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平
(山西省盂縣中醫醫院,山西 陽泉045100)
面癱作為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其研究已經臻于完備,但在臨床實際操作過程中,艾灸及針刺時間不同則療效可能不同。為觀察不同時間量的艾灸及針刺對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筆者選取10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盂縣中醫醫院治療的100例初次周圍性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4組,每組25例。A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41~75歲,平均(42.5±2.5)歲;發病時間1~3 d。B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39~69歲,平均(41.5±2.5)歲;發病時間1~4 d。C組男11例,女14例;年齡40~66歲,平均(43.5±2.5)歲;發病時間1~4 d。D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43~67歲,平均(42.5±2.5)歲;發病時間1~3 d。4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以口眼斜為主要特點,出現單側面部表情肌病變,額紋消失或變淺,眼瞼開合障礙,鼻唇溝變淺,口角偏向一側;排除格林-巴利綜合征、外傷及感染引起的面神經麻痹[1]。
1.3 納入標準 年齡16~70歲;病程2周以內;符合上述診斷標準。
1.4 排除標準 年齡16歲以下,65歲以上;病程超過2周;有其他嚴重疾病。
針刺取患側陽白、攢竹、魚腰、承泣、顴髎、下關、地倉、頰車、人中、雙側風池、翳風、合谷、外關。急性期患者,選穴宜少而精,且進行淺刺。艾灸取患側翳風、頰車、地倉、合谷、陽白。針刺1:留針15 min;針刺2:留針30 min;艾灸1:灸10 min;艾灸2:灸20 min。4組治療方法分別為A組:針刺1合艾灸1;B組:針刺1合艾灸2;C組:針刺2合艾灸1;D組:針刺2合艾灸2。4組均治療2周。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療效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痊愈:面部表情無異常;顯效:外觀無異常,且無明顯不適感,但存在輕度不對稱;有效:感覺好轉,眼瞼可閉合;遺留口角斜,改善輕微;無效:均未改善。總有效=痊愈+顯效。②面部神經功能癥狀評分:以House-Brack mann面神經功能分級評定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進行評分[3]。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例或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療效比較 4組患者總有效率依次為88.0%、92.0%、96.0%、96.0%。4組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組初次周圍性面癱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面部神經功能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2周后,4組患者的面部神經功能均明顯改善,面部神經功能癥狀評分依次為(65.30±16.30)分、(66.40±15.50)分、(66.60±16.70)分、(68.70±16.30)分,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周圍性面癱沒有年齡特征,發病季節較為集中,多發生在春秋兩季[4]。研究發現,周圍性面癱的常見病因有:①感染性病變,多由潛伏在面神經感覺神經節的病毒被激活引起;②寒冷因素;③免疫學因素;④缺血因素,引起血管運動神經反射性收縮,導致局部組織水腫,壓迫面神經;⑤高血壓,血管壓力變化,導致局部血管痙攣,壓迫面神經;⑥血管壓迫因素;⑦面神經炎;⑧面神經管先天性狹窄;⑨梅毒;⑩麻風及隱球菌腦膜炎伴艾滋病、結核性腦膜炎、結節病、頭部外傷、橋腦出血、系統性紅斑狼瘡及腫瘤等[5]。
國內外專家學者從多個角度對針刺治療面癱的療效進行了研究。袁秀麗[6]獨創“兩點一圈針刺法”,根據不同分期進行治療。郭蘊萍[7]應用“經筋刺法”,有效刺激三陽經脈,進而達到治療效果。蔡圣朝[8]運用“面八針”,結合不同時期不同方法選取面部8個穴位進行治療。田維柱[9]認為針刺治療面癱,越早越好。黎凱[10]在恢復期患者原來治療的基礎上,配合梅花針進行治療。韋立富[11]采用慢捻進針法,配合艾灸治療,容易得氣,可提高療效。高玉瑃[12]注重陽明經取穴,攻補結合,可達到預期療效。本研究通過不同的針刺和艾灸時間量進行治療,結果顯示,4組治療效果雖有一定差異,但無統計學意義。從中得出以下幾點體會:①4組治療方案中,C組和D組總有效率略高于其他兩組,而D組的痊愈率略高于C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針刺的時間量對于本病的治療意義大于艾灸的時間量。故而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有很好的療效,可作為首選方法。②4組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存在如下問題:樣本量少,由于本研究每組只有25例患者,研究范圍有限;研究因素不夠全面,還應將針刺程度、艾灸數量、治療次數及心理治療等加入治療方案,進行正交試驗,分析各因素的影響。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臨床治療面癱的方法越來越規范,也越來越深入和細致,希望本研究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學者進行深入研究,促進治療方案更加精細化,進而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