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東 胡英清

摘 要:民俗體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構成。民俗體育作為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分支,更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各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民族結晶,靈活形式多種多樣,旗幟鮮明文化特色豐富,滋養著每一個中華民族,鼓勵著每個民族每個中華兒女展示著無窮無盡的魅力。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首先分析了廣西自治區民俗體育的種類和民俗體育的特性,然后論述了在民族文化大背景下民俗體育文化傳承對策,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民俗體育 民族文化 文化特色 傳承 對策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4-0-02
廣西自治區是一個多民族的自治區,該地區有著悠久燦爛多樣化的民族歷史文化,在該地區流傳著種類繁多,文化形式多樣的民俗體育活動。但是廣西自治區的民族體育文化的保護和繼承受到了全球文化的不斷沖擊,主要表現為社會大眾,尤其是青年人對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意識逐漸減弱,使得許多豐富多彩的民族體育項目逐漸從人們視野中消失,另一方面西方競技體育不斷在我國深入,特別是奧林匹克運動在我國進一步普及和深化,對民族體育運動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因此,傳承廣西地區民族體育中的文化,實現民族體育的更好更快發展,就成為現階段我們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一、廣西民俗體育的種類
目前在該自治區居住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壯族、瑤族、苗族、銅族、彝族、毛南族、水族回族等11個世居少數民族。11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屬于本民族特色的民俗體育文化活動,這類活動在廣西自治區各地廣泛分布,它是廣西地區少數民族的重要體育文化資源。根據廣西民族體育資源的不同特色,可以將其劃分為5個不同的類別,詳細情況如表1所示。結合表1可以看出在廣西自治區有著豐富的,民俗體育文化資源,有著巨大的開發利用價值,在今后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研究,與民族文化為出發點,強化對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二、民俗體育的特征
1.桂北區民俗體育主要以娛樂表演為主
在桂北區生活著壯族、瑤族、銅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民族特色就決定了這個地區頗具民俗風情。同時加上該地區擁有著豐富的民俗歷史特色文化資源,預示著該地區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再加上喀斯特地貌,在該地區已經形成了無山不洞無洞不奇的自然景觀。獨特的民族文化內涵以及以及豐富的自然景觀、旅游資源給桂北地區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當地少數民族為了更好的提高生活質量,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將民族的各種體育項目娛樂化,表演傳統民俗體育就成為當地少數民族接待游客的最佳方式,例如拋繡球、打扁擔、上刀山等傳統民俗體育項目十分受消費者的喜愛,當地的民俗體育運動已經成為少數民族群眾獲得經濟收入的一大來源。
2.桂南區民俗體育主要以競技為主
南寧市是廣西自治區的省會城市,同時也是桂南地區傳統民俗體育項目的集中區域。近年來,隨著南寧市各個地區精準扶貧力度不斷加大,加上鐵路公路等一系列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廣西地區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使得廣西經濟得到了全面有效的提升。近年來隨著少數民族體育運動的興起,競技類傳統民俗體育活動在在區域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例如該地區的賽龍舟、花槍炮已經被列入了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的比賽項目。
3.桂中地區民俗體育主要以娛樂表演祭祀為主
桂中地區是廣西西南部出海大通道的重要樞紐,土地遼闊平坦,氣候溫和適宜,北回歸線橫穿過境,擁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獨特的民俗風情。近年來隨著桂中地區旅游產業不斷向前發展,當地少數民族依靠民俗體育表演獲得競技收入,如壯族的三月三、瑤族的盤王節等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
