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娜
摘要:球迷群體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產物,其行為特征一直受社會關注。本文從場域理論出發,嘗試用場域、慣習等理論概念對球迷的群體性行為進行解釋。本文認為,球迷的群體性行為與比賽場域的設置、球迷的身份認同有關聯。場域理論鏈接了個體與結構,為我們理解球迷的群體性行為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關鍵詞:球迷 場域理論 場域 慣習 輿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8-0252-02
社會的發展與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使得各項體育運動被更多人所喜愛。足球作為中國人最喜歡觀看的體育賽事之一,憑借著特殊的魅力吸引著無數狂熱球迷的關注,足球比賽已經成為現代文化的一部分,足球世界杯賽則成為全世界球迷的盛大節日。一場足球比賽的進行,需要運動員和觀眾的同時參與。球迷在賽場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會因為球員的精彩配合而全場起立加油;也會在球員表現低迷時,用吶喊和“人浪”的方式助威,讓球員們有更加出色的表現。他們的情緒可以感染全場,推動比賽迎來一波一波的高潮。他們的行為有時候也表現出非理性,會因為裁判的錯誤或不利本隊的判罰而集體謾罵裁判或向場內投擲雜物,“激光筆”、“京罵”、圍攻客隊大巴等負面事件在每屆足球聯賽中都有發生。在世界杯期間,在酒吧發生的打架事件也不足為奇。球迷在特定場域所表現出的非理性行為,以往是從群體心理等視角對球迷的群體性事件進行研究,忽視了環境因素或是隱藏在環境背后結構性規范,本文主要從場域理論出發,分析實體場域的群體性行為,以期為球迷的群體性行為研究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
一、場域理論
(一)物理場
場最初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場多指物質存在的一種基本形式,具有能量、動量和質量,能傳遞實物間的相互作用,例如:電場、磁場、引力場等。根據這個定義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即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能量,這種能量可以散發出去,它也可以接收周圍的能量。這種能量對其他事物發生作用時的表現形式便可稱作力,所謂物理量的空間分布就可以看作各種力的分布,而這種立體的相互作用力的系統便可看作場。物理學對“場”的解釋使我們理解了鐵制物品為什么可以被磁鐵吸引,地球上為什么存在萬有引力,除此之外,“場”的概念還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方向,在整個社會中也應該有場域的存在,雖然它不能用儀器測量,但確實真實存在。比如,第一,場是相互作用力的系統,那么我們就可以把場看作事物之間能量傳遞的中間介質,當不同的事物存在于同一場域時,他們的力量就會相互影響。在家中通過電視機觀看比賽與現場觀看感受完全不一樣,行為表現也完全不一樣。第二,這種場不是具體可見的,場域強調的空間性只是指其力量的作用范圍,超過了特定的作用范圍,場就消失了。在現實生活中,南方人和北方人總有鮮明的性格特色,這就是地域文化場域對其中的人發揮的作用,超過了一定地域,也就不存在那個地域的特點。
(二)勒溫的心理場
將物理學中的場域概念引入社會學的有兩個著名的學者,一位是德國社會學家勒溫以及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首先,場的概念在格式塔心理學中的運用,勒溫在格式塔心理學的指導下,提出了用以研究心理現象的“場理論”,以此來研究個體行為。在勒溫的心理場理論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行為公式具體表達為:B=f(P·E),其中,B表示行為,f表示函數,P表示個體,E表示環境(勒溫,1997)。該公式表明,行為由個體和環境兩個因素決定,隨著個體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行為是關于個體和環境的函數。在此基礎上,他還提出了心理生活空間概念,用以表示影響個體在特定時刻的行為和全部事實。即行為公式中的環境是指個體的主觀因素、客觀環境以及被主觀化了的客觀環境構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系統。所以當一個球迷在球場上發生過激行為時,球員的表現、座位的安排、旁邊觀眾的行為、自身的行為特征等都是影響其行為的因素。由此可見,心理場相對物理場來說更為復雜,我們無法用一些公式和定律來判斷與預測個體的行為,但是我們應該肯定心理場的存在,認識到客觀環境并不直接作用于行為,而是通過影響個體的心理場域來影響行為的變化。
