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陳 霞,何婷婷
(江蘇省南京市中醫院,江蘇 南京210001)
子宮腺肌病是指子宮肌層內存在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在激素的作用下發生周期性出血,從而引起進行性加重的痛經、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甚者繼發不孕等臨床表現的常見婦科疾病。古代中醫文獻并無本病相關記載,現代中醫根據其臨床特征,將其歸屬于“痛經”“崩漏”“癥瘕”“不孕”等范疇。據報道,本病的發生率為20%~25%[1-2],其中痛經為子宮腺肌病最主要的臨床表現,約占子宮腺肌病患者的64.8%~77.8%[3]。本病雖為良性病變,但具有惡性病變種植轉移的特征,且呈周期性發作,病情反復難愈,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痛苦?,F代醫學治療本病多采用激素類藥物和手術治療,但其復發率高,很多患者在經受治療帶來的不良反應的同時,仍需繼續忍受經行腹痛等癥狀的困擾。為尋求有效且不良反應少的治療手段,陳霞教授結合中醫理論及自身的臨床經驗,提出本病乃因患者素體腎陽虧虛,血滯成瘀,同時腎陽虛無以溫化經血濕濁等有形之物,使之聚而成痰,最終表現為痰瘀互結之痛經、癥瘕等癥。因此,陳霞教授在本病的治療中強調從“腎陽”著手,以溫補腎陽為大法,兼活血化瘀,溫化痰濁,臨床自擬消癥止痛方加減口服,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少?,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南京市中醫院門診就診的痰瘀互結型子宮腺肌病痛經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20例。對照組年齡27~45歲,平均(38.62±3.41)歲;病程6~22個月,平均(18.37±3.12)個月。治療組年齡29~44歲,平均年齡(38.35±3.82)歲;病程6~24個月,平均病程(18.46±3.04)個月。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治指南》[4]、《婦產科學》(第2版)[5]相關內容;中醫痰瘀互結證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及《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進行診斷。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西醫診斷及中醫證候標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嚴重精神類疾病、不能自理、依從性差者。
2.1 對照組 予以散結鎮痛膠囊(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30127,0.4 g/粒)口服。三餐后服用,每次4粒,每日3次。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2.2 治療組 予以消癥止痛方加減口服。組成:淫羊藿10 g,巴戟天10 g,當歸10 g,赤芍10 g,白芍10 g,川芎10 g,五靈脂10 g,蒲黃10 g,烏藥10 g,制香附10 g,皂角刺6 g,茯苓10 g,桂枝6 g,炙甘草3 g。均予以配方顆粒,開水沖服,每日1劑,分2次口服。經前10 d至經期5 d口服,早晚餐后各1次,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總體療效。痊愈:痛經消失,6個月內癥狀無復發;顯效:痛經消失或明顯減輕,可維持3個月;有效:痛經減輕,不能維持3個月;無效:治療后痛經無改善。②視覺模擬評分(VAS)?;颊吒鶕弁闯潭茸龀鲈u分,0分為無疼痛感,10分為最難以忍受的劇痛。③中醫證候評分。主癥:經期前后少腹、腰骶部疼痛不適,呈進行性加劇;經血紫黯有塊,塊去痛減。次癥:下腹結塊,固定不移;形體肥胖;婚久不孕;頭暈沉重;胸悶納呆;帶下量多、色白質黏。根據程度輕重,主癥計0~5分,次癥計0~3分。④血清CA125值。晨起空腹采集外周靜脈血,離心獲得血清后,采用西門子 ADVIA Centaur XP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測定CA125數值,正常值范圍為0~35 U/mL。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總體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痰瘀互結型子宮腺肌病痛經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VAS評分下降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痰瘀互結型子宮腺肌病痛經患者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痰瘀互結型子宮腺肌病痛經患者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20 6.80±2.22 4.55±1.88△▲對照組 20 6.85±1.93 5.65±1.98△
