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臘的
摘要:傣語和老撾語均屬于漢藏語系中的壯侗語族壯傣語支,聲調是漢藏語系語言的重要特征。二者均有一套完整而嚴謹的聲調系統,也是兩個民族所特有的語言標志。由于地域毗鄰,民族文化意識及信仰倫理相當,聲調語言始終是傣、老民族共有的語音共性標配,也是同源民族和諧發展的友聲情感紐帶。傣、老聲調既有共性之處,也呈個性差異之處,分析二者聲調特征的聯系,有助于傣、老民族相互學習與模仿對象聲調的發音特征原理,促進邊貿交流與發展。
關鍵詞:傣語 老撾語 聲調發音 學習模仿 交流發展
中圖分類號:H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8-0104-03
一、傣、老聲調類別概述
傣語和老撾語均屬于漢藏語系中的壯侗語族壯傣語支,都有自己獨特的聲調符號體系。由于都屬于拼音文字,在表達目的或交流時使用聲調轉換或調符變化的特性把語言信息傳遞給對方,具有傳情達意的作用。“只要在發音時音高的相對區別相同,人們就能得到相同的聲調感知;某一聲調也只有位于一定的聲調系統中,在與別的聲調比較中才能體現出自己的相對音高,也才具有價值。”①顯然二者語言都是靠聲調的變化來區別意義的。傣語和老撾語的聲調及調類分布表來看,發現二者語言的聲調系統既豐富又復雜;尤其是老撾語的聲調,但分階界限清晰嚴格。數量上,6個是基本調,其余3個由基本調派生出來。它們都具有區別意義作用的音高變化,在日常交流中拼音字母、聲調及調符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缺少某一個組合成分都不行,反之易造成交際障礙。老撾語與傣語一樣,都有獨立的詞匯意義和音高意義上的趨向變化。因此從劃分結構角度來講,老撾語聲調類別及組合機制上要比傣語更為廣泛、靈活及繁雜。這跟聲母高低數量、韻母及調符的數量有關。因此,老撾語才能靈活地吸收與模仿外來詞語的發音機制,以母語語音屬性形式來豐富本民族語的語言詞匯系統。二者聲調類型的共性與個性特征如表1所示。
二、傣、老共性聲調模仿與學習
傣語和老撾語都是聲調語言,且都有聲調符號,都利用調位、時位和重位的差別來區別詞匯意義。同樣第1調均無聲調符號,聲調類型都有平調、升調及降調的特點,且中、低、高調俱全,因此具有很強的音樂性。無論從聲調的類型的調位、時位還是重位來看,二者聲調特征都有許多相似點,接下來將說明二者聲調的共性發音特點,本方法采取聲調類型中的調值相似或相近原則對對象語言的聲調進行模仿與學習。
平調中,二者的高平調及中平調相似。首先,高平調,如傣語高平調“ja55藥”,調值55,是所有平調里音高最高的音,中間沒有音高升降變化。老撾語高平調,中間有音高變化。調值卻是很接近,發音也非常相似,只是老撾音感發音上比較軟。故調值變化直接影響語音的變化,雖然音質音位相同,但調類存在差異,因此模仿發音與學習時,老撾語可用高平調模仿傣語高平調發音,主要是取決于調值近似原則。其次,中平調,如傣語“ja33奶奶”,調值33,中間沒有任何音高升降變化。老撾語中平調,調值與傣語一樣,中間沒有任何音高變化。故此傣語可用中平調進行模仿與學習。
降調中,二者相似的為傣語的高降調和老撾語的中降調。比如傣語“na41田”,調值41,中間有明顯的音高升降變化。而老撾語有兩種降調形式,但和傣語語音發音最為相似的則是中降調,調值同為41,與傣語一樣有明顯的音高升降的變化格式。故老撾語可用中降調模仿傣語高降調,反之亦可模仿成立。
傣語促聲調第9調(假設為中短調),與老撾語中短調為相似。如傣語“mak33喜歡”,調值33,音高沒有發生升降變化。老撾語中短調,調值為44,音高也沒有升降變化。不難看出傣語的音高幅度明顯比老撾語的低,前后度值均相差1,不過發音上尤為接近,而且音質音位相同。故老撾語可用中平調模仿傣語的中短調發音,傣語則可用高短調模仿老撾語的中短調。
三、傣、老個性聲調模仿與學習
