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利敏
(河南省浚縣人民醫院,河南 鶴壁456250)
急性胰腺炎是一種起病急且病情進展迅速的急腹癥,隨著發病率的持續增長,臨床對該病診斷和治療越來越重視。盡早診斷疾病并及早進行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對急性胰腺炎患者和健康體檢者進行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和C-反應蛋白指標聯合檢驗,分析三者聯合檢驗的早期診斷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浚縣人民醫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為觀察組,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50例為對照組。觀察組男43例,女37例;年齡23~68歲,平均(48.36±4.77)歲。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24~39歲,平均(48.41±4.82)歲。兩組受檢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急性胰腺炎患者符合《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草案)》中有關診斷標準[1];受檢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傳染性疾病、急性闌尾炎等急腹癥患者。
檢查前1 d囑兩組受檢者至少保持空腹狀態8 h,以便第2日清晨檢查。抽取兩組受檢者的外周靜脈血5 mL,置于真空肝素抗凝管中,3 000 r/min離心10 min,提取上層血清,使用VITROS公司試劑盒VITROS350及速率法檢測血清淀粉酶、脂肪酶,運用全自動生化檢測儀及免疫比濁法測定C-反應蛋白。
3.1 觀察指標 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反應蛋白水平。血清淀粉酶正常值參考范圍為25~124 U/L,脂肪酶正常值參考范圍為23~3 004 U/L,C-反應蛋白正常值參考范圍0~10 mg/L。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觀察組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反應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受檢者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和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受檢者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和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C-反應蛋白(mg/L)觀察組 80 622.75±45.91△1 245.83±232.01△27.19±4.55△對照組 50 57.16±10.38 152.61±13.89 2.26±0.60組別 例數 血清淀粉酶(U/L)脂肪酶(U/L)
急性胰腺炎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急性消化系統疾病[2],臨床認為該病的發生與梗阻、酒精、外傷、血管等多種因素有關,表現為全身炎癥反應,若未得到及時處理,會累及多個器官,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臨床上診斷急性胰腺炎一般應用腹部B超、實驗室檢查、CT等方法,但腹部B超檢查結果容易受到脂肪、腸氣等外界因素的干擾而出現誤差,CT雖能夠對胰腺器官的各種病變進行有效檢測,但會對患者造成放射性損傷,早期疾病診斷中不適合應用。
急性胰腺炎患者在病發后的4~12 h內血清淀粉酶水平會快速升高,最高可超過正常值的5~6倍,因此可將血清淀粉酶作為早期診斷急性胰腺炎的參考指標之一,但是單一檢測血清淀粉酶無法確診,較多疾病的發生均伴隨著血清淀粉酶升高的情況,故血清淀粉酶的特異性不高。脂肪酶主要存在于胰腺中,小腸等組織中少量存在,當患者的胰腺組織被破壞且胰管阻塞時,脂肪酶反流入血,其他急腹癥發病后脂肪酶含量基本不會升高,而急性胰腺炎患者在發作后的12~24 h內脂肪酶開始升高,高峰值一般出現在24~72 h內[2],且持續1周,具有較高的特異性。但其雖可和血清淀粉酶互補,但也不能判斷急性胰腺炎的病情嚴重程度。C-反應蛋白是臨床上常用來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的敏感指標[3],對急性胰腺炎患者進行C-反應蛋白檢測,可發現C-反應蛋白水平快速上升,水平越高,患者的病情越嚴重、炎癥反應越重。但是C-反應蛋白水平還會因機體其他炎癥而出現升高情況,故而此特異性不高。而此3項指標聯合檢驗能夠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診斷準確率。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水平、脂肪酶水平、C-反應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說明這3個指標水平會隨著病情的加重而不斷升高,聯合檢驗能夠較好地判斷病情嚴重程度。
綜上所述,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診斷中聯合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反應蛋白3項指標進行檢測診斷價值高,可為臨床對癥治療方案的制訂提供有效的數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