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亮
(河南省商丘市新中醫院,河南 商丘476900)
膽囊癌為膽道系統多發惡性腫瘤,病灶位置較隱匿,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故確診時多已進展至晚期,需采取化療治療。GP化療方案(吉西他濱+順鉑)在晚期膽囊癌治療中較常用,可對癌灶DNA復制及擴散等予以抑制,延長患者生存期限[1]。近年來,中醫在晚期膽囊癌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得到普遍重視,其中蒿芩清膽湯為臨床重要中藥方劑,有和胃化痰、清膽利濕、和解少陽等功效[2]。本研究選取本院78例晚期膽囊癌患者,探討蒿芩清膽湯聯合GP化療方案對患者免疫功能及機體健康狀態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至2018年2月于商丘市新中醫院接受治療的晚期膽囊癌患者7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9例。對照組男18例,女21例;年齡38~68歲,平均(53.04±7.86)歲;病程1~5年,平均(2.24±0.31)年。觀察組男20例,女19例;年齡37~71歲,平均(52.96±8.02)歲;病程1~6年,平均(2.31±0.3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中相關診斷標準[3],均經病理檢查確診為膽囊癌,臨床分期為Ⅳ期,預計生存期≥3個月;所有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研究,簽署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合并腎肝功能重度障礙者;過敏體質及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2.1 對照組 采取GP化療方案。第1、8日靜脈滴注吉西他濱(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404)1000 mg/(m2·d);順鉑(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37021358)靜脈滴注,第1、2、3日,25 mg/(m2·d)。化療周期3周重復1次。21 d為1個周期,連續治療4個周期。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蒿芩清膽湯治療。藥物組成:青黛9 g,甘草片6 g,陳皮、竹茹、茯苓、法半夏、滑石、黃芩、枳殼各10 g,青蒿15 g(后下)。每日1劑,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服用。21 d為1個周期,連續治療4個周期。
3.1 觀察指標 治療前及治療4個周期后采用流式細胞儀測定免疫功能指標(C、C8)水平。依據健康狀態量表(KPS)評估兩組健康狀態,共100分[4]。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免疫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CD4+較治療前升高(P<0.05),且高于對照組(P<0.05);CD8+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晚期膽囊癌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晚期膽囊癌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CD4+CD8+治療前 治療4個周期后 治療前 治療4個周期后觀察組 39 38.01±5.15 46.53±6.05△▲ 31.45±7.01 28.02±5.11△▲對照組 39 37.34±6.02 36.02±5.98 32.10±6.29 32.91±6.04
(2)KPS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KPS評分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KP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晚期膽囊癌患者健康狀況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晚期膽囊癌患者健康狀況量表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9 69.61±6.31 80.81±6.59△▲對照組 39 70.02±6.68 72.37±5.96△
膽囊癌為臨床多發的惡性腫瘤疾病,多數患者確診時已處于晚期,喪失根治性手術治療時機,且具備手術指征者術后5年生存率較低,故需采取化療治療。GP化療方案在晚期膽囊癌治療中較常用,其中吉西他濱屬細胞周期特異性抗腫瘤藥物,可于細胞中經核苷激酶作用轉為具備一定活性的二磷酸與三磷酸核苷,抑制DNA合成。順鉑屬廣譜抗腫瘤藥物,可作用于癌灶DNA嘌呤及嘧啶堿基,有效抑制腫瘤細胞DNA復制,并能損壞細胞膜結構,加速癌細胞凋亡[5]。化療藥在有效殺滅癌灶細胞的同時,會對周邊正常組織造成不同程度損傷,損害機體免疫功能,使機體處于免疫抑制狀態,對患者機體耐受性產生不利影響,甚至可導致患者無法完整耐受化療療程,進而影響化療整體治療效果。
中醫認為膽囊癌病機屬水濕不化、脾氣虛弱、疏泄不利、肝氣郁結,以致機體濕熱交蒸、瘀毒內阻、痰濕互結,最終引發膽囊癌,故疾病治療應以濕瘀為標、脾腎兩虛為本。蒿芩清膽湯為中醫治療膽囊癌的重要方劑,方中陳皮、枳殼、竹茹可調暢氣機、化痰除濕;茯苓、滑石、青黛清利濕熱;青蒿、黃芩有清濕熱、透邪外出之功;諸藥聯用共奏益氣養血、和解少陽、疏肝利膽、清熱利濕之功。研究發現,采用蒿芩清膽湯聯合化療治療膽囊癌對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6]。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蒿芩清膽湯具有抗菌、抗內毒素作用,還能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和特異性免疫功能[7]。因此中西醫結合化療治療晚期膽囊癌患者,能有效強化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改善其機體健康狀態。中醫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臨床應加大中醫機制研究,以探討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