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美萍
(上海市金山區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 201501)
本文以我院急診科為研究對象,對全程流程管理在急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方法及效果進行研究。
以我科醫生(7名)、護理人員(15名)和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選取2016年8月-2017年2月為全程流程管理實施前階段,并隨機選取該階段我科接收的50例患者;選取2017年3月-2017年7月為全程流程管理實施后階段,并隨機選取該階段我科接收的50例患者。其中全程流程管理實施前后階段醫生、護理人員均為同批人員;全程流程管理實施前選取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平均年齡44.9±6.7歲;全程流程管理實施后選取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平均年齡43.1±7.2歲。兩個階段內在研究對象一般資料上差異不大(P>0.05),且所有醫護人員和患者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
全程流程管理實施前采用常規管理模式,即建立管理小組,對患者就診、患病情況等進行記錄,根據層級劃分加以管理等[1]。
全程流程管理實施后采用的管理模式如下:(1)針對急診科各區域實施科學設計與合理布置。按照醫生對病人病情的評估結果,可將其劃分為“四級”,分別為:一級為瀕危病人、二級為危重病人、三級為急癥病人、四級為非急癥病人。瀕危主要指可能隨時危急生命,如已經沒有呼吸與脈搏,危重主要指病情可能于短時間內發展為一級,發生嚴重致殘或嚴重疼痛,如心絞痛和胸痛等,急癥主要指短時間內不會危及生命或嚴重致殘;非急癥主要指目前沒有急性發病的癥狀。急診科劃分三區分別為:“紅區”為搶救監護區,適用于救治一級與二級病人;“黃區”主要功能在于密切觀察,適用于三級病人;“綠區”為相對安全區,是四級病人診療區域。立足各區域醫療功能,對其科學劃分,診療過程順利性提供保證。可將急診科劃分為四大區域:一為危急患者治療區域,可將其標為紅色;二為重癥患者區域,可將其標為黃色;三為一般性患者區域,可將其標為藍色;四為慢性疾病患者區域,可將其標為淺灰色。
(2)以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為依據,基于優先與合理性原則,對患者實施分類就診安排,通過分類就診,確保診療過程得到有效控制,為急診工作質量提供保障[2]。
(3)對合理的急診信息管理流程進行確立:護士人員及時對患者急診信息管理流程進行詢問、記錄,并交給錄入人員完成電腦錄入操作;入院手冊中對患者入院、出院時間等詳細填寫,并在電腦中錄入,使患者整個診療過程中在信息方面的準確性與完整性均得到保障。
(4)以護理管理規范化程序指導患者急診分診治療的有序性與準確性和及時性,分診結果需匯報給醫生確定最終診斷,使患者診斷結果準確性得到保障。
(5)對各個環節給予評分,同時基于評分結果改進各個環節,促進整個工作過程效率的提升,同時促進患者在管理工作方面的滿意程度的提升,對經驗教訓進行總結并對相應改進措施進行實施,推動急診護理管理工作實現良性循環。
對兩個階段急診科工作效率(接診、留觀登記所需時間和醫生急診會診到達所需時間)與醫護人員、患者滿意度進行觀察與比較。
在醫生、護士與患者滿意度上,采用我科自擬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
對統計學處理軟件SPSS20.0加以采用,對兩組各項觀察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并使用t、x2檢驗,統計學有意義以P<0.05為準。
經全程流程管理后,急診科在接診、留觀登記所需時間以及醫生急診會診到達所需時間上均明顯減少(P<0.05)。詳見下表1。
表1 經全程流程管理前后急診科在各項工作時間上比較(s,±s)

表1 經全程流程管理前后急診科在各項工作時間上比較(s,±s)
醫生急診會診到達所需時間實施前 26.88±7.46 64.26±13.84 105.24±25.46實施后 12.50±3.24 38.97±6.36 40.29±5.45 t 9.08 9.70 13.67 P<0.05 <0.05 <0.05組別 接診登記所需時間留觀登記所需時間
經全程流程管理后,在醫生、護士和患者滿意度上均顯著高于全程流程管理前(P<0.05)。詳見下表2。
在本次研究中,相對全程流程管理前,經全程流程管理后,急診科在接診、留觀登記所需時間以及醫生急診會診到達所需時間上均明顯減少(P<0.05);且在醫生、護士和患者滿意度上均顯著高于全程流程管理前(P<0.05)。研究結果表明,在急診護理管理中,應用全程流程管理模式,能夠有效提升急診科工作效率和醫護人員及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表2 經全程流程管理前后急診科各觀察對象滿意度比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