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運國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醫院 四川南充 637000)
近些年來,肺癌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在眾多疾病當中是增長最快的,是嚴重威脅人們生命與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1]。因為肺癌的發病癥狀相對來說沒那么明顯,臨床癥狀也不典型,導致長期以來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就診時患者大多數就已經處于肺癌中期或是晚期,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2]。對于有基礎疾病的癌癥患者來說,因為身體經受不住長期的放療和化療,對其日常生活產生了嚴重的影響?,F階段,支氣管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聯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術具有不良反應小、定位準確以及高度適形等優點,其應用范圍逐漸擴大,發展勢頭明顯。
為此,我院選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期間內接受治療的84例合并有基礎性疾病不能耐受或不愿經手術切除的肺癌患者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進行單純支氣管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與支氣管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聯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術兩種治療方式的效果比較,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期間內接受治療的84例合并有基礎性疾病不能耐受或不愿經手術切除的肺癌患者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例。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65.3±13.4)歲,把采用支氣管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的患者作為對照組,支氣管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聯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術治療的患者作為觀察組。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狀況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具有可對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支氣管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治療,動脈灌注化療周期為3~4周,3~4個周期之后觀察其應用效果。在DSA引導下用5F Cobra導管或胃左導管行支氣管動脈造影,明確腫瘤靶血管后行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治療,一般行雙側支氣管動脈造影,栓塞時如遇靶血管與肋間動脈或者脊髓動脈共干時則采用3F微導管超選擇造影及栓塞;觀察組對患者行支氣管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后2-4天復查血常規、肝腎功能、血凝分析等檢查,如果未發現明顯異常,則對患者進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術,并定期復查。
1.3 觀察指標 分析和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以控制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疾病穩定)作為統計指標,參照WHO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評價療效計算腫瘤控制率。完全緩解:腫瘤病灶完全消失,行相關影像學檢查后不能顯示腫瘤;部分緩解:影像學檢查示腫瘤組織長寬乘積比值較治療前減少≥50%、或病灶大小無明顯變化,病灶內出現部分或大部分壞死,病灶強化影直徑總和縮小≥30%;疾病穩定:介于PR與PD之間;疾病進展:影像學檢查顯示腫瘤組織長寬乘積比值較治療前增大≥25%、或病灶強化影增加直徑≥20%或出現新病灶。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用X2進行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表示,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對比 所以患者行支氣管動脈造影灌注化療+栓塞術及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術均成果。觀察組的臨床效果優于對照組,各組之間數據對比和判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1。

?
肺癌的癥狀表現非常復雜,是否出現癥狀和體征表現,以及該癥狀出現時間的早晚,均取決于肺部腫瘤的部位、病理的類型、有無轉移并發癥的伴隨產生以及患者自身的耐受力與反應程度[3]。肺癌早期的癥狀不典型或較輕微,甚至有時候不會出現任何異常不適狀況,不易被患者及時察覺,導致患者在發現異常進行就診時病情就已經處于中期或者晚期。對于有基礎疾病的癌癥患者來說,因為身體經受不住長期的化療,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而支氣管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聯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術的治療具有精確度高、局部療效突出、不良反應少等優勢,逐漸被臨床所應用。
由此次研究得出,觀察組的臨床效果優于對照組,較支氣管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來說,支氣管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聯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術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采用支氣管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聯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術來對原發性肺癌進行治療,患者的不良反應更少,容易耐受,并發癥更少,能改善患者的病情狀況,提高其生活質量,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