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旺
(寧夏固原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寧夏 756000)
在兒科臨床上,新生兒出現呼吸窘迫綜合癥是常見的兒科病癥之一。當新生兒出現呼吸窘迫綜合癥時,新生兒的呼吸系統就會出現障礙,常常會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因此,這種病癥在兒科臨床上具有較高的死亡發生率。鑒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的較高死亡率,探討病癥的發生原因和救治方法就是現實的迫切需要[1]。新生兒出現呼吸窘迫綜合癥的臨床表現多發生在早產兒,這與早產兒身體機能發育不完善,肺部綜合系統發育障礙有密切關系。但是在本次研究中,收集的都是正常胎齡的患兒,同時以正常出生的胎兒作為對比。期望通過對比,發現新生兒出現呼吸窘迫綜合癥的影響因素,進而制定有效的治療措施,達到有效提高患兒生存率的目的。在目前的治療方法中,利用機械通氣和呼吸機治療取得了不錯的效果[2]。在本次研究中不但采用了傳統治療方法,而且采用保溫輻射臺以提高治療效果,當然,在有效的治療方法進行的同時,需要采用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更好保障患兒的生命安全。
選取我院自2015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96例新生兒的臨床資料,其中出現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患兒48例,正常胎兒48例。兩組新生兒的詳細資料見表1。

?
通過對表1兩組新生兒臨床資料的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分別在性別、平均胎齡和平均體重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因此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具備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和條件。
2.1 兩組患兒分娩處理方法 48例正常新生兒在出生后采用傳統護理措施,沒有一例發生意外,各項指標均顯示正常。
48例出現呼吸窘迫綜合癥的患兒在出現病癥后立即采取機械通氣和呼吸機治療,同時采取保溫措施,加強護理。為了確保患兒各項體征的正常,預防出現各種并發癥,對患兒加強營養,保證患兒生命安全。
2.2 觀察指標 對所有產婦的病史、分娩方式及所有新生兒的胎齡、羊水吸入和缺氧窒息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兩組新生兒出生情況對比分析見表1。

?
從表1中兩組新生兒的各項出生指標分析可以發現,正常組新生兒各項指標均優于患兒組(P<0.05),因此具有統計學意義。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在兒科臨床上是導致新生兒生存率低的主要因素之一,有學者在相關調查研究中發現,此種病癥的新生兒死亡率高達24.8%[3],這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新生兒有肺部呼吸細胞發育不完善,同時由于各種出生時的潛在危險因素,導致患兒出現呼吸困難,最終呼吸衰竭使新生兒死亡。
根據表1中兩組新生作胎齡統計數據可以發現,患兒組胎齡小于32周的高達66.7%,高于正常分娩組的39.6%,因此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的發生和胎齡是否達到乃至高于32周有密切關系。胎兒胎齡在32周以下,胎兒身體的各種器官發育不完善,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沒有足夠提供新生兒呼吸的功能,而胎齡>32周的胎兒,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質胡子足夠的能力為新生兒提供呼吸功能,這種能力在胎齡達到35周時基本完善,因此,早產兒發生呼吸窘迫綜合癥的機率相對就比較高。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的發生不是單一的因素引起,在表1中,妊娠糖尿病、雙胎/多胎、擇期剖宮產、剖宮產窒息、宮內窘迫、羊水吸入、是否男嬰等因素都是影響病癥發生的因素。通過表1中數據的分析,正常組新生兒的危險因素發生率均小于患兒組(P<0.05),這就說明在產婦生產時,要認真調查產婦的身體情況,對相關的分娩和育兒知識詳細對產婦進行講解,提高產婦對分娩和育兒知識的了解,從而選擇正確的分娩方式。
總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的出現是多種危險因素綜合發生的結果,重視產婦的身體護理和分娩方式選擇,充分重視新生兒分娩可能出現的各種危險因素,對于提高新生兒的存活率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