚至不惜強行抹去宗教和哲學的界限,宣稱:“哲學是神學,是對它的研究,或更確切地說,它本身就是對神的祭拜”①。費爾巴哈指出:“近代哲學是從神學出發的,它本身只不過是溶化和轉變為哲學的神學”②,而黑格爾哲學是“近代哲學的完成”③,是“神學最后的避難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④。因此,費爾巴哈宣稱:“誰不揚棄黑格爾哲學,誰就不揚棄神學”⑤,而“新哲學的歷史必然性及其存在理由,主要是與對黑格爾的批判有聯系的”⑥。盡管費爾巴哈沒有準確把握黑格爾哲學所包含的合理內容,但他對黑格爾哲學的基本性質的判斷卻是入木三分一針見血的。
資本是一束普照的光,黑格爾抓住政治經濟學,也就抓住了時代的根本和關鍵。通過對政治經濟學的把握,黑格爾能描繪出一個時代的全景圖,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宏大、邏輯的一貫和內容的豐富就是明證。但是,諷刺的是,感性自然這個打開了的書在黑格爾哲學中居然都得不到應有的位置,更遑論其它了。黑格爾哲學承認自然,卻是間接地、歪曲地承認。在黑格爾哲學中,一切都是頭足倒置的,它的內容和形式、方法和體系之間的矛盾是突出而鮮明的。黑格爾無法用自己的哲學工具去合理地表達和呈現自己的思想中的時代內容,他為體系犧牲方法、為形式犧牲內容,讓自己的哲學充滿粗暴的邏輯強制。這一點,在黑格爾的宗教思想上也有著突出的表現。
三、黑格爾的宗教哲學:內核與外殼的矛盾
黑格爾的哲學體系的所有個性特征就在這內核與外殼的交戰中呈現出來,鮮明與晦澀、精華與糟粕、革命與怯懦集于一身。黑格爾哲學的唯心論立場讓它無法擺脫宗教。盡管黑格爾思想體系具有神學性質,但畢竟它是哲學。其中涉及宗教的部分,是黑格爾用哲學把握宗教的成果,它構成了黑格爾的宗教哲學。宗教哲學是黑格爾思想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由于黑格爾哲學的邏輯的一貫性,他的思想體系中的內容和形式的矛盾毫無疑問延伸到了宗教哲學領域。從形式上看,黑格爾宗教哲學思想如天書、如夢話。而一旦意識到黑格爾哲學神秘外殼下有著精深的內涵,那么我們會力求透過晦澀的形式發現其合理的內容。總地說來,黑格爾的宗教哲學呈現出三個突出的特征。
首先,黑格爾的宗教思想有著顯著的體系性特征。黑格爾哲學的體系性是眾所周知的。黑格爾探討宗教恰恰又是緊密聯系其哲學體系進行的,從而讓他的宗教哲學也呈現出空前嚴密的體系性特征。在《精神現象學》和《宗教哲學講座》中,這種特征尤其明顯。《精神現象學》是精神胚胎學,是對整個人類文明的演進歷程的思辨和神秘的表達,它的歷史感非常強。《精神現象學》從具有感性確定性的意識出發,經過自我意識,達到絕對自我意識。其實它們表征的是精神的三個階段:自在的精神、自為的精神和自在自為的精神。在黑格爾看來,宗教以精神為前提和內核,是精神的表象顯現形式,精神有自己的演進史,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相應的,宗教也隨著精神的演進而演進,呈現出不同的宗教形態。黑格爾把宗教分為:自然宗教、藝術宗教和天啟宗教——自然宗教有原始拜物教和圖騰崇拜等,在自然宗教中,精神意識到自己的直接性和自然形態;藝術宗教有抽象的藝術品、有生命的藝術品和精神的藝術品,在藝術宗教中,精神擺脫了自然性的形式,回到了自我的形態;天啟宗教的代表就是基督教,在天啟宗教中,精神揚棄前述兩種片面性,直接的也就是自我的。⑦在《宗教哲學講座》中,黑格爾嚴格以《邏輯學》為遵循,按照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進程闡述宗教思想體系,即按照宗教概念、宗教概念的歷史表象即特定宗教和作為合題的絕對宗教即天啟宗教或基督教的邏輯順序展開。雖然黑格爾對宗教形態的界劃和說明有含糊其辭、難以自圓其說的地方,但他從哲學體系的高度對宗教進行系統把握的用心是清晰可辨的。
