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潤麗
摘要:唐人寫經,今已不多見,保存至今,甚是珍貴。新見吉林大學圖書館藏《唐人寫經殘本四種合裝卷》為啟功舊藏。卷前有容庚題字:“敦煌碎金”,卷后有啟功、沈兼士、秦裕、溥佺、顧隋諸跋,跋文書寫精美,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此卷流傳下來,殊為罕見。現將卷中跋者六則,迻錄如次,并略作考釋。
關鍵詞:啟功舊藏 唐人寫經 跋釋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8-0073-02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唐代達到昌盛時期。當時的人們信奉佛教,渴望佛祖庇佑、超度亡靈等,在寺院、佛塔等地抄寫佛經等活動頗多,唐人寫經就在這樣的社會發展背景下產生了。在官府有秘書省和門下省的“楷書手”,在民間有迫于生計的讀書人抄經群體,由于抄經的人大多接受過教育,并有一定的書法基礎,唐人寫經書寫中形成了獨具風格,工整端莊、點畫精練、行筆疾勁。1900年發現敦煌藏經洞,出土了大量唐代寫經卷子,然而,大多佳品都被侵略者掠至海外。唐人寫經,今已不多見,保存至今,甚是珍貴,是研究佛教思想、古代社會以及科學史、書法史等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
啟功(1912—2005),字元白(或作“元伯”),姓愛新覺羅,雍正帝九世孫。中國當代古典文獻學家、著名教育家、文物鑒定家、紅學家、書畫家、國學大師。曾任輔仁大學中文系教師、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書法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國家博物館顧問等要職。著有《啟功叢稿》《啟功韻語》《古代字體論稿》等。
筆者新見吉林大學圖書館藏啟功舊藏《唐人寫經殘本四種合裝卷》,卷前有容庚民國三十年(1941)八月題字:“敦煌碎金”,卷后有啟功、沈兼士、秦裕、溥佺、顧隋諸跋。在敦煌學界,啟功先生是第一位真正從字體學、書法史角度來研習敦煌寫本的人,先生獨到的見解,也是其重要的學術思想組成部分。啟功的跋有五百八十余字,甚為珍貴。此經《唐人寫經殘本四種合裝卷》在柴劍虹著《柴劍虹敦煌學人和書叢談》①中有記載:此跋“己卯”為1939年,先生27歲,跋中“廠肆”即為北京琉璃廠書肆,先生還記得出自敦煌石室的這卷唐人寫本合裝中有一段是《金剛經》殘卷之卷頭,另一段是唐經生摹寫顏體字的唐寫經。此四種合裝卷為先生珍藏了多年的珍品,1949年由東北書店陸君之手賣出。本文著者柴劍虹也不知此經卷現藏于何處。可見此卷流傳下來,殊為罕見。現將此卷跋者、留墨者六則,迻錄如次,并略作考釋。
(1)啟功《唐人寫經殘本四種合裝卷跋》。
右唐人寫經四段,都百九十六行。已卯春日,偶過廠肆,見裝潢匠人,(持此殘經)②裁割斷缺(闕),將以背紙作畫卷引首,諧價得之,合裝一卷。其一使轉雋利,體勢肥闊(濶),疑出開元、天寶以后。其二字畫古勁,猶存六朝遺意,“世”字“愍”字,皆不缺(闕)筆。避諱缺(闕)其點畫,始自高宗之世。此段縱非隋寫,亦在顯慶以前。其三格兼虞、褚,與昔見永徽年款相似,惟圓潤之中,骨力稍薄。其四結體生疏,非出能手,當是衲子之跡,而亂頭粗服中,妙有顏平原法,不經意處,彌見天真。余結習難忘,酷耽書翰,凡石渠舊藏,私家秘籍,因緣所會,寓目已多。晉唐法帖,轉折失于鉤摹;南北名碑,面目成于斧鑿,臨池之士,茍不甘為棗石氈蠟所愚,則舍(舍)古人墨跡,無從參究筆訣。其確出唐人之手,好事家不視為難得之貨者,惟寫經殘字耳。此卷飾背既成,出入懷袖,客座(坐)倦談,講肄暇晷,寂寥展對,神契千載之上,人笑其癡,我以為樂也。昔董思翁以唐寫《靈飛經》質于陳增城,陳氏私割四十三行以為至寶。余今所得,四倍增城,而筆法之妙,不減(又過)《靈飛》,古緣清福,不已厚乎?贊日:羲文頡畫,代有革遷。真書體勢,定于唐賢。敦煌石室,丸泥剖矣。吉光片羽,遂散落乎大千。(逃兩宋元明累世,塵劫溯初盛中,晚千三百年。)晴窗之下,日臨一本,可蟬蛻而登仙(僊)。人棄我取,尤(猶)勝據舷。信千秋之真賞。不在金題玉躞;濡毫跋尾,殆自忘其媸妍也。
