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珈銘,馮佳鑫,趙 容,許 亮,謝 明,康廷國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大連 116600)
瓜子金始載于《本草圖經》[1],但在那個時期,是將瓜子金和遠志混為同一藥用,《本草圖經》主要記載了瓜子金的性味、功效以及生長環境,對瓜子金的形態只做了簡單的描述:“葉亦有似大青而小者;三月,開花白色;根長及一尺。”從對葉的描寫中,可簡單推斷瓜子金為遠志科植物瓜子金Polygala japonica Houtt.
自古以來,《藥典》[2]中記載的瓜子金與遠志科卵葉遠志形態相似而混為遠志,兩者差距甚小,據《中藥材品種論述》[3]描述:“瓜子金與卵葉遠志的植物形態甚為相似,葉亦卵形,唯其花序常為腋生,而卵葉遠志的花序常以頂生為主。瓜子金之根甚細瘦,不及卵葉遠志的粗。”可以看出,瓜子金與卵葉遠志的主要區別在于根的粗細以及花序位置。在《本草圖經》中首次出現了瓜子金的形態特征,直到清代《本草名實圖考》[4]才將瓜子金與遠志區別開,單獨列為一種藥材。
宋代的《本草圖經》(以下簡稱《圖經》)記載遠志:“根黃色,形如蒿根;苗名小草,似麻黃而青,又如蓽豆。葉亦有似大青而小者;三月,開花白色;根長及一尺。四月采根、葉,陰、干。今云曬干用。泗州出者花紅,根、葉俱大于它處;商州者根又黑色。”《圖經》記載的遠志有很多種,是從根的形狀、葉的大小、花的顏色來區分,“根黃色,形如蒿根;苗名小草,似麻黃而青,又如蓽豆”,與《中國植物志》對遠志根的顏色、葉的性狀描寫“主根粗壯,淺黃色,單葉互生,線形至線狀披針形”相近,并與《圖經》中解州遠志性狀趨勢一致,推測《圖經》中解州遠志(圖1-A)即為遠志科植物遠志。
《圖經》關于遠志“葉亦有似大青而小者;三月,開花白色;根長及一尺”的記載與《中華本草》[5]對瓜子金PolygalajaponicaHoutt.的描述相近,也與《中國植物志》關于遠志“莖、枝直立或外傾。單葉互生。卵形,卵狀披針形。花瓣3,白色至紫色”的描述相近,參照齊州遠志圖(圖1-B)推測其為遠志科植物瓜子金。
明代的《救荒本草》[6](以下簡稱《救荒》)記載遠志:“葉似石竹子,葉又極細,開小紫花,亦有開紅白花者,根黃色,形如蒿,根長及一尺許,亦有根黑色者。”其中“葉似石竹子,葉又極細,開小紫花”和“根黃色,形如蒿,根長及一尺許”的描述應為遠志科植物遠志;“葉似石竹子,葉又極細,亦有開紅白花者”推測其為遠志科植物瓜子金;“亦有根黑色者”推測其為遠志科植物西南遠志。因此,《救荒》中記載的遠志,應分別為遠志科植物遠志、瓜子金和西南遠志。《救荒》所載遠志圖片(圖1-C),其葉片單葉互生,且為披針狀,推斷可能為遠志科植物遠志。
明代的《本草綱目》[7](以下簡稱《綱目》)記載:“遠志有大葉、小葉二種,陶弘景所說者小葉也,馬志所說者大葉也,大葉者花紅。”將《綱目》(圖1-D)的大葉、小葉遠志與《中華本草》的遠志和瓜子金(圖1-F)進行比較,認為小葉者為遠志,大葉者為瓜子金。
清代的《植物名實圖考》(圖1-E)記載瓜子金“高四五寸長根短莖數為叢,葉如瓜子而長,唯有直紋一線,葉間開小圓紫花,中有紫蕊”,與現代《中國植物志》關于瓜子金的描述一致。
由此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將形似遠志的瓜子金當做遠志來用。一直到清代《植物名實圖考》才將瓜子金從遠志中分離出來,單獨作為一種藥材。