二、實體場域中的群體狂歡
(一)比賽場域的特殊設置
足球場是比賽的物質載體,也是球迷各種行為發生的場域。現代賽場不僅會考慮比賽的專業要求,更多也會滿足觀眾的觀看需求,使球迷更直觀地欣賞到精彩的比賽。所以賽場的設計,比如看臺建筑、賽場四周的環境設置等,對球迷情緒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國內比較大型的球賽都是在萬人環形體育場中進行的,從整體來看,這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場所,使得場內信息的傳播效率比較高,一個人的行為很快就會擴散出去,且形成類似回音的效果,不斷地在場內相互傳播。在觀看球賽的人中,少部分人群是出于極度的熱愛,多數人對球賽的情感強度僅僅屬于一般程度的喜愛。而在數量上占少數的狂熱愛好者的行為對全場觀眾都能夠產生極大的影響,他們的行為常常引起全場觀眾的模仿,從而在場內形成熱烈的氣氛。以南京奧體中心體育場為例,該球場的看臺分東南西北四個板塊,東西板塊各14區,南北板塊各10區。其中,正對主席臺位置,即東看臺二層的20~30區為球迷協會專屬看臺,在這一區域觀看比賽的球迷可以看成球迷中的核心人物,他們對足球表現出較高的熱情,往往能夠對比賽作出最迅速的反應。一般來說,球迷協會每場觀賽人數穩定在8000人左右,在觀看比賽時,由于他們在球場內處于較為中央的位置,這使得球迷協會成員在比賽中作出的行為很容易成為球場內的關注核心,很多時候他們的行為就是一場球迷群體性行為的導火索。
(二)球迷內部的身份認同
球迷們能夠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作出一系列的群體性行為,除了必須聚集在某一空間或特定場域外,還需要球迷實現自我認同的步驟,即設定自身團體的邊界,從而與別的團體相區分。比如確定自己所支持的球隊,加入球員協會或組織,身穿球隊的隊服,在身體上繪球隊符號等。統一服裝是最明顯的標志,是最能快速實現群體認同的方法。以江蘇舜天球迷組織為例,從2011年起球協就鼓勵前去觀看比賽的球迷穿球隊隊服,最開始是規定不準出現客場球隊隊服顏色,然后開始要求至少要穿藍色服飾(舜天的球迷服為藍色),到了2012年至2013年賽季,穿著隊服去觀看球賽已經成為不用倡導的潛規則。穿著統一的服裝出現在最顯眼的幾個看臺,不僅可以讓球迷們感受到集體的力量,產生凝聚力和群體向心力,而且也可以對球員形成視覺沖擊,受到鼓舞,在賽場上更加奮力拼搏。除此之外,球迷協會雖然是比較松散的非正式組織,但每個組織內部也有相關的制度,來約束規范球迷的行為。球迷協會制度的完善性暫不做評論,但是一套制度的存在確實為一個集體的整合提供了保障,有利于成員對集體身份的認同。
三、結語
球迷群體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級的特殊社會現象。因為它的群體性特征以及常常作出一些越軌的行為,使得這個群體時常受到社會的關注。以往的研究從群體心理學的角度對球迷的行為作出了很好的解釋,本文嘗試從場域理論出發,考慮微觀層面的因素,如賽場的設置,群體的符號認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也希望對今后群體行為的研究所有啟示。
參考文獻:
[1]王冰,劉連發,楊鑫.世俗運動的宗教性:球迷狂熱的動因與文化表達[J].體育與科學,2014,35(5):59-63.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3]翟光勇,李天珍.慣習與場域——中國足球困境的文化社會學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40(11):56-61.
[4]傅道華,張培志,孟憲林.球迷的經濟文化功能與越軌行為成因和預防對策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6,42(6): 33-37.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