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華
(江蘇省如皋市中醫院 226500)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種疾病,主要是由于竇房結激動一場火災傳導障礙導致心臟搏動頻率以及節律出現異常[1]。傳統采取常規心電圖進行分析,但檢出率低,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動態心電圖在心律失常診斷中獲得廣泛應用,其可24h不間斷追蹤心律情況,可分析活動以及安靜狀態下心電圖變化[2]。心臟彩超可動態顯示心腔內部結構以及心臟搏動等數據,是診斷心臟病重要工具,根據以上情況本次重點分析動態心電圖結合心臟彩超在診斷心律失常中的關聯性。
1.1 一般資料來源 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心律失常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患者疾病類型包括冠心病、高血壓等。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齡54~81歲,平均(70.2±6.2)歲,所有患者均同意本次檢測方式并簽訂相關協議。
1.2 方法 患者現行采取常規及動態心電圖檢查,然后進行心臟彩超檢測。常規心電圖檢測:取平臥位,定期患者將衣服掀開,暴露胸部,連接12導聯記錄心電圖,以25mm/s紙速度做心電圖記錄。動態心電圖:患者行12導聯動態心電圖記錄24h心電圖變化情況,監測心肌電生理情況,使用專業軟件分析結果,由兩名醫生閱讀數據,達成統一意見,意見不同意后第三名醫生加入,最終獲得統一意見。心臟超聲:叮囑患者取仰臥位,在探討位置涂抹耦合劑并設計頻率,掃描心臟部位分析心室結構以及組織情況,記錄相應數據。
1.3 診斷標準 參考相應分級以及疾病判斷依據,對動態心電圖、心臟彩超結果分類,記錄患者心律失常類型,可包括房顫、室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室傳導阻滯、室性傳導阻滯、竇房傳導阻滯等8種情況。
1.4 數據分析 常規心電圖以及動態心電圖檢出率比較采取統計分析軟件SPSS20.0中數據包分析,組間計數資料采取F檢驗,數據表后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房速、房顫、室性早搏、房室傳導阻滯等檢出率中動態心電圖高于普通心電圖(P<0.05);心臟彩超檢測左心房內經除了竇房傳導阻滯正常以外其余均增大,具體結果見表1。
心律失常患者心率波動較大,常規心電圖只能捕捉某一瞬間靜息狀態下心率情況,而心律失常靜息狀態下較難體現。動態心電圖可連續24h記錄心率情況,能準確提供精準的24h心肌變化向量,通過分析動態心電圖結果,可獲得心律失常二級診斷,并根據圖像進一步推測心律失常病因,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心臟彩超可動態觀察心臟跳動情況,動態顯示心腔內結構、心臟搏動以及血液流動情況,此外該種檢測為無創,可反復使用。在彩超檢測過程中,心臟探頭移動可清洗觀察心臟內部結構,可及時準確發現心臟異常,該種優勢普通心電圖及動態心電圖無法獲取。

?
本次研究中動態心電圖對于心律失常檢出率明顯高于普通心電圖,除竇房傳導阻滯之間無差異外,其余數據均具有明顯差異,動態心電圖檢出率明顯高于常規,獲得結果與相關報道基本一致[3]。年齡較大人員心房肌大多出現退行性病變,機上肝腎功能退變增加機體能量損耗,導致心房容積增大,進而誘發房性早搏。本次研究結果中,室性早搏的發生率較高,可能為心臟發生退行性病變室性早搏多發生于器質性心臟病患者,且大多數合并高血壓及冠心病,該類患者容易出現猝死,因此臨床診斷及治療中需引發重視。
經本次研究,動態心電圖結合心臟彩超可分析心律失常患者心臟內部情況,并可準確診出心律失常類型,為更加明確疾病情況應采取動態心電圖檢查并結合心臟彩超檢測,從而進一步明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臨床診斷中使用心臟彩超輔助檢測,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心臟各個腔室結構異常,同時可反映左心室射血分數及有效射血量,因此動態心電圖結合心臟彩超可進一步提高心律失常診出率。
綜上所述,普通心電圖僅能局部反映心律失常患者心肌電生理結構,而動態心電圖進一步明確心律失常情況,結合心臟彩超后可進一步擴大24h動態心電圖診斷意義,對于降低誤診率具有顯著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