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雅麗
摘要: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也成為重大關切,典籍翻譯工作也因此被給予更多的重視?!睹献印纷鳛槲覈鴤鹘y經典之一,在對外傳播這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沒有得到與其傳統地位相符的重視,應該進行進一步探討。理雅各《孟子》譯本作為里程碑式的作品,影響巨大,但其中也不乏各種原因導致的文化錯位現象,筆者在此淺議,期望能為后來典籍翻譯工作提供一些啟示。
關鍵詞:《孟子》 典籍外譯 文化錯位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8-0095-02
《孟子》作為我國傳統經典之一,在對外傳播這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沒有得到與其傳統地位相符的重視。另外,中國典籍在內容形式傳達、翻譯策略與語言學層面得到的關注較多,停留在譯文分析層面,注重譯文語言風格,但文化層面的關注還欠缺探討,有必要關注中國譯本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文化內涵的失落,以引起典籍翻譯工作者的注意,為避免其中的文化錯位現象提供一些啟示。
理雅各是著名的西方漢學家,其所譯《孟子》在國內外認可度頗高,自出版后反復重印。盡管取得盛譽,因為文化理解偏差與譯者本身動機等因素,理譯本在有些地方的處理并不很恰當,造成文化錯位現象。基于我國文化走出去的現狀,對外傳播中的文化錯位現象很值得探討。
一、文化錯位探微
在眾多《孟子》英譯本中,理譯本被公認為是最標準的翻譯版本。但理雅各一方面因為他的西方文化背景,對中國古典文化還是會有理解不足的地方,另一方面因其努力將儒耶文化融合化,也造成一定的文化錯位。
1.詞義理解偏差
語言在社會生活中產生,一個詞除了字面意義,還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每個民族文化中都有具有特定內涵的詞語,需要慎重對待,而理譯本在某些文化詞匯上處理得并不很得當。
例: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理譯:He measured out and commenced his marvelous tower;he measured it out and planned it.The people addressed themselves to it;and in less than a day completed it.
表意上來說,“不日”意為一日之內,不超過一日,楊伯峻在《孟子譯注》里面解釋“不日”意思是很快,在短短幾天之內(楊伯峻,2011)。據常識來說,如此宏偉的建筑不可能一日之內或是幾日便能完成,孟子在這里運用了夸張的手法來說明文帝受百姓愛戴之深。理雅各在此直譯為“in less a day”,沒有表達出句子的真正意思,也沒有加上任何注解,這樣勢必讓讀者一頭霧水,無法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
2.哲學概念錯識
《孟子》作為中國儒學經典,其中提到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概念,而這些哲學概念在翻譯中的處理并非易事。
例: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睹献印す珜O丑上》
理譯:I understand words,I am skillful in nourishing my vast,flowing passion-nature.
“氣”是《孟子》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孟子》中一共出現了20次。“氣”作為極富中國內涵的術語,概念很不統一,這勢必給典籍英譯工作者出了一個難題。在這種情況下,或許劉殿爵的處理比較恰當,他將其音譯為“qi”,再根據不同語境給予不同注釋,以便讀者理解?!睹献印防锩嬲劦降摹皻狻逼蚓裰畾狻⑻斓卣龤獾囊馑迹碜g本中,《公孫丑章句上》出現的十五處“氣”都處理為“passion-nature”,其余幾處或譯為“air”,或譯作“restorative influence”,這樣前后不統一的譯法或許是譯者為“氣”這個哲學術語更易理解所做的努力,但是這樣的處理或許會讓讀者更加迷茫,而且此翻譯也沒有體現出“氣”的真正哲學內涵,所以理雅各此處的譯法可能造成讀者對文化的誤識。
3.精神構式妥協
中西方因地理歷史背景不同,勢必造成文化上的沖突。而當中西方文化產生矛盾的時候,理雅各會發揮譯者主體性,將西方文化轉接到東方文化里,形成一種精神構式上的妥協。
例: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章句上》)
理譯:The tendency of man's nature to good is like the tendency of water to flow downwards.There are none but have this tendency to good,just as all water flows downwards.
“性”字作為儒家重要的精神文化概念,在《孟子》里出現了37次。儒家文化里,人人生而為善,后天的教化正是為了發揚以及延展這種善,但在西方文化里,人人生來有罪,因此要制定完備的法律來遏制這種惡。此句孟子將人性比作水流,象征著人性的善良好比流水一樣自然。但“性善論”的觀點與西方文化相違背,所以他增譯“tendency”以迎合西方精神構式,“人性本善”變成了“人性之趨向善”。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西方文化構式的影響,理雅各選用“tendency”是將西方文化附加于東方文化,以符合西方讀者期待視野。在此,西方文化的嫁接也就很明顯了。
二、范式驅動
理雅各為漢文化的傳播做了很多努力,他翻譯的《孟子》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法國漢學家儒蓮曾高度評價理雅各為“中國經典”的“經典詮釋者”(季紅琴,2011)。從考證方面來看,他參閱了很多古籍文獻,譯本上注釋詳細,給了讀者很好的參照。但是古籍參照繁雜,難以索引,加上理雅各本身的西方身份,對某些詞義的把握以及哲學概念的識度并不十分準確。
再者,為利于傳教,理雅各在其中加入了很多西方文化元素,他希望能夠把西方文化完美嫁接到中國文化中來,但這并不利于東方本土文化的精神建構。從一般意義上講,語言與思維具有相當的同構性。以文言文著文的中華典籍《孟子》體現的是儒家對中華民族的精神樣態詮釋形態,是有別于西方哲學形態的東方智慧形態和知性體系,是漢文化群體的精神格局和生存狀態。(包通法,2015)因此,在文化傳播中如何保持中國文化的特色是值得關注的問題,翻譯中減少文化錯位現象的產生不僅是對文化語言的保護,更是對民族精神的準確傳遞,對東方智慧的完整詮釋。
三、結語
中國典籍外譯影響著世界對中國的看法,翻譯中如果因為理解偏差造成對作品的誤譯,就可能導致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曲解和誤識。典籍外譯是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范式,然而,由于各民族語言生態與文化生態環境千差萬別,因此翻譯過程中的文化錯位現象不可避免。本文以理雅各《孟子》譯本為藍本進行淺析,談到其文化錯位的幾個方面,旨在為典籍英譯事業貢獻綿薄之力,以期引起典籍翻譯工作者注意,對翻譯本體問題給予足夠高的重視,期望能減少和盡力規避文化錯位現象,幫助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James Legge.The Works of Mencius[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
[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季紅琴.《孟子》英譯方法解讀——全譯與變譯[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4):139-141.
[4]楊穎育.儒家典籍英譯及闡釋的轉換與失落——以英語世界《孟子》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194-198.
[5]劉翌,包通法.《孟子》譯本精神構式比較研究[J].上海翻譯,2015(2):70-76.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