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瑞蓮
(鄭州市中醫院 兒科,河南 鄭州 450007)
毛細支氣管炎是一種嬰幼兒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1],臨床以咳嗽、喘憋、氣促等為主要表現,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本病起病急,進展快,發病率及住院率高,目前有些措施可使癥狀短暫緩解,但尚無明確可改善此病病程進展的治療手段[2]。小青龍湯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原文為“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臨床上筆者采用小青龍湯加減治療小兒毛細支氣管炎(外寒內飲證)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92例患兒均來自鄭州市中醫院兒科,均診斷為毛細支氣管炎(外寒內飲證),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6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24例,平均年齡(8.25±4.74)個月,平均病程(2.86±0.95)天。治療組中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齡(8.43±4.66)個月,平均病程(2.77±0.84)天。兩組患兒的性別比例、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考《諸福棠實用兒科學》[3]中毛細支氣管炎診斷標準:發生在2歲以內,多數發生在6個月以內;發病急驟,以喘憋和肺部哮鳴音為主要特點;呼氣時呼吸困難,呼氣時可伴延長的哮鳴音,間歇期時,哮鳴音消失。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結合毛細支氣管炎(外寒內飲證)臨床表現,擬定中醫診斷標準。中醫辨證屬外寒內飲證,主癥:咳嗽,喘憋,喉中痰鳴,咯痰色白、多泡沫;次癥:口渴喜飲,身熱汗出,舌質淡,苔白滑,指紋浮。
納入: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年齡3個月至2歲;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年齡<3個月以及早產兒;重癥肺炎者;伴有先天性疾病者。
對照組患兒給予布地奈德液(普米克令舒,廠家AstraZenecaPtyLtd,批準文號H20140474,規格2 mL/1 mg/支,用量1次1 mg)及復方異丙托溴銨液(可必特,廠家LaboratoireUnither,批準文號H20150173,2.5 mL/0.5 mg/支,1次0.25mg)壓縮霧化吸入,1日2次,配合止咳、化痰、平喘、抗感染等對癥支持治療,療程7天。
治療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小青龍湯加減,均使用北京康仁堂中藥配方顆粒,組成為蜜麻黃2~3 g、桂枝3 g、白芍6 g、干姜2~3 g、細辛0.5~1 g、姜半夏4~6 g、五味子3 g、炙甘草3 g,鼻塞、流涕,表證明顯者加防風4 g、辛夷4 g、白芷4 g;痰多、喉間痰鳴者加陳皮4~6 g、射干3 g;喘息明顯者加蟬蛻4 g、僵蠶4 g、地龍4 g。每日1劑,分3次服用,適量溫水沖服,療程7天。
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等。
對患兒體溫、咳嗽、喘息(呼吸頻率)、哮鳴音、濕羅音等癥狀及體征進行觀察記錄。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對癥狀及體征進行分級,按照正常、輕度、中度、重度依次記為0、2、4、6分,對患兒治療前后證候積分進行記錄并計算,積分越高,病情越重。
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治愈:治療后患兒體溫恢復正常,各種臨床癥狀及肺部濕羅音消失;有效:治療后患兒體溫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肺部濕羅音減少;無效:治療后患兒體溫仍未恢復正常,臨床癥狀無緩解,肺部濕羅音沒有減少,甚至加重。總有效=治愈+有效。

治療組患兒各臨床癥狀及肺部羅音消退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比較


組別例數(n)發熱喘憋咳嗽肺部羅音對照組463.32±1.085.12±1.375.47±1.635.81±1.56治療組462.81±0.66?4.25±1.04?4.38±1.13?5.02±1.25?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治療組患兒總有效率(91.30%)顯著高于對照組(78.2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兩組患兒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患兒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對照組1例患兒出現輕微腹瀉、嘔吐,停藥后癥狀自行消失。兩組患兒均未見其他明顯不良反應。
毛細支氣管炎以咳嗽、咳痰、喘息、憋悶為主要臨床癥狀,多見于2歲以下嬰幼兒,是導致嬰幼兒住院的常見原因[7-8],該病的病理基礎為感染引起上皮細胞壞死、黏膜水腫及黏液分泌增多,從而導致細支氣管發生狹窄與阻塞[9]。因嬰兒的氣道發育尚未完善,比成人明顯狹窄,因此氣流在氣道內的流速通常較慢,易導致微生物在氣道出現滯留,加之嬰幼兒的免疫系統不完善,易出現感染,若病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可出現心、腦、胃腸等多系統的并發癥,對患兒的成長發育以及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危害[10]。目前西醫主要以吸氧、鎮靜、抗感染、化痰、止咳、平喘等對癥支持治療,尚無特效治療方法。
本病屬于中醫學“肺炎喘嗽”范疇,正所謂“外感之嗽,必因于風寒”,因小兒臟腑嬌嫩,易感外邪,風寒犯肺,衛外不固,陽失輸布,則見流涕、噴嚏、發熱等,肺氣虛弱,肺失宣降,脾常不足,水失運化,凝液成痰,痰飲聚集,阻于氣道,氣機不暢,氣逆于上,則見咳嗽、喉間痰鳴、喘憋[11],故兒科臨床上外寒內飲證較為常見。小青龍湯是治療太陽傷寒兼水飲的主方[12],其組方為桂枝、麻黃、芍藥、細辛、干姜、半夏、五味子及炙甘草。方中麻黃為君藥,具有袪邪散寒之功效,因小兒肺臟嬌嫩,肺氣多虛,溫燥多傷津耗氣,為防耗傷肺氣,臨床上多改用炙麻黃以減輕攻伐之力;桂枝、細辛、干姜溫肺化飲,白芍性微寒,具有養血斂陰的功效,可防止諸藥溫燥傷津;半夏具有和胃降逆及化痰止咳的功效;五味子善斂肺止咳,甘草性溫,善調和營衛。諸藥合用,共奏解表散寒、溫肺化飲、止咳平喘之功。
本研究表明,治療組患兒總有效率(91.30%)顯著高于對照組(78.26%)(P<0.05);治療組患兒發熱、咳嗽、喘憋、肺部羅音消退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顯著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本實驗結果與劉峰[11]、劉文運[13]等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小青龍湯加減可有效緩解毛細支氣管炎(外寒內飲證)患兒的臨床癥狀,療效顯著,值得在兒科臨床推廣應用。不足之處是本實驗為小樣本、短期臨床研究,無法評定小青龍湯對毛細支氣管炎患兒長期預后的影響,后期大樣本、多中心、長期隨訪的臨床研究及對其藥理、病理、機制等的基礎研究尚待完善。