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萬舉
(甘肅省定西市第二人民醫院 743000)
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是常見的麻醉手段,麻醉效果可以直接影響患者術后肢體功能的恢復。因此如何合理科學確定羅哌卡因的濃度至關重要,本文通過隨機抽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來我院接受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者100例,分析觀察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現將取得的效果做一分析和報道。
1.1 一般資料 通過隨機抽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來我院接受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者10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其中研究組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為36例,女性患者為14例,年齡為 41~69 歲,平均年齡為(56.9±1.7)歲,體重為 42~87Kg,平均體重為(63.5±4.2)Kg;對照組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為29例,女性患者為21例,年齡為43~71歲,平均年齡為(57.1±1.0)歲,體重為 45~86Kg,平均體重為(64.7±4.9)Kg,經過比較可以看出,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和體重等基本資料上差異不顯著(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接受羅哌卡因麻醉前均需要進行血壓、血氧濃度檢測,并且建立靜脈通道,方便后續藥物的注射和治療;在注射過程中,患者取仰臥位接受麻醉,首先就是采用超聲檢測器掃描患者的肌間溝臂叢神經,等待患者的前斜角肌外側下方位置發現類似圓形回聲影像后確認神經干的位置;然后利用超聲檢測器探頭對患者的鎖骨、上窩處的神經叢及動脈血管分布檢查定位;最后根據影像檢查結果對患者實施注射。具體的操作流程是:(1)將麻醉穿刺針頭利用延長管與注射器連接,從超聲探頭臂叢神經定位出的外側部位實施穿刺,等待檢測影像顯示穿刺針接近臂叢神經時,就可以停止穿刺,固定好針頭。(2)確認穿刺沒有出血現象后,采用羅哌卡因麻醉藥物進行注射,研究組患者注射50.00%濃度的羅哌卡因;對照組的患者注射75.00%濃度的羅哌卡因,等待注射藥物擴散之后,醫護人員對手術治療中的患者身體體征變化以及麻醉情況進行觀察并記錄。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麻醉指標(麻醉起效時間、作用時間、運動功能恢復時間)。不良反應指標主要就是比較血壓異常、惡心嘔吐、藥物中毒這三項。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的處理統計學軟件為SPSS17.0,計量資料用表示,使用t進行計量資料檢驗,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麻醉指標比較 經過統計學計算得出,對照組的麻醉起效時間、作用時間均明顯優于研究組,差異比較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運動功能恢復時間優于對照組,差異比較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指標比較 研究組50例患者中,出現血壓異常的例數為1例,惡心嘔吐的例數為2例,藥物中毒為0例,不良反應發生總例數為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0%;對照組的50例患者中,出現血壓異常的例數為4例,惡心嘔吐例數為4例,藥物中毒例數為2例,不良反應發生總例數為10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0%,通過觀察研究表明,研究組的患者實施麻醉之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比較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X2=4.33,P<0.05)。

?
羅哌卡因屬于長效的酰胺類局麻藥,主要的原理就是通過對神經細胞鈉離子通道進行有效抑制,進而阻斷神經的興奮和傳導,實現阻滯神經的目的。在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中,羅哌卡因是較為理想的麻醉藥物,主要的原因就是羅哌卡因可以快速的發揮麻醉效果,延長鎮痛持續時間,進而提高神經阻滯的成功率。
羅哌卡因麻醉藥物的濃度越高,病人容易出現不良反應,容易影響麻醉效果,對患者的病情造成不良的影響,從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就可以看出,濃度高的羅哌卡因藥物會造成患者血壓異常、惡心嘔吐和藥物中毒等不良反應,嚴重的時候還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從另一方面來說,羅哌卡因藥物主要是通過肝臟進行代謝,對患者的腎臟有很大的毒副作用。因此在羅哌卡因藥物使用中,一定要注重用藥情況,對患者的病情要進行全面有效的掌握,謹慎使用,盡量避免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的出現。
從兩組患者的臨床麻醉指標比較可以看出,對照組的麻醉起效時間和作用時間優于研究組,具有一定的優勢性,可以確保患者在手術治療中的有效執行,而濃度較低的研究組患者雖然藥物起效時間慢,但是同樣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患者的運動功能也能及時恢復,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減輕患者疼痛。因此對研究組患者給予50.00%濃度的羅哌卡因注射有很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過程中,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藥物作用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是通過觀察研究可以看出,50.00%濃度的羅哌卡因注射效果最佳,值得在臨床治療中大力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