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淑琴
(臨夏縣中醫醫院 甘肅臨夏 731801)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均壽命延長,以糖尿病為首的“富貴病”發病幾率顯著升高,成為危害人們機體健康的首要問題之一。糖尿病疾病為慢性進展性疾病,疾病病程較長,臨床針對糖尿病疾病發病機制處于探究階段,臨床尚無根治手段,呈終身疾病,需患者一直服用食用類胰島素藥物進行治療[1]。當機體長時間處于高糖狀況,機體繼發不良反應的幾率顯著,臨床常見并發癥包括眼部疾病、血管疾病、腎病等,加重機體損害的同時,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隨著臨床對糖尿病疾病探究不斷深入,臨床學者研究發現,糖尿病進程與血管超敏C反應蛋白具有高度相關性,可通過監測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明確機體糖尿指標,便于開展針對性治療干預[2]。本研究筆者為了響應國家醫改政策,特于筆者醫院開展平行分析,分析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于糖尿病患者中的特異性。
1.1 一般資料 選90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開展時間為2017年5月到2018年12月,男45例,女45例,年齡35歲~49歲,中位年齡(42.01±1.02)歲,其中25例患者未合并其他疾病,18例患者合并冠心病,19例患者合并腎病,13例患者合并視網膜病變,15例患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同期選取90例健康體檢患者為對照對象,男45例,女45例,年齡34歲~50歲,中位年齡(43.01±1.15)歲;就2組患者入組時基線資料數據進行客觀分析,結果提示差異具有比對價值(P>0.05)。
納入標準:(1)90例研究對象均滿足美國糖尿病學會對糖尿病的診斷依據;(2)將本課題上報筆者倫理會,經審核后實施;(3)所選的觀察對象均自愿參與研究分析,同意將病歷資料進行分析。排除標準:(1)血液疾病患者;(2)于觀察前服用影響血流動力學的藥物;(3)合并精神疾病患者[3]。
1.2 方法 均予以兩組患者開展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建議患者空腹8h以上,進行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的檢測,比對糖尿病患者及健康體檢者之間的差異性。
1.3 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軟件SPSS23.0版本進行所得數據客觀分析,P<0.05作為統計學差異基礎表達。
2.1 兩組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的檢測 研究組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顯著異于對照組指標,結果提示差異顯著(P<0.05),見表 1。

?
2.2 不同合并癥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 90例研究組患者中合并冠心病者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為(3.62±0.35)mg/L,合并腎病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為(5.06±0.42)mg/L,合并視網膜病變者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為(4.59±0.32)mg/L,合并周圍神經病變者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為(3.61±0.28)mg/L;未合并任何疾病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為(2.83±0.24)mg/L,未合并并發癥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比對合并癥患者數值,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
糖尿病為臨床常見的代謝性疾病,主要以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導致的血糖升高為病理表現,嚴重危害患者機體健康[4]。隨著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發病率隨之升高。糖尿病呈緩慢進展性,疾病進展易導致機體多種并發癥發生,例如心血管、腎臟及視網膜病變等,加重疾病治療難度[5]。
本研究表明,研究組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顯著異于對照組指標(P<0.05);90例研究組患者中合并冠心病者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為(3.62±0.35)mg/L,合并腎病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為(5.06±0.42)mg/L,合并視網膜病變者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為(4.59±0.32)mg/L,合并周圍神經病變者的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為(3.61±0.28)mg/L;未合并任何疾病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為(2.83±0.24)mg/L,未合并并發癥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比對合并癥患者數值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相關數據表明,健康志愿者與糖尿病患者之間其血清超敏C反應反應蛋白指標存在顯著差異,可用作疾病診斷及并發癥防治非特異性標志物。。
綜上,糖尿病新發患者機體中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顯著異于對照組指標,可作為糖尿病疾病診斷的獨立指標,為并發癥防治提供有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