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肖肖
摘 要:群眾文化舞蹈作為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創新的重要環節,其自發性強、娛樂性強,目前已經成為群眾文化推廣的重要文化載體。在深入聯系群眾生活、強健群眾體魄、愉悅群眾心情、陶冶群眾藝術文化情操等方面具有巨大促進作用,也為我國城鄉地區人文文化建設發展創造有利基礎。它真正將群眾舞蹈、廣大人民勞動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結合起來。本文主要探討了廣西賓陽縣文化館近年來在基層群眾文化舞蹈方面的宣傳推廣工作。
關鍵詞:基層群眾文化舞蹈 非物質文化遺產 舞蹈創作 陶瓷題材 結合
中圖分類號:J7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4-0-01
基層群眾文化舞蹈是地方群眾自發組織展開的自娛自樂活動,它聯系群眾生活,不但關注群眾生活文化內涵,更關注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實際上它是對地方多種文化的宣揚傳播過程,具有一定的宣傳性與普適性。
一、基層群眾文化館的舞蹈創作基本概念與舞蹈創編要求
1.基層群眾文化舞蹈的基本概念
群眾文化舞蹈是舞蹈表演藝術中的一種,它同樣擁有音樂伴奏和有節奏的動作,相比于普通舞蹈,基層群眾文化舞蹈所傳承的是群眾文化內容,它希望促進廣大群眾身心健康發展。基層群眾文化舞蹈屬于業余舞蹈,它的舞蹈技巧難度不高,不強調舞蹈動作專業性,而重在強調基層群眾身體素質發展與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基層群眾文化館希望宣揚這一舞蹈形式,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并促進全民健身發展態勢,并利用基層群眾文化舞蹈的高自由度、高娛樂性、低動作難度,表達基層人民對自我、對生活、對社會的基本想法,深深扎根于群眾生活中。
2.基層群眾文化舞蹈的創編要求
基層群眾文化舞蹈雖然難度不高,但對創編要求卻并不低,需要在多個方面體現特色,下文簡單介紹4點。
2.1選擇適當內容與音樂
針對基層群眾的文化舞蹈編排與創作必須選擇滿足基層群眾文化需求特點的舞蹈內容與音樂,盡量避免制作出結構復雜、內涵過深的作品,而是應該爭取做到作品設計簡潔明了、生動活潑,這是因為基層群眾在音樂文化素養上并不能與專業音樂認識相媲美,所以基層文化舞蹈還應該在編排上更接地氣,更注重基礎音樂元素滲透,強調貼合民眾日常文化需求。
2.2選擇結構清晰且突出的音樂主題
在明確音樂作品后,要圍繞主題進行針對性編排,爭取將動作情感表現出來,合理設計組合,盡可能多的編排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且廣大基層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主題。在音樂主題設計編排過程中,不但要做到主題鮮明,還要更加注重舞蹈音樂主題結構層次清晰,體現出創作人員的認真投入情緒。
2.3選擇適合基層群眾特點和水平的舞蹈
要選擇適合基層群眾特點和水平的舞蹈,將舞蹈的主題、層次、內容緊密貼合舞蹈動作設計組合,充分體現基層群眾特點與水平。在整體設計過程中,要追求舞蹈動作組合簡練,而且舞蹈動作不宜難度過高,保證廣大群眾能夠快速學習、較好適應舞蹈動作組合內容。
2.4選擇貼近基層群眾生活的舞蹈
基層廣大群眾文化舞蹈都來源于他們的真實生活經歷,他們希望通過舞蹈創編來表現生活、體驗生活、表現舞蹈創作的生活化意義,保證所創編的舞蹈更加適應群眾,并為群眾所喜愛和擁護。
總之,文化館應該為基層群眾文化醞釀與傳播創造有利空間條件與文化基礎,強調對基層群眾文化舞蹈的有效和豐富創編過程,體現一定的文化群眾性和文化創新性,同時起到地方民族文化廣泛傳播傳承的重要作用[1]。
二、廣西賓陽縣文化館的基層群眾舞蹈創編與表演成果分析
1.賓陽縣文化館基本概況
賓陽縣是廣西南寧市下轄縣,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這里擁有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內容,像扁擔舞、銅鼓舞、繡球舞、蘆笙舞等等各具特色,而像壯族三月三歌節這樣的節日也文化風味濃重,體現了濃厚的風土氣息。當前,賓陽縣文化館就希望將基層群眾舞蹈和廣大人民的勞動過程與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結合起來,更好發揮基層群文工作的有效聯系,充分展示廣大基層群眾的文化精神內涵。
2.賓陽縣文化館基層群眾文化舞蹈創作與表演成果展示
自2014年以來,賓陽縣文化館就一直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整理過程中,在材料申報、輔導鄉鎮文藝隊、與文藝隊交流接觸過程中不斷提升鄉鎮文藝隊藝術文化表演水平。這一切都源自于賓陽縣豐富、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相關文化,就比如說賓陽縣著名陶瓷工藝制品。為此,賓陽縣文化館也與縣內陶瓷行業協會共同合作,深入取經獲取大量陶瓷非遺文化內容,并圍繞賓陽陶瓷題材創編了基層群眾文化舞蹈作品《陶樂》。
《陶樂》這一基層群眾舞蹈的創編屬于賓陽文化館的一大創新,因為這種將非遺文化遺產與舞蹈相結合的嘗試,而且在舞蹈中大量融入了舞蹈創作者的調查交流成果,將大量當地陶瓷傳承人的原始制陶手法融入其中,例如陶藝人精湛的制陶過程例如撈泥、捏泥、定型、燒制等等過程都編排于舞蹈中。表演舞蹈的演員都是文化館的業余群眾,即年齡在35~55歲的女性任意職業者,她們雖然是群眾文化舞蹈的業余愛好者,但在排練過程中卻表現出非常專業、專注的精神狀態,完全享受于舞蹈創作與表演過程中?!短諛贰纷鳛樵瓌撐璧缸髌芬搏@得了賓陽縣第六屆鄉村文化大展演金獎。
相比于《陶樂》,賓陽縣文化館的第二個獲獎舞蹈作品同樣精彩,它就是《稻香》。不同于《陶樂》對非遺文化的宣揚,該作品深刻表現了文化舞蹈與基層群眾勞動生活的有機結合,是對縣內勞動人民群眾生活中另一面的展示?!兜鞠恪返奈璧竸撟髋c表演群眾們表示,《稻香》無論在舞蹈表現形式、舞蹈創作內容等哪一個方面上都更接百姓地氣,因為它就直接反映了群眾們的日常勞動生活,表演起來更加駕輕就熟,舞蹈內容也更加充實豐富[2]??陀^講,無論是《陶樂》還是《稻香》,它們都在賓陽縣群文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基層群眾文化發展與促進作用,目前已經成為地方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發展形式。
總結
基層群眾文化舞蹈創作代表了廣大基層勞動人民的豐富智慧與對生活深刻的理解與體驗,它應該借助地方文化館這一社會文化載體傳播發揚出去,凸顯地方文化優勢與人才資源優勢,使得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有內涵,更能體現地方民族文化之美、之偉大。
參考文獻
[1]唐佳麗.關于基層文化館群眾舞蹈的編排創作探討[J].文藝生活·下旬刊,2018(6):113.
[2]章建軍.春風化雨微亦足道 ——談基層群眾舞蹈輔導中的教學細節[J].黃河之聲,2017(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