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軍鋒 邵榮華
摘 要:邊疆民族地區大學生歷來是國內外敵對勢力顛覆滲透的重點對象,這些因素使得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培育更具有戰略意義和緊迫性,文章對國家安全教育的內涵和民族地區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的現狀,包括民族地區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進行探討,并針對目前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對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邊疆民族地區;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
一、國家安全教育的內涵
所謂國家的安全教育就是教育者通過一定的教育手段使得受教育者接受一定的國家安全方面的教育,是指具有一定的國家安全的意識、知識和為國家的安全作出相應的貢獻的一種行為。可以根據不同需要,在不同范圍進行不同形式、不同內容、不同程度的國家安全教育。
二、民族地區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的現狀
(一)民族地區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取得的成績
在我國目前的國際和國內的形式下,我國民族地區的一些高校在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方面做出了一些積極的成績。首先表現在對于大學生進行國家安全教育的課程的設置方面,現在高校都加強了對于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教育,在內容上結合目前的國內和國際形式進行詳細的分析,對于目前大學生進一步徹底的看透國家目前所在的形式有著積極的意義;其次,在目前民族地區的高校中,相關部門積極的通過各種載體對于大學生進行相應的國家安全方面的教育,這些多種方面的教育使得大學生更加的理解了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對于促進民族團結有著重要的意義。民族地區高校保衛部門在承擔保衛校園安全責任的同時,還擔負這維護民族團結,發現和處理破壞民族團結事件的職責。
(二)民族地區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
1.國家安全教育隊伍的整體素質不夠高
第一,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國家安全教育隊伍對于新的形式下國家安全觀仍存在著一些狹隘的理解。認為目前國家安全就是指維護民族團結、保護祖國領土完整、打擊恐怖分子制造內亂和分裂的勢頭。殊不知在目前新的形式下,國家安全已經上升到國家的生態安全、經濟安全、信息安全等一些列新的領域。而我國目前的一些民族地區的國家安全教育隊伍并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轉變,還是將國家安全僅僅局限于一個較小的范圍[1]。這樣的意識是遠遠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和國際形勢的提高。
第二,由于高校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政治理論學習不夠扎實的現象,自身綜合素質還有待提高,缺乏對當前目一些恐怖分子和一些積極煽動分裂主義的內亂分子所造成的事件的嚴重性。在其思想上并沒有形成對于一些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高度的注意力和警戒心。未充分認識到,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破壞行為,常常披著各種合法的外衣,并大肆宣揚狹隘的民族主義,挑撥民族關系,具有非常強的迷惑性。因此,這也就造成了在目前情況下,高校對已一些危害國家安全的一些行為沒有充分的鑒別能力。
2.國家安全教育的機制不健全
第一,在民族地區的高校中,對于國家安全教育課程的設計和內容的編排上沒有一定的計劃性,在那個年級應該學習什么樣的內容并沒有進行相應的合理的安排。另外包括師資隊伍的建設、相應的教學的配套措施、教學的目標也給沒有進行合理的預算和安排。
第二,對國家安全教育師資隊伍缺乏培訓提升機制。尤其是少數民族師資骨干力量尤為缺乏,教師隊伍中的一些成員,例如大學生輔導員,他們與在校大學生擁有完全相同的人生經歷和教育背景,面臨相同的問題和困惑,在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方面缺乏相應的能力。
三、提高民族地區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的建議措施
(一)探索國家安全教育開展模式
專職教師的設立為深化民族地區高校與從事國家安全工作的專門機關開展合作奠定基礎。兼職教師的選拔,既可以在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門中物色,也可以在教育教學領域物色,同時要注重對民族干部和教師的培養和選拔,形成制度化與規范化的定期交流機制。教育形式建立課上與課下結合模式。在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的活動中加強對高校學生進行國家安全教育,作為補充課程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學生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集體社團活動、聆聽專家學者報告、廣泛開展社會實踐來熟悉和實踐國家安全教育的主題內容。教育效果兼顧理論性與實用性結合模式。在教育過程中,要逐步幫助、帶動高校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國際國內重大涉及國家安全的有關問題時,也能夠具備前瞻意識,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教育目標統籌專業性與普及性結合模式;對承擔民族地區發展研究課題的重點院系,對涉及國際政治、民族歷史、民族語言文化、尖端領域科學研究等重點學科,對在校的碩士、博士研究生等重點群體開展專業性較強的國家安全教育課程內容[2]。
(二)營造良好的國家安全教育環境