傣語和老撾語都是壯傣語支,且聲調及調符數量不一,調位、時位及重音都有差別。傣語聲調符號少于老撾語,這是民族分化之后語言所呈現出的不平衡特性。聲調類型雖然高、中、低俱全,但發展不平衡。傣語有三平、兩升、一降的聲調類型,老撾語有三平、兩降、兩短、一升的聲調特點。因此傣語有高降調及高升調,但是沒有中降調、高短調及中短調。聲調類型相同,但卻屬于不同的音色與音階,二者語言對聲調類型分布的意義劃分明顯不同。因此,這里同樣采取聲調類型中的調值相似或相近原則的方法,以便在個性差異聲調的發音機制上達到接近或趨同于對象語言的聲調效果。
傣語高平調“ja55”,調值55,對應老撾語第1調的低平調“ja:213藥”,調值213。雖然調位相同,但調值不同。傣語的高平調,中間無音高升降格式變化。老撾語為低平調,中間有音高幅度曲折且變化大,聲調不易掌握。因此,聲調發音機制上可用老撾語的高平調去模仿,傣語可用低升調去模仿老撾語的地平調。
傣語中升調“ja35不要”,調值35,對應老撾語第2調中平調“ja:33不要”,調值33,調位較傣語的音階略高。老撾語中平調,調值33,音位保持平衡。老撾語中平調值和傣語中平調相同,雖然詞義相同,但不是同一個聲調類型。傣族學習老撾語過程中可用母語中平調的去模仿與發音,老撾學生可用中平或高短的聲調去模仿傣語中升調的發音。
傣語低升調“ja13草”,調值13,對應老撾語第6調中降調“ a:41草”,調值41,它們的調值及聲調類型均不同。但老撾語中降調與傣語的高降調的調值相同,調值都為41。傣族學生可以用高降調模仿老撾語的中降調,反過來老撾學生可以用低平調模仿傣語的低升調。
傣語高降調“na41田”,調值41,對應老撾語第3調高平調“na:45”,調值45。特點就是調位、聲調類型不同,但是調值較為接近。傣語高降調,中間有音高升降變化,音高幅度下降了3個度值。老撾語高平調,中間也有音高升降變化,但是變化幅度小,因此被歸類為高平調。由于聲調接近,傣語可用高降或高升調去模仿老撾語高平調發音,老撾語則可用中降調去模仿傣語高降調的發音,且聲調類型也屬于半對應狀態。
傣語中平調“ma33狗”,調值33,對應老撾語第4調低升調“ma:214狗”,調值214。他們的聲調特點是調值波動大、調位及聲調類型不同。傣語中平調,中間無音高升降變化。老撾語的低升調,中間有明顯的音高升降變化,音高曲折幅度大。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可能是社會環境、民族心理及地理特征的影響,也極有可能是從別族語言借進來的聲調。因此,傣族學生要學習老撾語曲折調的發音,可借助漢語第三聲調“ǎ”的發音來模仿。
傣語低平調“ka11經商”,調值11,對應老撾語高降調“kha:452經商”,調值452。二者聲調特點是調值波動大、調位及聲調類型不同。傣語低平調,中間沒有音高幅度變化。老撾語高降調,中間有音高升降變化,且是度值一升一降。雖然聲調曲折,但不影響學習與模仿,因此傣語可用高降調去模仿老撾語的高降調,老撾語則可用低平調來模仿傣語低平調。
傣語高短調“pak55戳”,調值55,對應老撾語第7調高短調“pak34”,調值為34。他們的聲調特點是類型部位相同,但調值不同。傣語聲調中間音高也無升降變化。發音上,傣語實際上是音高平而短促,沒有舒聲高平調那樣音高平而拉長,即音階高而短促故假定為高短調。老撾語的高短調,中間有音高升降的格式變化。在學習與模仿過程中,傣語可以用高升調去模仿老撾語的高短調,老撾語則可用高平調去模仿和學習傣語的高短調,并不斷訓練與強化二者之間的發音類型。
傣語中短調“mak33喜歡”,調值33,對應老撾語第8調中短調“mak44喜歡”,調值44。特點是聲調類型相同,但調值存在數字個性差異。傣語的中短調由中平調派生出來的且固有獨立詞匯劃分意義的聲調特征。因此,二者音高無升降變化。但發音上,實際是音中平而短促,與中平調音中平而稍長特點存在個性差別,因此假定為中短調。老撾語中短調,中間也無音高升降變化,但對于傣語來說,老撾語的調位特征稍高。因此在相互學習與模仿過程中,則可用傣語的高平調及中平調去模仿發音,但發音時要注意掌握音感平短而快。