4.桂西南地區民俗體育主要以祭祀慶豐收為主
桂西南地區和云貴高原接壤,海拔較高,土地較少,該地區交通信息比較閉塞,當地少數民族主要以農耕為主。桂西南地區的百色市是我國有色金屬之鄉。該地區利用有色金屬資源和水電有效聯合有效促進了本地區經濟發展,但是人均國民經濟水平普遍較低。再加上該地區的很多少數民族如仫佬族、乞佬族喜歡在高山高海拔地帶居住,因此桂西南地區就成為了少數民族的聚居區。近年來隨著,隨著地區民族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桂西南地區的傳統民俗體育項目逐漸受到了大眾的關注,該地區主要以祭祀慶豐收為主,例如板鞋舞、打銅鼓、搶花炮、賽馬、板鞋競技、拋繡球、打扁擔、爬坡桿、長鼓舞、跳蘆笙、同頂、大象拔河,這些傳統的民俗體育活動中,寄托著少數民族對對祖先和對自然的敬畏,寄希望于大自然賜予恩澤,確保農業生產中能夠獲得豐收。
5.桂東地區民俗體育主要以瑤族壯族共同項目為主
桂東地區是整個廣西自治區漢族聚居最多的地區,受到漢族文化的深刻影響,該地區幾千年文化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特色的中原文化。居住在桂東地區的少數民族很早就開始了與漢族之間的相互通話,因此在該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也帶上了漢族的色彩。進入新世紀以來,桂東地區憑借著自身與周邊城市,尤其是廣東省連接緊密的優勢,不斷加強開放。不管是從地理還是從歷史經濟等方面,桂東地區是受漢族文化影響最深刻的地區,在該地區居住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壯族、瑤族、回族,三個民族之間的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使得各個民族的體育項目相互融合,常見的傳統民族體育活動主要包括了拋繡球、盤王舞騎兵、舞春牛、師公舞、打銅鼓、過火山、拉長鼓等。
三、民族文化背景下民俗體育傳承對策
廣西自治區的民俗體育活動是在各個民族傳統生存方式下形成發展起來,滿足了當時少數民族群眾的正常生產和發展需求。但隨著地區開放程度不斷加大,在今后民族體育繼承發揚,勢必會受到現代生存方式和發展的制約,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現代生存方式發生轉變
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主要受到經濟水平和生產力水平的影響。在過去少數民族的傳統生產方式是自然經濟與較低的生產力水平的產物。但隨著各個地區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群眾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民族地區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商業模式和工業化生產模式已經逐步形成。在這種形勢之下,社會大眾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都得到了進一步拓展,不管是少數民族還是其他群眾,都能夠更好的生存。然而當社會大眾遠離了原始的生存方式之后會給民俗體育的傳承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并表現出更多的現代化問題:首先,信仰缺失。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年輕一輩的民族體群體對傳統民俗體育活動重視程度不高,不愿意參與到民俗體育活動當中,認為民俗體育活動是一種落后的生產模式,和現代化生產模式格格不入;其次,民族危機。現代人類通過現代科技征服了自然不斷對自我進行改造,但是當人類的生存問題得到解決之后,就會對自我存在的意義進行進一步的剖析,進而在尋找意義過程中迷失了方向。甚至有不少人在現代化進程過程中,由于社會分工的細化和腦力勞動強度的不斷增加,身體素質逐漸變差,甚至出現了一系列的現代文明病。在現代生存方式所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影響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萌發出新的需求,那就是確保身心健康,要求身心回歸自然。
2.廣西現代化發展的歷史契機
廣西自治區在搭建中國與東盟溝通平臺、一帶一路建設,新絲綢之路建設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不斷加速現代化轉型。近年來,廣西地區十分注重旅游資源開發,旅游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廣西自治區現代化轉型的主要表現。從過去的漓江山水到印象劉三姐再到陽朔西街,還有三月三歌圩等都成為廣西發展休閑旅游的經典模式。然而當地的旅游資源在帶動少數民族發家致富的同時,也面臨著不少突出問題,該地區旅游產業的可持續性已經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畢竟旅游產業只是時尚產業,隨著社會大眾對民俗體育活動熱情的消退,它勢必會走向平淡,甚至走向低潮。在這一背景下,只有不斷的加強對外開放,通過發展一帶一路帶動,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帶動廣西經濟的戰略化發展。在新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戰略支持之下,廣西發展必將和國際接軌,這樣能夠有效改變區域的經濟發展模式,加速廣西現代化生存方式轉變。
