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萍萍
摘 要:興趣是人們對事物的向往、迷戀、積極探索和追求的一種心理傾向。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學生積極發展的前提。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幾乎沒有一個不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的。從孔丘、孟軻、陶行知、葉圣陶到第斯多惠、赫爾巴特、皮亞杰、贊科夫都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提高學生在語言教學中的語言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首要的問題就是培養興趣的問題。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學習中文的興趣呢?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教師可以利用這個陣地,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巧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激活語文課堂,讓語文課堂活力無限,妙趣橫生,讓學生在充滿喜悅的課堂上學習知識,發展能力,使學生對漢語充滿興趣,不斷提高學習能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學習語文 語文課堂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4-0-01
一、變換教法,激“活”課堂
在我們的語言教學工作中,經常可以看到這兩種情況:
首先,一些教師習慣了舊的“充分灌溉”方法,就課文講課文,考什么講什么,老師說話,學生昏昏欲睡,或思想“走私”,從事“地下活動”,課堂氣氛枯燥,教學效果甚微。
另一種情況是有些老師在課堂上靈活。它們被引用和有趣,與社會現實密切相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的思想和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好。聽這樣高水平的教師講課,簡單是一種享受,學生感到輕松愉快,生動有趣,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知識。
為什么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課堂效果?
前者的核心是語文教學遠離現實和學生的現實。教學形式方法缺乏生機活力,不適應現代形勢的發展,正因為這樣,漢語教學中存在著費時低效的現象。這真的很悲哀。
后者的教師重視藝術教學,課堂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課上得“活”。所謂“活”,即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緊密聯系社會實際,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對漢語產生濃厚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就不快樂。”一旦有了興趣,教室就有了顯著的效果。
如何使語文教學充滿活力“活”力,讓學生興趣高漲呢?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的課堂教學應突出一個“活”字,就是要注重教法的靈活多變。只有變,才有新意,才能吸引學生,才能教出語文的“味”來。
二、利用多媒體,再添“活”力
伴著“教育的春天”的來臨,計算機進入課堂已成為時尚。多媒體作為現代化教學手段之一,對于包羅萬象的語言學科來說,它是一種罕見的輔助教學工具。這比任何傳統的教學方法都重要。它可以展示美麗的動態圖片,可以播放美麗的音樂、純正的朗誦,可以方便地調用圖表、文字、圖片、和無聊的課本上的文字。變成生動形象的藝術片,把抽象語言變成活生生的語言,使語文教學達到了一種新的境界,多媒體技術為我們引領了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多媒體的引進和靈活選擇,給我們的語文教學注入了一定的力量。
1.善用多媒體手段,激發興趣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丘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是學習的對象。他們是否積極尋求或應付學習,是否以興趣吸收或以厭惡拒絕,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通常,有些學生抱怨說,教科書中的文學作品看了會覺得很有趣,但老師分析的時候就不那么有趣了。事實上,這與使用過時的教學方法和方法有關。利用多媒體的新穎性和趣味性,學生可以默默地轉移到輕松學習和音樂學習的軌道上,成為“我要學習”的“我要學習”,“被動接受”的“主動吸收”。因為多媒體教學方法結合了文本、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圖像等信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總是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和一張老師的嘴來授課,學生們常常會感到無聊,隨著時間的推移,語言也會變得厭倦。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使師生從這種單調的教學環境中解脫出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教學,通過聲音、文字、形象和動畫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2.活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運用多媒體教學,你可以用音樂來呈現情況,用圖像來展示情況,用文字來詮釋情境……這些方法可以部分地用于一般的傳統教學。不易有機結合在一起,多媒體教學則聲像文相結合,千百年前,打破了古今中外課堂40分鐘的時空限制,交流過去、現在和未來,結合運動與現實,產生了許多聯想和想象,為語文教學創造新的審美時空。
例如在試圖掌握文本本質的基礎上,您可以選擇最適合內容的背景音樂,并將其放在最合適的位置。從而達到較好的課堂效果。如以《月光曲》配合《月光曲》重點段落的講解;用輕快的鋼琴曲引領學生走進《林海》的一幅幅美景中;用悠揚動聽的《春之聲圓舞曲》配合《春》的朗誦,學生自然會進入學習環境。美妙的音樂風格使人驚訝、陶醉,并使人興奮,直到他們控制自己的情緒。
也可以適當運用視頻,使學生獲得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如教“桂林風景”,捕捉桂林風景“美”的特點,利用多媒體資料庫在學生面前展示桂林風景的優美景色。使圖像與課文內容相對照,形、聲、音、色渾然一體,形美的悅目,音美的悅耳,意美的悅心。這時的學生有了真切的體會,仿佛進入了奇、秀、險的山中,置身于靜、清、綠的水上。他們漫步其間,目睹到了像駱駝、像老人、像竹筍、像大象一樣的山,感受到了水的平靜、清澈、碧綠,學生此刻的感情已和作者產生了共鳴,盡情地享受著親身體會的愉快,陶醉在美的氛圍之中,豐富了對“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感性認識。
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要陣地。為了給語言教育的花朵澆水,教師必須充分利用這個位置。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推行,以“音樂”為手段來激活課堂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我們不僅說“音樂教育”,還需要學生“音樂學習”。作為一名漢語教師,我們應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漢語課堂充滿活力,把漢語課堂變成學生的天堂。
參考文獻
[1]章師亞.生命活動”的語文課堂特征及其操作策略[J].小學語文教學,2004(12):12-14.
[2]汪潮.試論語文“新課堂”的構建[J].小學語文教學,2004(12).
[3]羅麗娜.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初中語文教學之淺見[J].廣西教育,1998(9):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