(3)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中醫證候評分下降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痰瘀互結型子宮腺肌病痛經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痰瘀互結型子宮腺肌病痛經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20 11.20±4.00 7.85±4.27△▲對照組 20 12.10±3.55 9.80±3.19△
(4)CA125值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CA125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CA125值下降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痰瘀互結型子宮腺肌病痛經患者治療前后CA125值比較±s)

表4 兩組痰瘀互結型子宮腺肌病痛經患者治療前后CA125值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20 45.58±12.03 31.06±9.40△▲對照組 20 46.89±15.11 39.87±13.92△
近年來,子宮腺肌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且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其伴隨的經行腹痛、月經量多、不孕癥等癥狀嚴重影響著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質量。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與患者體內性激素水平相關,治療以激素調節為靶點。目前保守治療中較常用的是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曼月樂環)[8],但治療過程中部分患者會出現陰道不規則出血等不良反應[4]。對于癥狀較重且無生育要求的患者多采用腹腔鏡下病灶切除術,但術后復發及患者對手術的畏懼心理也是治療中常見的疑難問題[9]。
中醫認為腎為水火之宅,內藏元陰元陽,為人體臟腑陰陽之根本。腎中陽氣具有溫煦、推動的作用,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重要保證。由此推斷,若腎陽不足,一則無以溫化,血遇寒而凝;二則氣虛血行不利,血液凝滯成瘀;三則日久必累及脾陽,脾陽受損,氣化功能失司,致經血水液黏滯不化,有形之邪凝聚胞宮胞脈,積聚成痰。痰瘀互結,下注胞宮胞絡,一則阻礙氣機,不通則痛,發為經行腹痛;二則痰瘀實邪留而不去,轉為癥瘕,伴見子宮增大質硬;三則癥瘕留于血室,舊血不祛,新血無以歸經,妄行脈外,發為月經量多,夾有血塊等癥。
綜上分析,陳霞教授認為本病發病之本乃腎陽虧虛,治療當著眼于溫補腎陽,才能有效地消除患者體內的瘀血痰濁,達到消散病灶的目的,即所謂“養正則積自除”。結合本病伴隨月經周期呈周期性發作的特點及月經周期中的陰陽轉化規律(月經期重陽轉陰、經后期陰長陽消、經間期重陰轉陽、經前期陽長陰消),強調應重視經前期及經期的溫腎助陽治療。只有經前期陽長至重,經期才會重陽順利轉化為陰,經血方能順利下行;若腎陽不足,無法達到重陽狀態,必然陽轉陰不利,經血下行不暢,瘀滯胞宮胞絡;且腎陽不足,經血中有形之物難以溫化,久而化痰,終致痰瘀膠著,發為痛經等。
現代研究表明,子宮內膜異位癥與黃體功能不健全有重要關系,而滋補腎陽,通暢任脈,是控制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發展的強有力措施[10];結合子宮內膜異位癥與子宮腺肌癥發病機制的相關性,佐證了本病與腎陽不足亦密切相關。這與筆者提出本病經前期及經期溫補腎陽的治療原則不謀而合。
針對本病病機,筆者從腎陽論治,自擬消癥止痛方加減口服,全方以溫補腎陽為大法,結合疾病發展中出現的“痰、瘀”表證,兼予活血化瘀,溫化痰濁。方中淫羊藿、巴戟天溫補腎陽,為君藥;當歸活血調經止痛,赤芍、川芎、失笑散活血化瘀,烏藥溫腎散寒、行氣止痛,制香附理氣調經止痛,聯合白芍養血調經、緩急止痛,共為臣藥;茯苓利水滲濕,皂角刺軟堅化痰,共為佐藥;桂枝溫經止痛,炙甘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全方合用,攻補兼施,標本兼顧,使腎陽得以溫補,瘀血痰濁得以溫化,癥瘕積聚得以消散,最終達到治療本病的目的。
本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從腎陽論治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不僅避免了西藥和手術給患者帶來的身心痛苦,同時相對于口服中成藥物不僅療效優越,且能有效縮短患者服藥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