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軒碩
摘要:新時代生態文明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最新理論成果,同時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馬克思生態文明觀的本質要求,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系統哲學的科學方法,堅持可持續發展和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價值導向,實現了認識論、重點論和實踐論的有機統一。展現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新思想、新論斷和新要求,中國奉行的生命共同體思想正在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為世界的發展和人類的未來指明正確方向。
關鍵詞:生態文明觀 兩山論 中國智慧 生命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C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8-0207-0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四位一體”總體布局拓展為“五位一體”全面戰略格局,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規劃中,并把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寫入黨章,提出和樹立了一系列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理念、新舉措、新方向。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走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一、新時代生態文明觀的認識論
生態文明超越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的高級文明形態,它不僅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方向,更是人類未來發展的新方向。新時代生態文明觀是在總結人類文明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基礎上提出,它不僅是對生態文明的歷史性超越,也是對社會主義的創造性發展。
(一)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大自然慷慨且脆弱,人類活動一旦超過自然界的自愈極限,便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傷害。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以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為歸旨,在利用自然資源時始終秉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本生態理念,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既是民生也是民意,要讓人民群眾滿意,就得補上生態文明建設這塊短板,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的增長點。
(二)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升,人民對優美環境的需要也在不斷提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正在逐漸成為全體人民的共識,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性發展。一方面,建設生態文明是驅動經濟健康發展的引擎,保護生態環境可以倒逼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優化產業結構、驅動科技創新;另一方面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綠色考核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科學技術的改革創新又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
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政黨的本質特征,同時我國一切生產活動的根本目的也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需要。黨的十九大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論,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相聯,在黨中央的領導下走出一條可持續的跨越式發展道路。
二、新時代生態文明觀的重點論
建設美麗中國,不僅需要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生態文明發展新理念,更重在建章立制,要盡快建立起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制化軌道。
(一)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打贏藍天保衛戰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污染防治作為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要打贏這一仗堅戰必須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以確保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目標,使改革開放的成果更多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黨的十九大報告針對環境保護關鍵問題、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出要加強大氣、水、土壤等污染治理,著力解決關切群眾健康的生態環境問題。加快水資源污染防治、開展土壤治污和修復、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理、提高污染排放標準等等。
(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堅守生態紅線
生態保護紅線是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為了保障生態安全,我國設定了8億畝“濕地紅線”、18億畝“耕地紅線”、37.4億畝“森林紅線”。這些紅線就是生態環境自愈的彈性閾限,一旦突破這些紅線,就會造成生態環境失衡,其代價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是幾十代人來償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堅守生態紅線的決心之大、力度之強前所未有,對于破壞生態紅線的行為重拳整治、絕不手軟。
(三)改革生態環境監管:強規劃、重懲治
生態環境保護,需要規劃先行。加強自然資源管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是完善生態環境監管的重要抓手。雖然在法律形式上我國的自然資源屬于國家和集體,但在實際上,對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的界定尚不明晰,這就導致了責權不清、監管困難、資源配置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與體制不健全有關,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權人不到位,所有權人權益不落實。”[2]在推進生態環境監管上,只有真抓實干才能見效,加快構建歸屬明晰、責權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前提。據環保部統計,2016年全國共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3.78萬件,下達處罰決定12.47萬份,罰沒66.33億元,對于生態環境損害責任進行一崗雙責、終身追究,以嚴密的制度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三、新時代生態文明觀的實踐論
盛世興林,澤被后世,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同時還需要多重合力、馳而不息才能從根本上扭轉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
(一)步步為營:逐步形成全社會生態共識
生態文明建設福澤大眾、人人受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和推動者。重塑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前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健康、快速、協調發展提供精神動力。要喚醒全社會的生態良知,加強生態道德教育,培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覺悟。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對立與征服,而是和諧共存的生命共同體;人類有責任也有義務為自己的子孫后代留下一個清潔美麗的生存家園。
(二)久久為功: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青山應常在,綠水須常流。為了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永遠在路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甚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貫穿始終地指引著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綠色發展理念的確立,是一場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它隱含著價值參考系的轉變,使我們的價值基礎由傳統GDP增長轉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多維考量。它要求我們既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又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些都需要我們有一顆久久為功的決心和毅力。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架,功在不舍。實現美麗中國的美好愿景,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這注定是一場艱苦漫長的持久戰,必須有滴水穿石的毅力和愚公移山的決心。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干,馳而不惜,久久為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3]
(三)全力推進: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體邁向新時代,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也一并踏上了新征程,當然也將面臨更多挑戰:受發展階段的制約,建設難度較大;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有待健全;政策工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力度有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尚淺,等等。對此,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創新發展思路和方式,積極破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難題。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也進入新常態。
一是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并且將這些新理念上升為統籌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健康發展的思路,構建人與自然協同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正在成為新常態。
二是加強頂層設計,明晰生態文明建設路徑。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健全環境保護監察機制,推進國家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五位一體”各方面和全過程,正在成為新常態。
三是注重民生福祉,必須切實保護好人民群眾的生態權益,堅決懲治污染環境、損害群眾身體健康的重大生態問題。通過法律、法規、監督、問詢等舉措打好生態文明建設攻堅戰和持久戰;加強宣傳教育,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保障人民依法有序行使環境監督權,營造生態文明良好社會氛圍,把美麗中國建設和扶貧開發有機結合,人人自覺保護環境,正在成為新常態。
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事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決心帶領人民走出一條不同于傳統工業化、現代化的綠色發展之路,走向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不僅對科學社會主義進行了理論創新,而且在實踐中結合中國具體國情,拓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為解決全球環境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為未來人類發展理論和實踐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劉云山,王岐山,張高麗等.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49-50.
[2]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EB/OL].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720/c397563-27331312.html.[2018-12-24]
[3]習近平: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829/c64094-29500069.html.[2018-12-24]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