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濤,康亞娟,侯慶偉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人民醫院,河南 漯河462300)
慢性膽囊炎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發病原因較為復雜,可能與飲食結構不合理、細菌感染、膽囊收縮功能異常、急慢性膽囊炎反復發作、膽結石、遺傳等因素有關[1]。西醫治療慢性膽囊炎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但臨床效果有限,且治療周期較長,長期用藥容易加重肝腎負擔,引發多種藥物不良反應。而手術治療對患者創傷較大,許多患者接受程度較低[2]。中醫認為本病主要由飲食不節、七情內傷、肝膽氣郁、膽失通降所致,故臨床治療應以疏肝利膽為原則[3]。本研究探討利膽健脾湯治療慢性膽囊炎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漯河市召陵區人民醫院收治的142例慢性膽囊炎患者,根據就診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1例。對照組男37例,女34例;年齡47~68歲,平均(58.59±3.32)歲;病程1~5年,平均(3.07±0.95)年。觀察組男37例,女34例;年齡45~68歲,平均(58.43±3.51)歲;病程1~5年,平均(2.96±0.8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資料完整;符合《實用內科學》和《中醫內科學》中慢性膽囊炎的診斷標準[4-5];治療依從性良好;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資料不全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急性膽囊炎者;精神障礙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入組前1個月內服用過可能影響治療效果的藥物者;擅自終止用藥者。
2.1 對照組 給予膽舒膠囊(四川濟生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6078,0.45 g/粒)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連續用藥4周。
2.2 觀察組 給予利膽健脾湯。組成:黨參片、茯苓、粉葛各30 g,白術、白芍、香櫞、金錢草、茵陳各15 g,柴胡、雞內金、甘草片各10 g;右脅疼痛者,加延胡索10 g;疼痛劇烈者,加金鈴子10 g,延胡索30 g;腹部痞悶者,加厚樸、枳殼各15 g;嗜睡乏力者,加黃芪30 g;納差者,加炒稻芽15 g;反酸、噯氣者,加代赭石20 g;腹瀉者,加仙鶴草、半枝蓮、白芷各10 g。每日1劑,1 L水煎至250 mL,分早晚兩次趁熱服用。連續用藥4周。
3.1 觀察指標 ①中醫證候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治療前后單項中醫證候進行評分[6]。主癥(右肋疼痛、右肋脹滿、倦怠乏力、噯氣)根據病情輕重計0、2、4、6分,副癥(腹脹、焦慮煩躁、納差、口苦、惡心嘔吐、大便異常)根據病情輕重計0、1、2、3分。痊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下降≥95%;顯效: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下降≥70%,且<95%;有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中醫證候積分下降≥30%,且<70%;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或病情加重。②膽囊彩超療效評定標準。痊愈:膽囊壁厚度、毛糙、膽汁透聲3項均恢復正常;顯效:兩項有明顯改善;有效:1項有明顯改善;無效:無明顯改善。③統計中醫證候總有效率、膽囊彩超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均明顯下降(P<0.01),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膽囊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慢性膽囊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觀察組 71 25.43±1.94 13.28±1.75△△▲▲39.185 0.000對照組 71 25.39±2.27 18.16±2.31△△ 18.811 0.000 t值 0.113 14.189 P值 0.910 0.000
(2)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觀察組中醫證候總有效率(95.77%)高于對照組(83.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038,P=0.014<0.05)。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膽囊炎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例)
(3)膽囊彩超療效比較 觀察組膽囊彩超總有效率(92.96%)高于對照組(77.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762,P=0.009<0.05)。見表3。

表3 兩組慢性膽囊炎患者膽囊彩超療效比較(例)
(4)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
慢性膽囊炎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炎癥性膽囊疾病,約占所有膽囊良性病變的70%以上,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其發病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慢性膽囊炎反復發作不僅影響患者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還會因反復刺激誘發癌變,因此盡早治療對慢性膽囊炎患者十分必要[7]。
目前西醫以對癥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為主,但保守治療臨床療效較差,長期用藥不僅會加重患者肝腎負擔,還會因藥物耐受降低治療效果,而手術治療對患者創傷較大,患者接受程度較低[8]。中醫古籍并無慢性膽囊炎的病名,而現代中醫根據患者表現將其歸屬于“脅痛”“肝脹”“膽脹”等范疇,認為該病的發生與肝郁氣滯、肝膽濕熱、脾胃虛弱有關,故臨床治療應以疏肝利膽為主[9]。利膽健脾湯是筆者總結多年慢性膽囊炎治療經驗,在柴芍六君子湯的基礎上加減而來,全方由黨參、茯苓、粉葛、白術、白芍、香櫞、金錢草、茵陳、柴胡、雞內金、甘草等藥物而成。方中黨參、柴胡為君藥,可疏肝解郁,健脾益氣[10];白芍、香櫞、茯苓、白術為臣藥,白芍、香櫞可增強柴胡疏肝解郁的功效,茯苓、白術可提高黨參健脾益氣功效。粉葛升清降濁,解肌生津;金錢草、茵陳利濕退黃,利尿通淋,解毒消腫;雞內金健胃消食,澀精止遺,通淋化石;上述4味藥物為佐藥。而甘草平和藥性,調和諸藥,為使藥[11]。現代藥理學研究也證實,柴胡可鎮痛、鎮靜,黨參具有擴張血管、促進新陳代謝、促進消化等功效。白術的主要有效成分內脂類物質可調節腸胃蠕動,抗菌消炎。香櫞含多種揮發油,具有較強的抗病毒、抗腫瘤功效。茯苓的主要藥理成分為多糖和三萜類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腫瘤、降血脂等功效。粉葛含大量黃酮類物質,具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對改善機體血液微循環具有重要作用。金錢草具有加強肝總管收縮、促進肝總管蠕動的作用。茵陳具有較強的抗炎作用,可有效緩解膽道炎癥反應。雞內金主要成分為胃激素、類角蛋白、胃蛋白酶及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可有效改善機體消化功能[12]。上述藥物從多個方面共同作用,共行疏肝利膽、調暢氣機之功效。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筆者還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對利膽健脾湯進行加減,右脅疼痛者,加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疼痛劇烈者,加金鈴子疏肝行氣止痛,延胡索活血散瘀;腹部痞悶者,加厚樸、枳殼燥濕消痰,下氣除滿;嗜睡乏力者,加黃芪補氣固表;納差者,加炒稻芽和中消食,健脾開胃;反酸、噯氣者,加代赭石平肝潛陽,重鎮降逆;腹瀉者,加仙鶴草、半枝蓮和白芷截瘧止痢,解毒補虛。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較低(P<0.05),且中醫證候療效和膽囊彩超療效也均優于對照組(P<0.05)。這可能是因為筆者在應用利膽健脾湯治療慢性膽囊炎時隨癥加減,使其更符合患者臨床表現,故療效較好。兩組患者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藥物安全性較高。但此次研究仍有一定局限性,未對兩組患者進行長期隨訪,未能得到兩組患者病情復發的相關數據。后期可通過增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研究,以期得到更為準確、詳細的結論。
綜上所述,利膽健脾湯治療慢性膽囊炎臨床效果較好,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增強治療效果,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