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冬梅
(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市人民醫院 江蘇宿遷 223800)
顱腦損傷患者往往處在高分解以及高代謝的狀態之下,患者的機體表現為負氮平衡的狀態[1],而且往往會出現意識障礙、顱內壓增高、胃粘膜損傷和偏癱等并發癥,對患者的正常進食造成嚴重影響,早期腸內營養可以促進神經功能的快速恢復[2]。而有效的護理在腸內營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40例顱腦損傷患者,分析了精細化護理干預在顱腦損傷腸內營養過程中的應用效果,現進行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40例顱腦損傷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齡范圍為 4~79歲,平均年齡(41.36±17.32)歲;GCS評分值 3~8分,平均分值(5.27±1.64)分。對照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齡范圍為 4~79歲,平均年齡(42.67±18.31)歲;GCS評分值 3~8分,平均分值(5.13±1.75)分。兩組的年齡和GCS評分值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精細化護理干預的方法為:(1)選擇適合的營養劑:采取腸內營養混懸液,使用間斷性的或持續性的滴入,以確保顱腦損傷患者的能量供給,初始時應當少量,然后慢慢增量。需要把握初始的劑量,防止劑量過大而造成身體不適。護理人員需要按照顱腦損傷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患者的營養劑類型。(2)確定腸內營養的時間:腸內營養需要適合顱腦損傷患者機體的生理體征,以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增加免疫力,改善呼吸肌的功能,調節負氮平衡。在患者傷后的24h之內,患者的生命體征恢復平穩后,需要進行早期腸內營養,放入十二指腸管,24h之后可以開始輸注營養液,每天輸注500ml,按照患者的實際需求適量的增加營養液的輸注劑量,最高輸注劑量為每天1500ml。(3)基礎的腸內營養護理:在輸注營養劑之前,需要采取加熱器對營養劑進行加熱,以使其溫度保持在38~40℃,防止過熱或過冷。輸注結束后,采取生理鹽水或溫開水認真沖洗管腔,防止導致管腔堵塞。定期對胃管進行更換,普通胃管需要7天更換1次,硅膠胃管需要1個月更換1次。加強檢測患者的情況,防止發生突然性窒息和嗆咳等情況,及時進行搶救以及處理。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腸內營養治療過程中的并發癥情況,包括感染、便秘和腹脹、腹瀉、肌肉萎縮、焦慮和抑郁。記錄患者的預后情況(傷殘率、死亡率和完全康復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軟件,計量資料用平均值加減標準差表示,組間計量資料對比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用X2檢驗,以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腸內營養治療過程中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感染率、便秘和腹脹率、腹瀉率、肌肉萎縮率、焦慮和抑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2.2 兩組傷殘率、死亡率和完全康復率比較 觀察組的完全康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

?
顱腦損傷主要是因為原發性或繼發性的原因所導致的一種顱腦受損性疾病[3]。一般情況下,患者處在應激狀態,因為代謝功能會出現異常,會造成患者發生代謝性酸中毒,而大量的乳酸會不斷堆積于患者的腦組織內,嚴重影響顱腦損傷患者的預后及神經系統功能[4]。精細化護理干預是一種比較新型的護理方式,尤其強調以患者作為中心,為患者提供高效的、專業的、舒適的護理干預措施,盡可能的在各方面使患者的需求得到滿足[5-6]。精細化護理干預把營養護理過程細化和精確化,充分考慮到腸內營養治療的每個方面。本研究發現,觀察組的感染率、便秘和腹脹率、腹瀉率、肌肉萎縮率、焦慮和抑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完全康復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精細化護理能減少腸內營養過程中的并發癥,提高完全康復率。
綜上所述,對顱腦損傷患者采取精細化護理能減少腸內營養過程中的并發癥,有助于康復,值得在臨床相關研究中進行推廣,為相關研究的開展提供了實踐思路和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