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瑩
摘 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大學生群體為切入點,對菏澤學院部分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現狀。并針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大學生; 生態文明意識
一、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
生態文明是人類發展進程中一個新的階段,就是工業文明之后的文明階段的狀態下,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同時也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1]
任何理論的提出都不是一時興起,更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皆具深厚的理論實踐基礎。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是在深刻分析我國生態建設現狀的基礎上提出的,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思想以及國外先進生態文明理論等。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
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產生的理論基礎。馬克思認為,“自然界是不依賴任何哲學而存在的;它是我們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產物)賴以生長的基礎”[2];恩格斯則說:“我們統治自然界,絕不像征服統治異族人那樣,絕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不要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3]馬克思恩格斯敬畏自然的思想躍然紙上。而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在話語風格與情感表達都顯示了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傳承。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觀
中國傳統文化中亦包含著豐富的生態保護思想。如:孔子提出了“天道性命”、“人與天一”的觀點,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4];西漢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據季羨林先生的解釋,天,即為大自然,人,即為人類,“天人合一”即為人類和大自然互相理解,結成友誼;道家始祖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主張無為而治,信奉道法自然,遵循順應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態文明觀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西方發達國家亦面臨著嚴峻的環境挑戰。國外諸多專家學者就發展生態文明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觀點,如循環經濟理論、穩態經濟理論、生態現代化理論等等。
(四)深厚的實踐基礎
除了上述理論基礎之外,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也有其深厚的實踐基礎。習近平在各地方主政期間都非常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并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6]
2017年7月,《人民日報》刊登《將改革進行到底》時使用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表述,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研究。2018年5月18日,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至此“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達成了共識。
二、新時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社會環境中消極因素的影響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國經濟快速的發展帶來了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一味追求GDP增長,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造成了大量的資源和能源的浪費。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不夠重視,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為了追求利益,沒有解決好生產中廢棄物的處理工作,許多企業直接把廢氣不加處理就排放到空中,廢水不加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中,這些行為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此外,汽車尾氣也是大氣污染的一個重要來源;一些生活用品亦間接地造成資源的浪費,如,一次性筷子和餐盒等等。大學生容易受到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的影響,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懂得節儉,出現大量浪費的現象。
(二)高校教育教學過程存在不足
其一,高校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程度不夠,沒有定期開展有關生態環境問題的講座或者其它的活動。其二,高校有關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師資力量缺乏,高校有關生態文明意識的教育都是通過基礎公共課進行的,沒有進行系統的講授。其三,高校對生態文明意識教育宣傳力度不夠,沒有做到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其四,大學生沒有做到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保護環境的隊伍。所以,高校應該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活動的趣味性,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保護環境的行動中。
(三)大學生個體間存在著差異性
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對自身行為習慣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出現了不同的學生存在生態文明意識的個體差異性。部分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超強,相關知識了解很多,并能付諸實踐,以身作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還有部分學生具有生態文明意識,但是日常生活中卻不能做到“慎獨”,對自己要求比較散漫,亂扔垃圾,浪費等現象時有發生。
三、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對策
(一)發揮社會的積極引導作用
1.發揮國家政策的引導作用
黨和政府對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重視,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全面部署。[7]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首先應該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理念,然后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最后要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習近平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制,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8]近兩年來,國家用最嚴格的生態法律法規來促進生態環境的治理。政府應該加強有關生態文明的相關宣傳。比如,節約用水的電視廣告宣傳,做好生態文明基本常識的普及等相關工作。
2.組織積極的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是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只有讓大學生親身經歷了環境保護的過程,才會留下深刻的感悟。比如,植樹節親自參與種樹活動等。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
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學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對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存在不足的地方,提出以下的對策。
1.發揮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
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力爭在課堂上把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傳遞給學生,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好生態文明的模范作用。
2.開展積極健康的生態文明活動
調查顯示,大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比較強烈,但是缺乏實踐行動,沒有把想要保護環境的意識轉化為行動。高校可以組織一些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活動,來提高大學生參與其中,如,可以組織舊物再利用活動,讓大學生把自己生活中不用的閑置物品進行公益捐贈或者置換活動等。
3.加強對生態文明的宣傳
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陣地,積極的宣傳工作是學校工作的一個有效途徑。當前要加強對生態文明的宣傳。如,開展以保護環境為主題的班會活動,宣傳生態文明意識,在高校組織有關生態文明知識問答比賽等活動。還可以設立督察小組,盡量減少用餐時的浪費;在宿舍,監督學生是否做到人走及時斷電等。
(三)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
1.豐富大學生生態文明基本知識
意識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可以指導實踐。如果要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首先要了解生態文明相關知識。大學生可以利用課外時間去圖書館或者網絡上了解生態文明相關的基本知識,閱讀生態文明有關的期刊、報紙等。主要了解生態文明的內涵,生態建設的內涵,國家關于堅持節約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還要了解身邊的環境,比如霧霾天氣及其成因,以及霧霾的治理辦法等相關知識。
2.促進大學生生態文明實踐能力
在生活中,督促大學生節約資源,減少浪費。不使用電腦的時候,及時斷電;洗漱時,節約用水;在就餐時,盡量做到不浪費;出行時盡量乘坐公交車,以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減少霧霾天氣的出現。同時,愛護校園中的花草樹木,不踐踏草坪,不摘花草;積極參加一些保護環境,建設“美麗校園”的活動等等。
[參考文獻]
[1][7][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張燕嬰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M].2006
[5]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
[6]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菏澤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菏澤 27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