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薇
(貴州省人民醫院 貴州貴陽 550000)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也是其中較為嚴重的一種并發癥,具有極高的致殘率,患者可見明顯的血斑點、黃斑水腫及硬性滲出等情況,使得患者視力水平逐漸低下,甚至有致盲的風險[1]。早期對疾病進行干預,能有效減少致盲率,促使患者恢復健康,臨床當前以藥物治療為主,藥物見效慢,長期服用患者難以檢查。臨床研究得知,激光光凝是治療該種疾病的有效方式,尤其是改良后的方式,能幫助患者改善癥狀,提高患者視力水平,促使患者疾病得以控制[2]。下面將100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平分為兩組,分別采用傳統激光光凝治療與改良激光光凝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具體實施內容呈現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從2017年10月到2018年12月時間段選取其中就診的患者共100例,樣本采用中華醫學會制定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期標準(1984年)》[3]標準進行篩選。按照1:1比例將患者平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采用傳統激光光凝治療的患者納入對照組,采用改良激光光凝治療的患者納入觀察組。其中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23例,最小患者37.8歲,最大患者79.1歲,平均年齡(51.23±3.48)歲;病程(10.18±2.23)年;觀察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最小患者38.1歲,最大患者 80.2歲,平均年齡(51.31±3.51)歲,病程(10.25±2.20)年。對兩組患者的性別、平均年齡及病程分別行卡方及t值檢驗后,結果顯示P>0.05,組件具備公平對比研究的前提條件。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n=50)采用傳統激光光凝治療,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從視網膜顳下、顳上及鼻下等部位進行全視網膜光凝治療,將光凝直徑控制在300μm,單次光凝點數控制在400,能量控制在120~240mW,曝光時間控制在0.1~0.2s。
觀察組(n=50)采用改良激光光凝治療,在黃斑區格柵狀C型光凝,光凝距離中心凹位置向外500μm,直徑為100μm的光斑圈,將中心凹作為圓心,呈2~3排環形光凝,將能量控制在120~200mW,曝光時間控制在0.1~0.2s,產生的光斑間隔1個光斑直徑;后級、赤道及遠周邊外300μm直徑光斑實施光奶奶個知識,能量控制在130~220mW,曝光時間控制在0.15~0.3s,產生的光斑間隔1個光斑直徑,從視網膜顳下開始,到鼻下、顳上及鼻上等部位進行光凝治療,并對眼底螢光血管造影顯示出來的無灌注區及新生血管區實施光凝治療,參數設置為0.5個直徑,單次光凝點為500,共四次。
1.3 觀察指標 療效判斷標準:顯效:復診可見清晰光凝斑,色素斑間隙清晰可見微動脈瘤,毛細血管無灌注區消失,新生血管消失;有效:復診可見光凝斑痕跡,色素斑間隙可見微動脈瘤,偶爾可見新生血管;無效:復診疾病無變化或者病情惡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人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系統,進行對比和檢驗值計算,療效判斷行卡方檢驗,當P<0.05表示存在明顯的統計學差異。
2.1 兩組患者療效結果比較 觀察組96.0%的治療有效率與對照組80.0%的治療有效率比較,提升顯著(P<0.05),詳見表1。

?
糖尿病視網膜病是糖尿病最為常見的一種微血管并發癥,主要由視網膜缺血缺氧導致,使得視網膜新生血管與血管纖維膜出現,進而導致纖維增值、玻璃體出血及視網膜脫離。該種疾病具有不可逆的特點,且持續性加重,如不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嚴重影響患者視力水平,甚至具有致盲的風險,使得患者生活質量直線下降,該種疾病成為社會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引起臨床的高度重視。
治療此類疾病,是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采用手術方式加以治療,臨床治療方式較多,其中玻璃體切除手術創傷大,費用高,且預后效果差,在臨床的使用受限。激光治療是一種新型的治療方式,能有效緩解患者視網膜缺血缺氧情況,抑制新血管的形成,并使新形成的血管壞死,從而達到改善視網膜的效果[4]。傳統激光治療需要把握正確的治療時機,對其要求較為嚴格,將其進行改良,能提高治療效果,增加后極、赤道及遠周邊處的光凝,向周邊延伸,增加兩行激光斑,可加速新生血管的消退,縮短恢復時間[5]。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用改良激光光凝治療后,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促進患者視力水平得以提高。
綜上所述,采用改良激光光凝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效果顯著,具有積極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