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余
(南寧市第八人民醫院 廣西南寧 530000)
血液凈化可配合急性中毒、免疫疾病、肝衰竭、急性呼吸衰竭等急救[1]。優質護理質量可提升血液透析效果,減少醫療糾紛。故我院定期舉行護理風險隱患普查工作提升護理質量。近期普查發現血液凈化室糾紛事件發生率超過0.5%影響護理質量。故文就血液凈化護理風險隱患及對策探究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血液凈化中心共有編制護士11名,護師2名,主管護師3名,醫生1名。2016年1月~2017年1月共收患者125例,血液凈化3936次;2017年1月~2018年1月共收患者103例,血液凈化3733次。2016年段、2017年段收治血液透析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護理風險隱患:
(1)法律意識: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淺薄,相關記錄缺失。
(2)服務意識:護理人員工作期間口氣冷漠,不理不睬加劇患者心理壓力。
(3)消毒隔離不到位:護理人員責任性不強,經驗不足,部分機械性能掌握不佳者嚴重影響治療。
(4)操作技術:血透機參數;病情觀察;封管操作均影響血液凈化效果。
護理對策管理:
(1)強化法律道德意識:落實《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提升護理人員法律意識及自保意識。制定血透護理風險預案,落實各項規章制度,規范血液透析操作規程,消毒隔離制度,檢測制度,組織學習考核,定期檢查相關疾病并勒令整改。
(2)規范操作工序:①透析前檢查機器是否通過自檢;透析液濃度、溫度是否在正常范圍;脫水量、肝素量及治療時間是否設置正確;透析器、透析管理有無破損、連接是否牢靠。病人上級前檢查生命體征及肢體活動有無異常。②透析時加強病情觀察、巡視。1次/h測量脈搏血壓。隨時檢查透析器有無破膜,管理有無破裂、滲血流血及出血。機上輸血、輸液時需嚴格執行“三查七對”,控制速度。③透析結束時回血速度應<100mL/min。靜脈置管結束后先以生理鹽水將血液送回,后以肝素2ml+潔霉素1ml注入雙腔導管正壓封管,防血流反流造成管腔阻塞。內瘺患者結束后壓迫穿刺點。囑患者平臥20min后緩慢坐起。
(3)強化消毒隔離:護理人員需樹立高度工作責任心及使命感,堅持以預防為主,防患未然原則。透析前做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毒檢測。每月對透析室空氣、物表、透析用水。工作人員定期檢測手細菌,定期消毒水處理。每次上機后,透析結束后250mg/L施康消毒液擦拭及其,物體表面和地面,多功能層流凈化殺菌劑空氣消毒2h。醫療廢棄物放入專用墊,無害化處理。
(4)加強服務意識:依血液凈化特點做好血透前、中、后護患溝通。對心理負擔重患者加強關愛。對意識淡薄、煩躁不安患者行護欄防護。水腫嚴重者定期翻身。
1.3 評價指標糾紛事件含血管通路事件、標本采集事件、靜脈淤血、參數設置錯誤等。滿意度經自擬量表調查透析滿意情況,百分制,分數高滿意好[2]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錄入軟件SPSS21.0分析,技術資料以百分比表示,t檢驗組間對比,以P<0.05定義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風險隱患管控后糾紛事件發生率、護理滿意度分別為0.35%、98.87%,管控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如下:

?
本次血液凈化護理風險隱患探究中發現共有四項內容制約凈化護理質量[3]。即護理人員法律意識淺薄;護理人員服務意識低下;護理消毒隔離不到位;護理操作技術有待提高。就上述問題本次配合風險隱患管控措施,探究結果見血液凈化糾紛事件明顯減少,護理滿意度顯著提升,分析原因如下。一、樹立法律道德意識可幫助患者合理維權,提升溝通協調能力,高效處理糾紛事件;二、規范操作工序可減少因護理不周或機械使用不當引起的糾紛,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三、強化消毒隔離可降低血液凈化風險,減少凈化感染事件,保證血液凈化效果,提高患者凈化滿意度;四、樹立護理人員服務意識可消減患者血透前、中、后不良情緒,貫徹落實以人為本護理理念。故本次管控前后可見糾紛事件發生率明顯下降,護理滿意度顯著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血液凈化管控措施落實后糾紛事件仍存在。考慮因本次缺乏質控小組監管所致。故科內決定日后組建質控小組,每周舉辦質控例會1次,深入追蹤護理質量問題,共同探究問題解決對策。積極配合護理部月安全隱患排查活動,就整改排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優化管理系統,力求將糾紛事件發生率降至“0”。
綜上,血液凈化護理風險隱患管控措施可減少糾紛事件,提升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