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亞楠
(河南省鄭州市中醫院,河南 鄭州450007)
支氣管擴張屬于臨床較常見的肺病類型,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慢性咳嗽、反復肺部感染、咳痰,部分患者可表現出胸痛或咯血,隨著病情發展可有呼吸困難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胸部物理治療及應用抗生素是目前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但長期反復的使用抗生素治療可導致耐藥菌產生,影響治療效果。臨床研究顯示,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支氣管擴張有助于緩解患者癥狀,促進其肺功能恢復[2-3]。本研究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對支氣管擴張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肺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于鄭州市中醫院診治的支氣管擴張患者86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34~73歲,平均(53.28±13.32)歲;病程2~20年,平均(11.12±4.78)年。觀察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32~74歲,平均(53.33±14.02)歲;病程2~19年,平均(11.02±4.69)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成人支氣管擴張癥診治專家共識(2012版)》[4]。痰量或膿痰增加,反復多次咯血;咳嗽、咳喘、發熱;CT檢查顯示管壁增厚,有肺部啰音,肺功能下降;X線胸片顯示肺部紋理增加,有不規則環狀透明陰影。②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肺脾氣虛證的診斷標準[5]。主癥:咳嗽,痰黏,痰黃;次癥:盜汗,乏力,頭暈,耳鳴,畏寒,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苔薄白,脈滑或沉細。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醫及西醫診斷標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合并語言、意識或精神障礙者;合并肺結核、肺癌或嚴重支氣管哮喘者;存在內分泌及血液系統疾病者;對本研究用藥過敏者。
2.1 對照組 根據患者情況進行胸部體位引流以助痰液排出,每次20 min,每日2次;鹽酸左氧氟沙星膠囊(輔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453)口服,每次0.2 g,每日3次;鹽酸氨溴索片(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60)口服,每次30 mg,每日3次。治療4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接受中藥治療。處方:仙鶴草、蘆根各20 g,魚腥草、紫草、桔梗各15 g,浙貝母、黨參片、白術、黃芩片、陳皮、生黃芪、白及各10 g。水煎,1劑/d,分3次溫服。10 d為1個療程,共治療4周。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定標準 ①炎性因子水平。分別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取患者痰液4 mL,離心分離取上清液,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上清液中的白細胞介素6及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常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②肺功能。采用AS-407肺功能檢查儀(廣州澳迅儀器有限公司)檢測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及用力肺活量。③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制定。臨床控制: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證候積分減少70%~95%;有效:證候積分減少30%~69%;無效:證候積分減少<30%。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08,P=0.024<0.05)。見表1。

表1 兩組支氣管擴張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療程結束后,兩組患者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1),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支氣管擴張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ng/L±s)

表2 兩組支氣管擴張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ng/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組別 例數t值 P值t值 P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3 174.32±22.51 84.01±13.14△△▲▲22.721 0.000 208.68±32.06 94.21±11.12△△▲▲22.121 0.000對照組 43 173.63±21.94 123.62±21.11△△10.771 0.000 207.77±31.84 154.44±24.39△△8.719 0.000 t值 0.144 10.4460.132 14.734 P值 0.886 0.0000.895 0.000
(3)肺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療程結束后,兩組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或P<0.01),且觀察組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均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兩組支氣管擴張患者肺功能比較(L±s)

表3 兩組支氣管擴張患者肺功能比較(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 用力肺活量組別 例數t值 P值t值 P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3 1.56±1.12 2.01±0.13△▲▲2.617 0.011 2.32±0.17 3.02±0.47△△▲▲9.184 0.000對照組 43 1.53±1.04 1.87±0.10△2.134 0.036 2.36±0.20 2.62±0.11△△7.470 0.000 t值 0.129 5.5970.999 5.434 P值 0.898 0.0000.321 0.000
中醫將支氣管擴張歸屬于“咳嗽”“肺癰”“咯血”等范疇,認為其病因有內外之分,內因為五臟六腑功能失調,產生痰熱、痰濕、瘀血,蘊結于肺。外因有三,一為六淫(風、濕、寒、火、暑、燥)之邪;二為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厚味;三為勞逸失宜,氣血虧虛,無力抗邪,內外因相互作用導致支氣管擴張發生[7]。因而,該病治療宜以清熱化痰、補脾清肺為主。
本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支氣管擴張,結果顯示,觀察組療程結束后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低于對照組,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高于對照組,且其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結果提示中西結合治療有助于緩解患者機體炎癥反應,提升肺功能,進而提升治療效果。朱瑩等[8]研究發現,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實施中醫(清肺化痰湯)治療支氣管擴張,有利于提高療效,減輕炎癥反應,快速緩解臨床體征及癥狀,與本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原因在于中藥方中的仙鶴草味苦、澀,性平,歸腸、胃、脾經,可收斂止血、健胃滑腸;蘆根味甘,性寒,歸肺經,可生津止渴、清透肺熱、除煩;魚腥草味辛,性寒,歸肺經,可清解肺熱;紫草味甘、咸,性寒,可活血涼血、清除余熱;桔梗味辛,可開宣肺氣、散苦泄、祛痰理氣;浙貝母味苦,性寒,歸肺、心經,可清化熱痰、降泄肺氣;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可補脾肺氣;白術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黃芩可瀉肺火、泄上焦實熱;陳皮味苦、辛,性溫,歸肺、脾經,可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肺、脾、肝、腎經,可補氣固表、利尿;白及味苦、甘、澀,性微寒,歸肺、肝、胃經,可收斂止血。縱觀整方,共奏清解肺熱、補脾肺氣、祛痰理氣、燥濕化痰之功?,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仙鶴草、蘆根具有增強免疫、抗菌、抗炎及松弛平滑肌等作用,可化痰鎮咳[9];魚腥草、紫草有抗病毒、抗病原微生物及利尿等作用[10];桔??砂l揮較強的祛痰、抗炎作用,且鎮痛作用強;白術、黨參、黃芩可提高機體免疫力[11]。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如納入樣本量較少、未比較藥物治療安全性等,后期需擴大樣本進行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支氣管擴張有助于減輕患者機體炎癥反應,促進其肺功能恢復,進而提升患者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