傣語中長調“ja:k35饑渴”,調值35,對應老撾語第6調中降調“ja:k41饑渴”,調值41。特點是調位及聲調類型不同。二者聲調中間均有音高升降格式的變化。中長調在發音上,就沒有高升調那樣舒緩自然,因此發音時喉頭和聲帶有些緊張,氣流有受到一定的阻礙作用。故老撾語可用高短調去模仿發音,傣語則可用高降調去模仿老撾語中降調的發音。
以上就是二者語言聲調的共性與個性之間的語音機制聯系,通過聲調特征對比發現傣語與老撾語聲調中存在諸多的詞匯意義及調位大致相同的情況,但大部分均屬于不同的調類位置情況。而且聲調發展類型中均呈現出較為平衡性的語音共性特點,故可斷定存在相當數量的同源聲調類型;同時聲調也是傣、老民族相互交流與學習模仿過程中較其他民族語言的學習與模仿進度都普遍較快的兩支流域型民族,而且在語音的物理屬性及生理屬性上較其他民族都具有先天性的優勢條件。因此,傣、老在語言交流過程中很容易掌握和運用對方的語言特點。從表1的傣、老聲調對應關系類型來看,二者聲調對應關系為:高平—低平,中升—中平,低升—中降,高降—高平,中平—低升,低平—高降,高短—高短,中短—中短,中長—中降等。雖然聲調類型及調位上無太多的雷同之處,但也改變不了二者是同源語族關系的歷史事實。從發音機制及聲調詞匯歸類屬性上來看,二者聲調詞匯均被劃分為不同的聲調屬性類型,這與毗鄰民族語言的發音習慣、使用心理、地理環境坐標及民族思維認知都有一定的聯系。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初步定型,各民族貿易往來及語言文化接觸頻繁,且又跨境通婚,導致區域語言材料上相互吸收與模仿;因此,語言聲調上的發音模仿與學習,是傣、老民族加強政治、經濟、文化上相互通融的有聲情感韌帶,也是跨境語言學習者必須具備的規范準則。
四、結語
聲調是漢藏語系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傣、老民族語言象征性之一。聲調比較中不難發現,二者都有相同的調類,比如調值相同、詞匯意義相同,但卻歸為不同的調類領域。文章中筆者還扼要提出了怎樣學習和模仿二者語言的發音特征等,一定意義上提供了參照學習的模板。由于能查到的相關文獻及資料不多,但也給出了跨境語言聲調比較的參考價值。
注釋:
①渝光,單春櫻,崔梅.漢傣語言文化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29.
②“狗”一詞,聲調上有差別,勐臘鎮及周邊的傣族村寨說“ma55”時,調值由原來的55調降為33調 “ma33”。標準傣語高平調在勐臘傣語里音階類型降為中平調。又如xa55“腿”音階降低后變為xa33;x n55“手臂”變為x n33等。促聲調類中的中升調音階類型降為中降調的,如pa:k35(講話)變為pa:k31“講話”,pha:k35變為 pha:k31等。
參考文獻:
[1]羅美珍.傣、泰詞匯比較[J].民族語文,1988.
[2]喻翠容,羅美珍.傣語簡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3]玉康,張秋生,巖溫龍.西雙版納傣語基礎教程[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4]李鍔.漢語小詞典:老撾語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5]黃慕霞.老撾語音教程[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0.
[6]王渝光,單春櫻,崔梅.漢傣語言文化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