其次,黑格爾的宗教思想有著空前的深刻性特征。從上文可知,黑格爾的宗教哲學以精神為前提和內核并緊緊圍繞精神的演進而展開。黑格爾的宗教哲學的這個特點不僅讓它有了嚴密的體系性,也為我們透過其神秘化的表達發現其合理內容提供了路徑。我們知道,既然黑格爾用絕對精神的外化和回歸表征人類社會的運行和發展,那么我們可以推斷他所謂的絕對精神指稱的是人類社會。黑格爾說宗教是精神的表象顯現形式,無非是說宗教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宗教形式,宗教的玄幻外衣包裹著現實的內容,宗教的存在有著深刻的社會根基而斷然不是肆意的編造。黑格爾說宗教隨著精神的演進而演進,也就是說宗教隨著社會的演進而演進。針對康德的“無法了解上帝、無法認識上帝”的學說和自然科學視宗教為“無限幻象”的觀念,黑格爾認為:“宗教本身的對象是最高的東西,是絕對的東西”,這種東西是“絕對真實的”,是“真理本身”;而宗教哲學是“永恒真理和永恒寧靜的領域”,是“絕對真理本身的領域”①。可見,黑格爾的宗教思想最可貴的地方在于它擺脫了長期以來人們把宗教視為迷信和主觀假設的觀點,他指出了宗教的合理性、必然性和歷史性。這種觀點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人對宗教的認識水平。
最后,黑格爾的宗教思想有著粗暴的邏輯強制特征。費爾巴哈指出:“黑格爾的觀點和他的方法所采取的形式,本身只是排他的時間,而并非同時是寬容的空間;黑格爾的體系只知道從屬和繼承,而不知道任何并列和并存。”②這一點在黑格爾的宗教思想上表現得尤其突出。本來,簡單粗糙的民間信仰、地方宗教和基督教是可以并存的。事實上確是如此,在以基督教為信仰形式的世界之外,有著廣大的非基督教世界。但黑格爾卻把基督教超拔出來,與其他宗教出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黑格爾這樣做也有著深刻的現實基礎。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已經較為成熟,比其他地域處于比較高的發展階段。而資本主義合適的信仰形式就是基督教。馬克思指出:在商品生產者的社會里即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別是資產階級發展階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適當的宗教形式。”③黑格爾宗教思想的邏輯強制性特征還表現在它總是按照正反合的三段論展開論述,他不是用邏輯來論證宗教,而是用宗教來論證邏輯。
總之,黑格爾因站在政治經濟學的立場上而把握住了時代的關鍵;用辯證理性主義哲學掌握現實,結果是造成了體系的神秘化。宗教哲學作為黑格爾思想體系的一部分,黑格爾思想體系中固有的方法與體系、內容與形式的矛盾勢必延伸到宗教哲學領域。是黑格爾哲學的深刻造就了黑格爾宗教哲學的深刻;是黑格爾哲學的神秘使黑格爾的宗教思想的珍寶置于晦暗不明的幽冥境界,甚至泯滅了宗教和哲學的界限。為了體系的完整,黑格爾在把神秘主義理性化的同時不惜把理性神秘化,他公然宣稱:“上帝就是那普遍的、絕對的、本質的精神。”④這預示著全部近代資產階級理性哲學以理性批判宗教的虛偽和破產。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