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玥
摘要:詩詞翻譯是世界各民族傳承文明。相互學習的重要手段,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詩詞翻譯的歷史都源遠流長。中國古典詩詞的俄譯由于語言本身的差異性,漢語與俄語在語體上有很大差別,在翻譯詩詞方面,有諸多情感不能完全對等地表達出來。本文就中國宋代詩詞在俄譯中的情感傳遞進行分析,旨在使更多讀者感受中國古典文化的魅力,同時促進中俄文化交流不斷跨向新臺階。
關鍵詞:宋詞俄譯 李清照 情感傳遞
中圖分類號:H315.9 I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8-0081-02
一、功能主義翻譯理論與目的論翻譯
(1)功能主義翻譯理論介紹。20世紀70年代,德國一些功能派學者首次提出了功能性翻譯理論。1971年,萊斯在《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局限勝》一書中提出要“把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特殊目的作為翻譯批評的新模式”,由此形成了功能派翻譯理論的雛形。功能主義翻譯理論是指,通過譯者的創作性的翻譯使原作成為具有某項或多項性能的翻譯作品。運用功能主義翻譯得到的譯本和原作之間的關系,是將譯文所盼望和要求的功能在不斷具體的過程中實踐而得的。
20世紀90年代初,翻譯學者諾德在實踐過程中也總結出了兩種實用的翻譯策略——即工具性翻譯和紀實性翻譯。紀實性翻譯就是通常我們所用的逐字逐詞翻譯,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因素,使讀者感覺他們確實是在讀一種被翻譯過來的作品。而用工具性翻譯則對原文的表現形式有較大改動,使讀者感覺他們是在讀一本新鮮的母語類書籍,情感飽滿,想象豐富。
(2)目的論翻譯。在《翻譯理論基礎概論》這本書中,一些功能派翻譯學者解釋了翻譯目的論。目的論的主要內容有: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目的原則在其他三個原則中占第一位,它拓寬了翻譯的內容,譯者可以靈活地使用翻譯技巧去達到翻譯目的;連貫性原則是指譯文需要連貫且通順,使讀者可以不費力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忠實性原則要求譯文與原作品保持思想相仿,不過分渲染主觀色彩,也不歪曲原作內容。在翻譯作品時,譯者在翻譯目的的引導下,盡可能考慮一切相關的內部或外部要素,選擇最恰當的方式進行翻譯。
翻譯目的論在宋詞方面的運用反映在宋詞的主旨上,即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因此,在翻譯宋詞前首先需要先準確把握它的主題,其次為了使原文讀者與譯文讀者盡可能感同身受,翻譯方法可以靈活選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掌握詞人的生活背景和所處時代背景,體會詞人想要傳遞的思想感情,這樣才能在翻譯中準確地捕捉詞人想要借“景”抒的“情”。
二、情感意義的概述及李清照詞作的情感特點
(1)情感意義概述。語言是人與人交流的一種工具,也是維系人類社會生活正常運轉的關鍵。但語言的交流不僅僅是要傳遞文字表面的信息,更多的是在表達我們的內心的聲音和想法。翻譯讓語言有了新的生命,譯者們的目標和追求就是在翻譯中盡可能地再現原文所想要表達的情感,譯者作為翻譯活動的實踐者,需要將原作的情感體驗轉達給其他讀者。因此,探析宋詞俄譯中的情感傳遞對翻譯理論具有一定的意義。
在翻譯文學作品時,譯者首先需要深刻把握原作者情感,理解原文信息,這樣才能更好地選擇譯文詞匯、語法形式、語體特征,力求忠實原文情感的表達。對詩詞外譯的情感意義分析,有助于探析詩詞翻譯在情感傳遞方面所需運用的理論和技巧,使讀者更好地理解原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盡可能最大化地獲得和原文讀者相同或相近的情感體驗。
(2)代表性詞作的情感特點,《鳳凰臺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本詞寫于李清照夫君趙明誠赴萊州任職之際,表達了惜別的深情以及刻骨銘心的懷念,筆觸細膩生動,語言清麗,抒情委婉,詞情一波三折,“慵”字開篇,“瘦”字形容,“念”字深入,“癡”字點綴,用簡潔的文字、絕妙的文詞,層層渲染出詞人與日俱增的離愁別緒。
三、代表性詞作俄譯版情感對比分析
《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俄譯版情感對比,俄譯譯文:
Не курится благовонный дым
Из остывшей пасти льва-дракона.
По спокойной глади одеяла
Побежали пурпурные волны
Не притронусь к волосам моим
В зеркала не погляжусь влюбленно
Хоть заря на небе засияла
И проснулся терем,солнца полный
Жизнь в разлуке,словно смерть,страшна
Я всегда боялась расставаний...
Сколько в сердце боли и унынья-
Сотней?Янгуань?не рассказать.
Вновь худею — но не от вина,
Не от осени туманной ранней.
Мой любимый далеко в Улине...
Но довольно. Замолчу опять.
Спит земля в густом дыму тумана,
Но блестит Бессонная река.
День и ночь грустит она со мною.
День и ночь мой долгий взор на ней.
Вдаль река стремится неустанно,
Но не уплывет моя тоска
И не смыть прозрачною волною
Взгляд печальный — след тоски моей.
(перевод Д. Голубкова)
不難看出,譯者努力地展現出了一個洞房空有、佳人獨坐的女子形象,但似乎局限于字面意思,其深婉復雜的情感以及巧妙的藝術表達并沒有表現出來。
詞的上闕“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短短三句話表現出一個離別前夕百無聊賴、悵然若失的女子形象。而譯文中“Жизнь в разлуке,словно смерть,страшна,Я всегда боялась расставаний.·Сколько в сердце боли и унынья”,“分離的生活像死亡一樣可怕,我總是害怕離別,內心是那樣的痛苦且沮喪”,譯文雖然寫出了離愁別緒,但略顯直白,原文更深層的神態和情態以及原作者憂郁、無奈的情感表達相對欠佳。再例如,原作者借“樓前流水”和“終日凝眸”抒發內心無盡的哀愁,情感豐富,意境深遠,而俄譯版中譯者用“Вдаль река стремится неустанно,Но не уплывет моя тоска(河水不知疲倦的流淌,我的哀愁卻不能流走)”,雖然表達出了離愁別緒,卻加入了過多自己的詮釋,破壞了原文的意境美。
經過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宋詞俄譯過程中不僅要靈活巧妙地運用翻譯理論技巧,還要在遵循文章原意的根本之上,深刻理解原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既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應調動一切知識文化儲備,力求將中國古典詩詞的優美意境和細膩情感翻譯得淋漓盡致,使讀者能夠身臨其境。
四、結語
詩詞翻譯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當兩種文化存在較大差異時,在翻譯中不可避免地會過度渲染或丟失一些情感。所以,在注重語言本身的同時,應該也對原作者的創作背景,時代背景等進行全方面的研讀,這樣才能提高譯者對原作的理解以至提高翻譯水平,使原作者的靈魂得以復活。本文以李清照詞為例分析了宋詞俄譯版本的情感表達,希望可以為更多俄語學習者對詩詞俄譯的學習和研究提供有效幫助,使更多讀者感受到古典詩詞的絢爛文化。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