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波雯,孫 瑩
(1.山東省桓臺縣人民醫院,山東 淄博256400;2.山東省桓臺縣中醫醫院,山東 淄博256499)
帶狀皰疹是一種臨床常見病,是主要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本病以中老年人居多,由于疼痛劇烈,患者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近年來筆者采用針刺配合刺絡拔罐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取得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56例急性期帶狀皰疹患者均來自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桓臺縣人民醫院康復科門診及病房,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齡36~70歲,平均(55.7±11.3)歲;病程<5 d;胸背部疼痛20例,腰腹部疼痛36例。
1.2 納入標準 符合帶狀皰疹急性期臨床診斷標準[1],臨床表現為以胸背部、腰腹部神經分布區域劇烈疼痛。
1.3 排除標準 非帶狀皰疹疼痛者;非胸背部、腰腹部帶狀皰疹者;合并嚴重精神疾病或器質性病變者;具有嚴重藥物過敏史者。
所有患者均采用針刺夾脊穴、局部圍刺及刺絡拔罐療法。①針刺選穴:根據皮疹區選取相應夾脊穴、阿是穴。胸椎或腰椎棘突下旁開0.5寸取夾脊穴,取0.30 mm×40 mm無菌針灸針,局部穴位常規消毒,針尖向脊柱方向斜刺15~30 mm,待有麻脹感即停止進針;根據皮疹區范圍,在相應皮疹區上、下、左、右取阿是穴,取0.30 mm×40 mm無菌針灸針,常規消毒,針尖向皮疹區中心點方向斜刺進針,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 min,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②刺絡拔罐:皮疹區常規消毒,用梅花針叩刺皮疹區,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微微滲血后,在滲血處迅速拔罐,留罐5~10 min,每3 d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針刺治療與刺絡拔罐交替進行,刺絡拔罐當天不針灸,若患者第1個療程后疼痛明顯改善,第2個療程只采用針刺治療。兩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3.1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疼痛感及伴發癥狀完全消失;顯效:疼痛感及伴發癥狀明顯減輕;好轉:疼痛程度減輕,其他癥狀有所減輕;無效:癥狀無改善或加重。愈顯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3.2 結果 第1個療程后,愈顯率為58.93%,總有效率為100.00%;第2個療程后,愈顯率為96.00%,總有效率為100.00%,提示針刺配合刺絡拔罐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療效顯著。見表1。

表1 56例急性期帶狀皰疹患者臨床療效(例)
中醫認為,帶狀皰疹屬于“蛇串瘡”“纏腰火丹”等范疇,本病主要由于濕熱火毒滯留肌膚、經絡,正氣不足而致氣血瘀滯、經絡不通,不通則痛,故中醫治療本病當以疏經通絡、理氣活血、祛瘀止痛為原則。夾脊穴位于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之間,針刺夾脊穴一方面可以調節二經經氣,另一方面可增強機體的正氣,疏通經絡。現代醫學認為,夾脊穴有脊神經根的后支分布,針刺夾脊穴可對相應的神經節產生一定的刺激,使神經節的痛覺纖維傳導阻滯,提高患者的痛閾,同時通過調節體液及神經,影響交感神經末梢對化學介質的釋放,達到鎮痛的目的[2]。《靈樞·官針》載:“豹紋刺者,左右前后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局部圍刺是由五刺之“豹紋刺”發展而來,局部圍刺具有疏經通絡、活血止痛、扶正祛邪等作用,其與針刺夾脊穴配合,使針感直達病所,直搗病灶。《靈樞·官針》載:“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刺絡源于九刺之“絡刺”,《素問·皮部論》載:“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說明十二皮部與經絡、臟腑密切相關,運用梅花針叩刺皮部,可激發臟腑經絡功能,使邪氣有所去向。拔罐療法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等作用,《靈樞·九針十二原》載:“菀陳則除之,去血脈也。”梅花針叩刺配合拔罐療法具有解毒通絡、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縮短了疾病的病程,有利于皮損快速愈合。現代研究表明,梅花針配合拔罐療法可擴張局部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營養及供氧量,促進神經細胞功能恢復,達到止痛目的。同時還能促進淋巴循環,提升皮膚免疫因子釋放,提高免疫功能,提高痛閾,產生鎮痛作用[3]。由此可見,針刺配合刺絡拔罐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療效明顯,可提高臨床治愈率,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并且操作簡便、見效快、費用低、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借鑒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