庚辰臘月③書于燕市寓居之簡靖堂,啟功。左鈐印三枚:“啟功”陰文方印、“元伯”陽文方印、“簡靖堂圖書印”陽文豎長方印。
目前,筆者所見啟功先生敦煌寫卷的題跋有三則,除本《唐人寫經殘本四種合裝卷跋》外,還有《唐人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殘卷跋》《唐人寫經殘卷跋》二則,另《武則天所造經》《米元章書<智慧清凈經>》中也有相關部分,這些跋均已收入《啟功叢稿·題跋卷》。啟功先生的題跋明確地指出對唐人寫本真跡在我國字體學、書法史研究上的珍貴價值,可謂獨具慧眼。
(2)沈兼士跋《已卯十月望雪道人觀于怡清堂》。
幽篁薆清流,孤蘭悶空谷。仿佛唐寫經,遺世不求襮。王孫藝且賢,學問隨所欲。丹青推妙手,揮灑絕塵,俗論文象離銓,品書眼具獨,偶然閱市廛爨下獲此軸,寂寞千載,墨琳瑯一卷,籙持歸。喜欲狂百日看未足,元伯先生雅正,兼士。鈐“竹溪沈氏”印。
沈兼士(1887—1947),曾名堅士,浙江湖州人。中國音韻訓詁學家。曾任北京大學、輔仁大學教授。在傳統的訓詁學理論,特別是漢字的語根字族學方面有所研究,成績斐然。著有《段硯齋雜文》《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廣韻聲系》等。
(3)庚辰秋日,默道人拜觀并識。鈐“□修□□”印。(留墨者默道人無考)
(4)雪溪溥佺觀。鈐“雪溪道人”印。
溥佺(1913—1991),字松窗,筆名雪溪、健齋,本名愛新覺羅·溥佺,清道光帝四代孫。中國近現代著名書畫家,曾在天津、北京等地的師范、藝術院校講授國畫,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北京美術家協會、北京書法研究會、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理事,中山書畫社顧問和創作委員會副主任。作品有與徐燕孫、王雪濤等合作《長征手卷》等。
(5)顧隨跋。
王孫好古復多才,能向爨下識琴材,示我唐人寫經卷,使我懷抱一時,開二王風流遠,難訴溯趙董入時爭驅驚對此,如參曹調禪潛心冥搜,得妙悟中宵兩過生微涼浮云四散,月當窗精魂忽通千載上,但覺筆花熠熠墨花香。
元白道兄以唐人寫經卷子殘本囑題,擱置數月竟無此報。命夏夜兩過不復思睡,賦得長句遂漫寫之字,與詩草率無足,觀惶慚慚。三十年七月,顧隨。
顧隨(1897—1960),字羨季,別號駝庵,筆名苦水,曾名顧寶隨,河北清河縣人。中國散文作家、韻文學家、美學鑒賞家、理論批評家、書法家、禪學家。紅學泰斗周汝昌曾這樣評價他:“一位正直的詩人,而同時又是一位深邃的學者,一位極出色的大師級的哲人巨匠”。著有《顧隨文集》《顧隨:詩文叢論》《顧隨與葉嘉瑩》《顧隨講南北朝散文》《顧隨全集》等。
(6)秦裕跋。
元伯道兄以唐人寫經遺跡種種,皆手自精裝,以為寶玩,此卷首段尤為精絕者,元伯曰夕涵泳,其中故書法深得晉唐三昧,惜為畫名所掩耳。
秦裕(1889—1973),字仲文,河北省遵化人。中國國畫畫家,北京畫院畫師。參加蔡元培主持的中國畫法研究會、金北樓的中國畫學研究會。曾在北平藝術專科學院、天津河北藝術學院任教。他研習中國傳統畫四十年,遍游名山大川,盡搜奇山麗水,以真為師的繪畫實踐,使他的作品不斷創新。出版《秦仲文畫集》等。
卷前題:《敦煌碎金》,容庚為元伯題,下鈐“容庚”陽文方印,三十年八月。
容庚(1894—1983),字希白,號頌齋,原名肇庚,東莞莞城人。當代著名的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和書法篆刻家。著有《金文編》等。
注釋:
①柴劍虹.求真求通會于心——學習啟功先生鑒賞與研究敦煌寫本的體會[M]//敦煌學與敦煌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7-68.
②括號內為吉林大學圖書館藏啟功舊藏《唐人寫經殘本四種合裝卷》跋與《啟功叢稿·題跋卷》文中不同的或增加的部分。
③“庚辰臘月”為1940年農歷12月。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