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珍琳
(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貴州貴陽 550001)
臨床將出生未滿28天的嬰兒定義為新生兒,胎兒出生前主要通過臍帶,自母體內吸收氧氣與相關營養成分,胎兒出生時需剪斷臍帶,一般情況下新生兒臍帶殘留端可在1周內自行干枯、脫落,在臍帶殘留端脫落前新生兒臍部易受到細菌感染,因此優化新生兒護理干預就顯得十分重要[1]。本次研究為論證新生兒全程優質護理干預模式應用價值,比較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44例行全程優質護理模式新生兒與44例行常規護理模式干預新生兒并發癥發生情況,具體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88例新生兒按照是否實施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將所有新生兒分為對照組(行全程優質護理模式)與實驗組(未行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實驗組44例新生兒一般資料如下:男(24例)女(20例)比例為6:5,胎齡在36周至41周,平均胎齡在(38.12±1.12)周,平均出生體重為(3250.12±10.12)g。對照組44例新生兒一般資料如下:男(22)女(22例)比例為1:1,胎齡在36周至41周,平均胎齡在(38.11±1.11)周,平均出生體重為(3224.12±10.1)g。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新生兒一般資料經統計學驗證,P值大于0.05。
1.2 病例選擇標準 參與本次研究的新生兒均為足月產兒,新生兒Apgar評分均≥7分,排除標準:(1)排除低體重兒、巨大兒。(2)排除先天性疾病新生兒。
1.3 方法
1.3.1 對照組:該組新生兒均行常規新生兒護理,護理人員在新生兒臍帶剪斷后使用絡合碘對臍帶周圍進行消毒,而后在新生兒出生后第4天至臍帶殘端完全脫落后均用無菌棉簽蘸取少量濃度為75%的酒精對局部進行消毒,在新生兒沐浴后使用無菌棉簽將新生兒肚臍周圍的水分吸干。此外,向產婦講解母乳喂養的優點以及新生兒喂養方式,指導新生兒家長科學哺育,新生兒餐后進行腹部按摩或調整體位,以促進排便以及飲食消化。
1.3.2 實驗組:該組新生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全程優化護理模式,全程優化護理模式主要內容如下:①在新生兒臍帶被剪斷至完全脫落期間每次均使用四根醫用棉簽對肚臍局部進行消毒,在新生兒沐浴后先使用一根醫用棉簽吸收肚臍部水分,而后使用第二根棉簽蘸取斯奧聯絡合碘,對臍根部進行消毒,第三根醫用棉簽落實肚臍周圍消毒工作,最后第四根醫用棉簽經肚臍及肚臍周圍水分、藥液均吸干,從而最大程度降低肚臍局部感染發生率。②應用鳥巢式體位護理干預方式,護理人員結合新生兒大小裁取質地柔軟的絨面不了,新生兒取側臥位時將絨面布料包裹在新生兒身體周圍,保證新生兒背部與臀部與絨面布料緊貼,布卷松緊度適中,在應用絨面布料前應先對其進行預熱,保證其在33℃左右。此外新生兒家長應勤換尿布,避免新生兒發生紅臀。③新生兒喂養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對產婦及產婦家屬喂養姿勢進行糾正,保證新生兒母乳吸吮時伏于產婦肩膀上,一手輕拍新生兒背部,從而避免新生兒乳汁吸吮過程中發生溢奶與吐奶。
1.4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新生兒臍部紅腫、臍部溢血、紅臀、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SPSS21.0軟件系統處理相關數據,(%)表示的數據用X2檢驗,P值低于0.05表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比較兩組新生兒護理干預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具體情況(見表1),實驗組、對照組分別有3例、7例新生兒發生并發癥,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數據差異明顯。

?
新生兒出生后尚未滿一個月,新生兒自身免疫功能較,臍部殘端易感染細菌,若新生兒軀體受到病原菌侵害,可發生敗血癥、膿毒血癥,繼而影響新生兒正常身體發育[2]。全程優質護理模式與常規護理模式干預相比,對新生兒臍部處理流程更精細化,此外在實施護理模式過程中關注撫摸對增強新生兒與外界聯系的作用,應用鳥巢式體位干預,并在新生兒乳汁吸吮過程中指導新生兒家長通過輕怕新生兒背部的方式,增進新生兒與產婦之間的聯系,安撫新生兒負面情緒,為新生兒進餐創造安全、舒適的氛圍[3]。此外護理人員完善新生兒護理模式,可提升護理干預水平以及干預質量,促使產婦可動態掌握并了解新生兒喂養以及日常護理相關內容,從而提升產婦產后新生兒護理能力[4]。
本次研究顯示應用全程優質護理干預模式的實驗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率低于行常規護理的對照組,由此可見,新生兒護理干預中全程護理干預模式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