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摘要:本文采用問卷法對245名大學生進行調查,基于調查所得的數據研究了大學生親子依戀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結果表明:大學生的親子依戀在性別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女生的親子依戀顯著高于男生,且進一步分析得出女生在母子信任、母子溝通和父子信任方面顯著多于男生,在母子疏離方面,男生顯著多于女生;家庭主觀經濟社會地位在大學生生活滿意度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家庭主觀經濟社會地位高的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顯著低于家庭主觀經濟社會地位低的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大學生親子依戀與生活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大學生親子依戀水平對生活滿意度有一定預測力。
關鍵詞:親子依戀 生活滿意度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8-0138-02
一、問題提出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者們開始關注積極心理學的影響,生活滿意度作為積極心理學領域的一部分,是反映內心狀態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反映一個人與社會聯系的緊密程度與質量的指標之一。大學生作為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接班人,他們的健康發展關系到個人、家庭和社會的發展,因而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狀況應當受到關注。國內外對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的研究中,探討了影響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的主客觀因素,其中主觀因素包括:自我控制、人格、自我概念、自尊、歸因方式和應對方式,客觀因素包括人際關系、生活事件、家庭收入、家庭環境等。從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因素模型中可以看出,家庭是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的重要載體,針對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發現,家庭中的親子關系也是影響學生生活滿意度的重要因素。親子依戀作為親子關系的形式,它的形成和發展對日后人際關系和社會功能的完善也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假設親子依戀也是影響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對象
通過方便取樣的方式,在石家莊某大學發放24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09份,有效回收率為85.3%。其中男生107人,女生102人,獨生子女86人,非獨生子女123人;家庭主觀經濟社會地位(SSS)的均值為4.41±1.905。
三、研究結果
(1)大學生親子依戀的特點。以性別、是否獨生子女作為自變量,以親子依戀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對于親子依戀,性別主效應顯著(F=3.986,P<0.05),女生的親子依戀水平(M=3.76,SD=0.63)顯著高于男生(M=3.49,SD=0.71)。是否獨生子女主效應和性別×是否獨生子女的交互作用均不顯著。進一步對性別在親子依戀各維度上進行主效應分析,女生在母子信任、母子溝通和父子信任方面顯著多于男生(P<0.01)。在母子疏離方面,男生顯著多于女生(P<0.05)。在父子溝通方面,女生多于男生,但不顯著。在父子疏離方面,男生多于女生,但不顯著。
(2)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的特點。以是否獨生子女和家庭主觀經濟社會地位作為自變量,生活滿意度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對于生活滿意度,家庭主觀經濟社會地位的主效應顯著(F=2.835,P<0.01),高主觀家庭經濟社會地位的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M=4.26,SD=1.03)顯著高于低主觀家庭經濟社會地位的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M=3.73,SD=1.07)。是否獨生子女和是否獨生子女×家庭主觀經濟社會地位的交互作用均不顯著。
(3)大學生親子依戀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積差相關計算大學生親子依戀和生活滿意度之間的相關系數,結果大學生親子依戀與生活滿意度顯著正相關(P<0.01)。進一步分析大學生親子依戀各維度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系數,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大學生的母子信任、母子溝通、父子信任、父子溝通與生活滿意度顯著正相關(P<0.01),母子疏離、父子疏離與生活滿意度呈負相關。
(4)大學生親子依戀對生活滿意度的預測作用。控制大學生性別、家庭主觀經濟社會地位后,以生活滿意度作為因變量,親子依戀作為自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通過回歸分析得到β=0.293(P<0.001),親子依戀進入了回歸方程,回歸方程為Y生活滿意度=0.478X親子依戀+2.112,說明大學生親子依戀對生活滿意度有顯著的預測作用,聯合解釋8.6%的變異。
四、討論
(1)大學生親子依戀的特點。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的親子依戀在性別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女生顯著高于男生,這與尚秀華等人的研究一致。此外,本研究還表明女生在母子信任、母子溝通和父子信任方面顯著多與男生,在母子疏離方面,男生顯著多于女生。這種差異的產生與性別特征和性別角色相一致。“性別角色”隸屬于性別社會化這一理論范疇,“是指每種性別在所屬的社會和群體中占有的位置以及被該社會和群體所規定及希望的特定的行為模式”。在中國的文化里,人們認為男生應該有責任,要獨立堅強,這樣的文化和教育使得男生變得獨立,情感不外露,與父母的溝通會相對較少,這種性別特征會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更加突出,男生希望所有的事情自己能夠獨立解決。對于女生的期待則是表現更多的“女性氣質”,包括比較感性、溫柔、會照顧人,成就期望要比對男生的低,并且性別特征也賦予了她們更多的與父母親密行為的認同,所以女生產生了更多的對父母的信任感,與父母溝通較好,疏離感也比較低。不同的期望導致了不同的教養方式以及親子互動模式,進而導致親子依戀在性別上存在差異。
(2)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的特點。本研究結果表明,低主觀家庭經濟社會地位的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低于高主觀家庭經濟社會地位的大學生。原因可能是家庭經濟社會地位低的大學生,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難以得到滿足,所以生活滿意度較低。而家庭經濟社會地位高的大學生,家長有能力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孩子有條件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所以生活滿意度較高。
(3)大學生親子依戀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親子依戀對生活滿意度有一定的正向預測作用。親子依戀水平高的大學生生活滿意度也高,且與父母之間相互信任、溝通的程度越高,生活滿意度越好,與父母之間越疏離,生活滿意度越低。這可能是由于高親子依戀水平的家庭情感聯系緊密,與父母相互信任,遇到困難和煩惱時父母能給意見,幫助大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從而獲得較高的生活滿意度。而低親子依戀水平的家庭情感聯系較少,與父母之間彼此不信任,平時遇到問題也不愿意和父母溝通,而是自己解決,但是由于經驗和能力不足,往往解決不好,因此生活滿意度較低。
參考文獻:
[1]代文文.親子依戀、人際自我效能感和生活滿意度的關系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7.
[2]侯芬,伍新春,鄒盛奇,劉暢,黃彬彬.父母教養投入對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影響:親子依戀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8,34(4):417-425.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