圖1 各本草典籍中遠志科植物
歷代醫學典籍關于瓜子金的形態記載,見表1。

表1 歷代醫學典籍關于瓜子金的形態描述
歷代醫學典籍關于瓜子金的功效記載,見表2。

表2 歷代醫學典籍關于瓜子金的功效描述
由上述分析可見,瓜子金在歷代都一直與遠志混用,直至《本草名實圖考》才將二者徹底區分開來。其實,瓜子金的功效與遠志并不完全相同,不過直至今日,瓜子金的功效才被徹底發掘,其主要功效與遠志相同的有:化痰止咳、活血止血、安神、清熱解毒,亦可治蛇毒。
瓜子金的別名最初出現在清代的《本草名實圖考》:“一名金鎖匙,一名神砂草,一名地藤草。”瓜子金的葉子形似瓜子,莖被灰褐色細絨毛,近似金色,故名瓜子金、瓜子草、辰砂草。善治喉痹,故稱金鎖匙,即《植物名實圖考》所謂“通關”之義,如今又稱女兒紅、散血丹等,皆因其活血調經之功而得名。
瓜子金又名小遠志,與遠志同為一科植物,二者的功效均可化痰、消腫止痛、安神,但二者有偏寒和偏熱之不同,且瓜子金尚可活血止血,遠志又能安神益智,用法各異。
瓜子金常配伍白花蛇舌草,功效為清熱解毒消腫。白花蛇舌草苦寒,入肺經,具有清肺熱、瀉肺火之功;瓜子金既可清熱解毒,又可化痰止咳;二者相配,既可清肺之熱毒,又可化痰止咳,標本同治,常用于肺熱咳痰、咽喉腫痛之證。
瓜子金配茜草可化瘀止血。茜草味苦性寒,入肝、心包經,可清血熱、化瘀血;瓜子金可活血化瘀、涼血止血;二者相配,可化瘀活血、涼血止血,常用于血熱有瘀的吐血、衄血、便血、血痢及崩漏出血等證。
歷代本草對瓜子金、遠志等非藥典遠志種從植物形態、功效主治,均有混淆之處。宋《本草圖經》首次在形態上區分二者,但在功效描述上仍有混淆之處;整個明代還將幾種遠志科藥物混淆,直至清代在形態和功效上才徹底將瓜子金區分開來。
從歷代本草對瓜子金名稱的考證可知瓜子金“一名金鎖匙,一名神砂草,一名地藤草”,因其葉似瓜子,莖似金色,故有瓜子金之稱;又因其具有通關活血之用,名為活血丹。可見瓜子金名稱來源與其植物形態和功效均有關,故確實存在名稱多樣的現象。
從植物形態來看,早期對瓜子金形態描述相對簡單,但都與當今瓜子金相似,宋《本草圖經》有齊州遠志、泗州遠志等植物附圖,與當今瓜子金原植物對比,齊州遠志的莖、枝直立或外傾,單葉互生,葉片厚紙質或亞革質,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稀狹披針形,花瓣3,白色至紫色;到《本草名實圖考》中已經描述了瓜子金的大體形態,并有清晰的附圖,且與當今描述的瓜子金形態已經相同。
從功效考證得知,在《本草圖經》中就已經描述瓜子金混用為遠志作為強身益智及治療咳逆之藥,直到清代才明確和詳盡地記載了瓜子金的功效為破血、起傷、通關。通過近年來的現代研究,發現瓜子金有治療骨髓炎、骨關節結核、多發性膿腫的功效,逐漸被人們認識和利用。
瓜子金作為本草上品之中藥材,適應證多、用量大、療效好,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且瓜子金因其對環境的適應力強,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如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華中和西南等均有分布。并且,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對瓜子金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瓜子金的應用研究和生產方面的管理,形成一個完整的管理體系,將瓜子金的應用與開發作為一個產業做大、做強,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