3.民族文化背景下民俗體育傳承對策
3.1保持民俗體育文化差異性和多樣性,滿足社會大眾的文化需求
廣西地區民俗體育文化活動受到旅游者和消費者喜愛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地區之間民俗文化的差異性和形式的多樣性。在今后不管民俗體育文化怎樣發揚怎樣傳承,這一特色都必須保持不變。文化差異可以使廣西民俗文化體育在消費者和旅游者的心目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魅力,從而能夠滿足各類群體的需要。近年來,隨著社會大眾對身心健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逐步認識到文化差異性和認識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同時,也能滿足消費者娛樂身心、休養生息、發展技能、發展自我、超越極限等不同層次的健身需求。廣西民族體育的正是在滿足不同群體文化、健康需求的背景下進一步創新發展。
3.2強化參與性,簡化各種不必要的形式
廣西各個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民俗活動和勞動過程中形成了民俗體育活動,這種體育活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參與性強。但是由于民俗體育活動的節日特征,往往需要在特定的時間和場合才能夠表現出來,因此,從日常健身角度來看,傳統的民俗體育活動難以滿足不同群體的實際需求,為此就需要進一步簡化各種組織形式,使民俗體育活動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確保每一個消費者旅游者都能夠參與其中。從組織形式方面來說,可以將過去多人參與的體育活動改變為少數人參與的項目,并逐步增加個人參與的項目,同時還可以保持傳統民俗體育組織形式和參與人數不受限制的特點,據不同參與人數設定不同的參加規則,日常活動過程中方便靈活開展。在這種轉變過程中,就需要當地文化部門強化資源配置,在器材、場地、服裝等方面都要進行簡化。由于民俗體育活動中的某些器材、場地、服裝寄托了民族的精神信仰,宣傳節日氛圍,有利于制造特殊的情景,因此在對這些因素進行改造時,既要考慮到參與者的情緒,又要考慮到簡便、安全、實用。
3.3實現民俗體育活動日常化
傳統民俗體育活動主要依托于傳統民俗活動,傳統民俗活動的開展又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和時令性,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才能夠開展。為了進一步提高社會大眾的參與性,實現民俗體育活動的高效傳承,就需要逐步轉變這種傳統活動方式,將廣西民俗體育活動從傳統民俗活動中抽離出來進學校進社區,用于社會大眾日常健身鍛煉,這樣既能夠適應現代生活方式,還能夠保證傳統民俗體育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利用民俗體育作為社會大眾的日常鍛煉內容,可以從身體和心理層面緩解現代生活方式所帶來的緊張壓力,并能夠構建正確的生活態度,調節生活節奏。
結語
總之,從上述廣西自治區民族體育特征分析中可以看出廣西民族體育的產生和發展主要誕生于當地群眾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在不同地區民俗體育的產生形成和發展主要受到了當地的自然環境、生產勞動方式、政治水平、經濟水平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廣西地區的民俗體育活動內容多樣、形式多樣、內涵豐富,能夠滿足不同民族的生存發展需要。在今后發展過程中需要我們根據廣西自治區不同地區民俗體育的具體特征表現,以民族文化傳承為出發點,深入分析不同地區民俗體育的具體文化特征表現,更好的繼承其中的精髓,傳承先進的文化理念,保持民族特色,確保地區民俗體育活動更好更快發展。
參考文獻
[1]涂傳飛.一個村落舞龍活動的變遷[J].體育科學,2010(07).
[2]王鐵新,常乃軍.我國民俗體育研究綜述[J].體育文化導刊,2009(10).
[3]李先長,涂傳飛,嚴偉.百年來中國民俗體育研究述評與展望[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06).
[4]民俗體育與民間體育辨析[J].占玉珍,王俊奇.體育文化導刊,2009(04).
[5]鄧鳳蓮.論民俗體育課程資源引入普通高校公體課的價值與優勢[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02).
作者簡介:朱曉東(1983.05-),男,漢族,黑龍江五大連池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