第一,要做到對大學生良好的國家安全教育,營造良好的國家安全教育的氛圍是一項重要的途徑作為大學生,只有在耳熏目染的環境中成長,才能對于國家安全教育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對高校學生生來說是否熱愛祖國不僅是道德要求,同時也是對一名合格公民的基本政治和法律要求,民族地區愛國主義教育還要突出民族團結教育,以民族團結教育為載體,使國家安全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影響性更加突出[3]。高校學生國家安全意識和責任感的確立,要以愛國主義精神為前提,以思想政治素質為基礎。為此,要把國家安全教育融合到以理想信念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納入“兩課”教學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范疇,使高校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深深扎根于愛國主義教育這一落腳點,在激發大學生愛國情感的同時,更要激發起他們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通過愛國主義這條主線,把增強國防觀念與國家安全意識結合起來,達到相互促進,優化教育成效的目的。
第二,加強民族政策宣傳力度,營造積極的民族團結氛圍。一是大力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對民族地區發展的巨大影響,增強向心力。大力弘揚我國實施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民族基本知識,增強少數民族群眾對國家的認同、中華民族和文化的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在高校營造積極的民族團結風尚,從根本上消除影響和危害民族團結的事件和言論。二是大力宣傳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績,增強凝集力。重點弘揚高校所在地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的突出成績,不斷增強少數民族師生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振奮精神,再創佳績。三是深刻揭露民族分裂勢力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巨大阻礙,增強鑒別力。民族地區高校作為民族分裂勢力攻擊和滲透的重要目標,針對高校師生開展的拉攏、滲透、策反活動,嚴重影響正常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習生活,嚴重侵害了少數民族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權益,嚴重破壞了民族團結,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認清民族分裂勢力的險惡陰謀,自覺同民族分裂勢力劃清界限、予以抵制、開展斗爭,不斷增強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自覺性和主動,從而增強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效性。
(三)依托高校現有教育陣地,建立完善的國家安全教育體系
開展國家安全教育需要成熟、穩固、影響力強的教育陣地作保障和支撐,當前在高等教育各個環節之中,新生軍訓入學教育、高等教育課程教育、校園課余生活等三個教育陣地囊括了高校師生在學習和生活上時間和空間的全部,這三塊陣地也是在高校開展各類主題教育的基礎平臺[4]。此外,由于國家安全教育的特殊性,以及與高校軍事教育的相似性和重合性,利用高校軍事武裝工作的既有平臺,能夠在短時間推動國家安全教育的開展。因此,以上“三主一輔”四個教育陣地是當前高校開展國家安全教育的核心環節,同時也是保障國家安全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這四塊陣地分屬高校學習生活的不同階段、不同空間、不同性質,四者互為補充、多方影響,為高校國家安全教育的開展奠定基礎。將國家安全教育與新生入學教育同步啟動。新生入學教育是整個高等教育階段的第一個臺階,抓住入學教育的良好時機,并與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動相聯系,應與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校紀校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結合,進行國家安全教育,對于大學生的發展與成才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入學伊始的軍訓過程中,增加國家安全教育的內容,提早介入,有機融合,充分調動學生步入高校之初對于新知識、新事物的強大吸附能力,上好步入大學的第一課,打牢堅實的根基、打下深刻的印記。此外,還要加強對新入學學生的民族宗教觀念教育,尤其是要教育非少數民族學生在少數民族地區學習生活要尊重民族和宗教習慣,積極維護民族團結,避免因制造和傳播不利于民族團結的言論而引發各民族間的沖突,破壞高校的和諧安全環境。
參考文獻:
[1]謝紅嶺.民族地區高校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03:153-154.
[2]王郁,敬瑞霞,黃鐵軍.地域文化視角下大學生國家意識教育的建構——以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為例[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126-128.
[3]吳丹妮.武陵民族地區高校校園文化創新發展——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為新歷史起點[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1,04:130-133+150.
[4]努爾阿米娜·依米提.論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家觀教育[J]湖南農機,2013,09: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